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以以五筆拆成c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樓:瀟河彎彎
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認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樑。(以:以便)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託於柑以諷耶?
⑹以齧人,無御之者。(以:這裡有如果的意思)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餘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餘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例:
⑴餘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無以,則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15、此,這。例:
以一物體與物物爭。(本義項指前一個「以」。)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
3樓:匿名使用者
一、介詞,相當於「用」。例句:
1、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2、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送東陽馬生序》
3、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核舟記》
4、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二、介詞,相當於「把、拿」。例句:
1、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
2、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3、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三、介詞,可譯成「因、因為」。例句:
1、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3、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四、有時與「是」連用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送東陽馬生序》
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3、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
五、介詞,可譯為「憑藉」。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3、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
七、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八、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1、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陳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隆中對》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九、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1、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小石潭記》
3、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隆中對》
十、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十一、通「已」,已經。例如:
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十二、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4樓:文以立仁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遊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係。《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係,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餘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
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5樓:匿名使用者
以 [yǐ]:
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以急乎?
及,連及:富以其鄰。
6樓:倚樓丶丶聽風雨
文言文中「以」作為介詞的用法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你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可以或者是連線詞或動詞之類。
8樓:本喵王下屬
以有「用」的意思,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文言文中也有哪幾種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想了想,大致是6種
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
②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③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
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⑤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⑥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10樓:匿名使用者
(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旋見一白酋…英將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史記》
(4)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1](5)與「者」連用,判斷句標誌,表判斷語氣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有以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 原因等。基本字義 有1 存在 關。方 得法 案可稽。備無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屬 他 一本書。3 表示發生 出現 病。情況 變化。4 表示估量或比較 水 一丈多深。5 表示大 多 學問。6 用在某些動詞前面表示客氣 勞。請...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有以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 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麼。表示具有某種條件 原因等。基本字義 有1 會意。金文字形,從又 手 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出處 先秦 左丘明 左傳 襄公十一年 有備無患。譯文 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2 存在 出處 春秋戰國老子 老子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譯文 ...
文言文中也有哪幾種意思,在文言文中「也」有哪些意思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想了想,大致是6種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 感嘆的語氣。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 啊 呀 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 黃生借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