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觀,[guān],看,察看:視覺。對事物的看法,分為心觀與眼觀。
觀(guà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96333n):道教徒的活動場所
《說文》曰:「觀,諦視也。」。
《莊子·人間世》:「觀者如市。」。
《易·繫辭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形聲。從見,雚(guàn)聲。本義:仔細看
同本意觀,諦視也。——《說文》
觀,視也。——《廣雅·釋詁一》
觀者如市。——《莊子·人間世》
觀***。——《莊子·秋水》
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易·繫辭下》
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滑稽列傳》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魏學洢《核舟記》
因得觀所謂石鐘山中者。——宋·蘇軾《石鐘山記》
又如:觀覷(**);觀佔(觀瞻,**);觀玩(**賞玩);觀濤(觀賞浪潮);觀成(**成果)。
觀察、審察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戰國策·秦策》
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試之刑以觀其(袁可立)德,其平在額。—— 明 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君子觀王約告仁宗之言,可謂不負厥職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屢見於史冊者,謂非王約輔導於其始可乎。——四庫全書《御批續資治通鑑綱目》卷二十四
又如:參觀(實地觀察);綜觀(綜合觀察);坐井觀天;觀過知仁(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瞭解他的為人);觀時(察看時機)
示範:顯示
諸侯之師觀兵於鄭東門。——《左傳·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觀四國。——《周禮·冬官》
饗賜單于,觀以珍寶。——《漢書·宣帝紀》
又如:觀治(顯示治績);觀民(顯示於民);觀世(向世人顯示);觀示(示範)
遊覽。如:觀遊(觀賞遊覽);觀池(供遊觀的池沼);觀山玩水(遊山玩水)
玩賞;觀賞
公將如棠觀魚。——《左傳·隱公元年》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宋·蘇軾《超然臺記》
又如:觀風(亦作「關風」。觀賞風光;望風);觀樂(觀賞玩樂;欣賞**);觀玩(觀賞玩味)
佛家語。如:觀心(佛家語。指內觀自己的心性);觀法(佛家語。指**真理於一心);觀照(佛家語。用智慧來照明真理)
通「勸」。如:觀王(勸說帝王)。
閱讀餘因得遍觀群書。——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姑俟異日觀。——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參考資料
「之」字在古文中的解釋是什麼?
2樓:哈比
1、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之心。
例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例如:「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閒視之。
例如:帝積苦兵間,以囂子內侍,公孫述遠據邊陲,乃謂諸將曰:「且當置此兩子於度外耳。」——《後漢書·隗囂傳》
5、代詞,這,那。
例如:「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
例如:吾欲之南海。——清·彭端淑《為學》
之後 [zhī hòu]
緊接著某人或某事以後。
例如:作出安排之後,我們就照著辦。
之乎者也 [zhī hū zhě yě]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虛詞,現在常用來形容咬文嚼字與迂腐的書呆子氣 。
例如:他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
之流[zhī liú]
同一類的某人或某物。
例如:往往不是一位貴族,而是一個流浪漢之流的人 。
之前 [zhī qián]
表示在某個時間或處所的前面。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
之字路[zhī zì lù]
山區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徑。
參考資料
文言文中"要′′字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要」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詞,意思是:人體的腰部,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腰」。
出處:先秦·荀子《荀子•禮論》:「量要而帶之。」
釋義:根據腰身紮帶子。
2、用作動詞,意思是:通「邀」。邀請。
出處: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釋義:村裡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3、用作動詞,意思是:中途攔截。
出處:明·高啟《書博雞者事》:「豪民子聞難,鳩宗族僮奴百許人,欲要篡以歸。」
釋義:土豪的兒子聽說了禍事,就聚集了同宗本家的奴僕一百多人,想攔路奪回(他的父親)。
4、用作動詞,意思是:相約。
出處:漢·樂府古辭《孫雀東南飛》:「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釋義:雖然同府吏有過誓約,但同他相會永遠沒有機緣。
5、用作動詞,意思是:威脅。
出處:清代·方苞《獄中雜記》:「惟大辟無可要,然猶質其首。」
釋義:沒有什麼好要挾的,但是還要留下他的腦袋做抵押品。
4樓:之那年青春正好
要1. 要 [yào]2. 要 [yāo]
要 [yào]
1.索取:~賬。~價。
2.希望,想:~強。~好。
3.請求:她~我給她讀報。
4.重大,值得重視的:重~。~人。~領。綱~。~言不煩。
5.應該,必須:須~。
6.將(jiāng):將~。快~。
7.如果,倘若:~是。
8.表選擇:~麼。~不。~不然。
要 [yāo]
1.求,有所倚仗而強求:~求。~挾。
2.古同「腰」。
3.古同「邀」,中途攔截。
4.古同「邀」,約請。
5.姓。
一. 解字:會意字。
從西,夕陽西下,兩隻鳥兒歸巢依臥;從女,婦女。以「夕陽西下鳥兒歸巢依臥」作比喻,表示日暮就寢時丈夫摟著妻子的腰,以表示之需要。借古音「夭」,表示妻子屈腰仰就。
後借「約」表示男女性慾時限不同,夫妻雙方都有責任與義務滿足對方的需求;要是腰的初文。選自《中華字通》。又有要求.
