1樓:枕風而眠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誨女知之乎!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句中的「說回」是一個答通假字,通「悅」,讀音yuè,「愉快」的意思.這是通假的規律之一:形近替代.
2句中的「女」是一個通假字,通「汝」,讀音rǔ,「你」的意思.這是通假規律之二:音近替代.
3句中的「知」是一個通假字,通「智」,讀音zhì,「聰明」的意思.這是通假的規律之三:同音替代
《論語》十二章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2樓:看見額無法很好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通假字 1.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古:可以 ;憑藉今:
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古:粗劣今:
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古:冷水今:
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古:普通人今:
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
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時:名詞--狀語,按時2.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狀語,每日3.溫故而知新故、新:
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4.傳不習乎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5.
飯疏食飲水飯:名詞--動詞,吃飯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
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1.為:可以為師矣 當、做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2.
知:人不知而不慍 瞭解溫故而知新 懂得3.而:
人不知而不慍 錶轉折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4.其:仁在其中矣 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2.判斷句:賢哉,回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有」,「說」,「女」,「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是一個通假字,通「悅」,讀音yuè,「愉快」的意思.這是通假的規律之一:形近替代。
誨女知之乎!
「女」是一個通假字,通「汝」,讀音rǔ,「你」的意思.這是通假規律之二:音近替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是一個通假字,通「智」,讀音zhì,「聰明」的意思.這是通假的規律之三:同音替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論語十二章 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列句式
4樓:小白家裡小白
一、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瞭解
溫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錶轉折
溫故而知新: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二、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憑藉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
五、特殊句式:
1、 省略句:可以為師矣
2、 判斷句:賢哉,回也!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十二章》(節選)先秦:佚名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裡可以看成三句話,三個層面,第一個是學習,學到的東西能應用到實際中是很好的;第二個是為人處事,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大老遠的過來也是很好的。第三個是修身,別人不瞭解你的具體情況,即便不小心做的不對,而你不去計較,這也是君子的美德之一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每天要思考反省的三件事分別是,是否忠於自己職責;對朋友是否有失信的地方;學到東西有沒有去實踐。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專心學習;三十歲有了自己的方向和主張;四十歲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干擾;五十歲能夠分辨哪些該順天道哪些可以人為改變;六十歲能夠吸收不同觀點的意見;七十歲幹自己喜歡的喜歡的事情還能不觸犯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多學習幾遍從中能得到新的知識,這就相當於老師啊。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卻不思考,就會帶來困惑,只思考卻不學習新的知識,就不會有進步。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顏回做的好啊,單調而清貧的日子,別人無法忍受,顏回卻能過的很安樂。顏回做的好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道去做不如喜歡去做,喜歡去做不如把這當做快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粗茶淡飯,抱著腦袋睡覺,也很快樂,我才不願用不仁義的手段去獲得富貴。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當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長處,看到他們缺點我也可以引以為戒。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昨日像那東流水。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擊敗,人的信仰卻不可被擊敗。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堅定不移多學習,多思考其中的疑惑,自然就能達到仁人的境界。
簡介:《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5樓:天風海雨樓主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 ;憑藉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 瞭解
溫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 錶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樓:匿名使用者
................
論語十二章的通假字有那幾個字 10
7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產生的年代距今近三千年,當時很多文字還沒有發展出來。後來文字在不斷髮展,產生了很多新的字,原來的一個字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後來發展出不同的字,不同的意思就有不同的字來表示,原來那個字可能就成為了所謂通假字。《論語》中當然有這樣的字,比如「
齊,必有明衣。齊必變食,居必遷坐」中的「齊」,是現在的「齋」字。另外還有,女通汝、知通智等等。
論語十二章中的古今異義詞有哪些
8樓:小白家裡小白
1、不亦君子乎——釋義:是君子的風格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釋義:就可以做老師了
師——古:可以、憑藉;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水——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釋義: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批覆——古:普通人;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釋義: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三——古:多次;今:數詞
7、有朋自遠方來——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
朋——古:志同道合的人;今:彼此友好的人
8、可以為師矣——釋義:就可以做老師了
可以——古:兩個詞。可以,憑藉;今:表示可能或能夠
9、學而不思則罔——釋義: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
罔——古:迷惑、迷茫而無所適從;今:矇蔽,沒有
10、思而不學則殆——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殆——古:疑惑 ;今:危險
原文(節選):
《論語十二章中》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再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釋義: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通假字
不亦說乎——釋義:這是愉快的事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釋義:我十五歲時,始有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出自本文的成語
1、溫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
溫習學過的東西,獲得新的體會。《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釋義:
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也用以指吸取歷史經驗,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2、三人行必有我師[ sān rén xíng bì yǒu wǒ shī ]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意思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可供學習、效法的物件。語出《論語·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釋義:
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3、擇善而從[ zé shàn ér cóng ]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釋義:
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後來用「擇善而從」指採納正確的意見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4、三十而立[sān shí ér lì]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釋義: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5、三省吾身[sān xǐng wú shēn]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麼進步那麼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是否學好?
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6、逝者如斯[shì zhě rú sī]
意思是時間就像這奔騰的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自《論語·子罕》。第二個意思為立誓踐行聖人(如大禹、周文王姬昌)之道的人,不忘初心,鍥而不捨,不捨晝夜,持之以恆做下去。
「逝」,通假「誓」。
論語十二章中的古今異義詞有哪些《論語》十二章中,古今異義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各有什麼?求學霸回答。
1 不亦君子乎 釋義 是君子的風格 君子 古 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 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 可以為師矣 釋義 就可以做老師了 師 古 可以 憑藉 今 可能 許可 3 飯疏食飲水 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疏 古 粗劣 今 疏通 疏散 4 飯疏食飲水 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水 古 冷水 今 無色無味...
論語十二章,論語十二章原文及註釋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 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麼?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麼?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麼?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說...
論語十二章中為人處世之道的句子有
為你奉上四個,請你參考 1人不知而不慍。2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 孔子說 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3子曰 飯疏食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