要對方做一件事的時候.索要.跟對方要東西。
二.基本字義
要yào
1.索取:~賬。~價。
2.希望,想:~強。~好。
3.請求:她~我給她讀報。
4.重大,值得重視的:重~。~人。~領。綱~。~言不煩。
5.應該,必須:須~。
6.將(jiāng):將~。快~。
7.如果,倘若:~是。
8.表選擇:~麼。~不。~不然。
四.其它字義
要yāo
1.求,有所倚仗而強求:~求。~挾。
例:莊公再拜辭曰:「從政罷政,乃臣下之職,焉有天子委質於臣之禮?恐天下以臣為要君,臣當萬死!」(《東周列國志》)
2.古同「腰」。
3.古同「邀」,中途攔截。
4.古同「邀」,約請。
5.姓。
五.組詞及造句
1、要求
造句:根據傳統法律要求市鎮行政管理委員會成員每隔五年巡視邊界一次。
2、需要
造句:我們需要一位有經驗的、能夠為鄉村舞蹈連續拉好幾個小時的小提琴手。
3、提要
造句:該子目錄下有幾個檔案,包含從每個rss提要提供者處收到的rss提要條目,而這些提要提供者則由使用者在提要源輸入xml檔案中指定。
4、不要
造句:犯罪分子應當迷途知返,懸崖勒馬,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5、要飯
造句:可憐的拇指姑娘站在門口,像一個要飯的窮苦女孩子。她懇求田鼠施捨一顆大麥給她,因為她已經兩天沒有吃任何東西了。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5樓:冷夜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做名詞:
會意。從竹,寺聲。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簡冊雜積之地,寺亦聲。本義:整齊的簡冊
同本義等,齊簡也。——《說文》
等級;輩分
士階三等。——《呂氏春秋·召類》
皆陛下故等夷。——《史記·留侯世家》。索隱:「言等輩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禮記·少間》
請自貶三等。——《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優等;等例(等級差別,地位高低的差別);等子(宋代的御林軍;標本,樣本);等分(等級名分);等外品(質量差,不列入等級的產品);等列(等級品位);等別(等級)
臺階出降一等。——《論語·鄉黨》
型別;樣子
爻有等。——《易·繫辭》。注:「類也」
呀,真個下雪了,有這等異事。——元· 關漢卿《竇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儕,等儔(同類)
戥子 。秤金銀和珍貴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做動詞等同,使一樣
以等邦國。——《周禮·大宗伯》。注:「猶齊等也。」
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注:「同也。」
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資治通鑑》
又如:等作(等同;當作);相等;大小不等;等頭(齊頭,齊等);等倫(同輩;同類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駕回。——范成大《州橋詩》
有個官人請說話,商議些事務,專等,專等。——《水滸傳》
又如:等車(候車);等人(等候別人);等米下鍋(比喻經濟拮据而急需)
推遲 。
如:等幾天再看
區別等次
以等其功。——《周禮·司勳》。注:「猶差也。」然後立樂等。——《禮記·樂記》。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級);等衰,等殺(等差);等務(不同的事務)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較)
做形容詞
程度、數量相等
等,齊也。——《廣雅·釋詁四》
示有等威。——《左傳·文公十五年》
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荀子·富國》
做助詞用在人稱代詞或指人的名詞後面,表示複數
臣等不肖,請辭去。——《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舉後煞尾 [etc.]
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舉未盡(可疊用)
關羽、 張飛等不悅。——《三國志·諸葛亮傳》
又如:購置筆、紙等
做副詞一樣,同樣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淮南子·主術》
又如:等夷(等儕。同等地位的人)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有以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 原因等。基本字義 有1 存在 關。方 得法 案可稽。備無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屬 他 一本書。3 表示發生 出現 病。情況 變化。4 表示估量或比較 水 一丈多深。5 表示大 多 學問。6 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 勞。請...
文言文中的視字是什麼意思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sh 動 看。世態炎涼 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動 察看 視察。左忠毅公逸事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動 治理 處理 公務 張衡傳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動 看待 對待。六國論 子孫視之不甚惜。動 看顧 照看。答司馬諫議書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名 視力 目光。庖丁解牛 怵然為戒,視為...
貧和窮在文言文裡什麼意思啊,「窮」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貧 就是窮,沒錢 窮 就是不得志 在古代 特別是上古代 貧 和 窮 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缺乏衣食金錢叫 貧 而不叫 窮 說文 解 貧,財分少也 莊子.讓王 稱 無財謂之貧 故而 荀子.天論 有 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 之說,這主要反映了古人的物質觀念。不能顯貴只能叫 窮 而不能叫 貧 楚辭.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