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認為醒心亭能醒心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醒心亭記》

2021-03-05 09:20:16 字數 1547 閱讀 3349

1樓:缺月疏桐

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

2樓:正康三年

原因是: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

《醒心亭記》是宋朝詩人曾鞏的作品,曾鞏,北宋散文家。

原文: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

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矣,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以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譯文: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邊,歐陽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築涼亭叫「豐樂亭」,自己寫了一篇豐樂亭記,來說明豐樂亭名稱的由來。之後又徑直在豐樂亭往東幾百步,找到山勢高的地方,建築涼亭叫「醒心亭」,並且請我為它寫一篇記事。

只要歐陽公和賓客來遊玩,一定會到豐樂亭飲酒。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一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看到群山環繞,白雲山嵐水氣滋生蔓延,一望無際的曠野,花草樹木茂盛,山泉岩石秀麗,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醒來,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據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一詩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取名來顯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

雖然如此,歐陽公的快樂,我能形容。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地區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而只是在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

這其實是歐陽公用來在這裡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歐陽公的賢德,韓愈死後的數百年才有。現在與他同遊的賓客都還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以後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來參觀他的遺蹟,想要見他一面,卻有沒辦法再見到的感嘆(或說有比不上他的感嘆),然後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

所以凡是與他在這裡同遊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而我又可以藉著文章寄託名聲在他的文章之後,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

宋仁宗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進士, 曾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

為文平易暢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著文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所著有《元豐類稿》。

曾鞏的《詠柳》的寓意分析及末句的妙處

曾鞏的 詠柳 則運用的是擬人化的手法,把柳樹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繪出了他們得意時的形態。其 三 四句描寫飛花 柳絮 既飄忽搖擺,亦妄圖遮天蔽日。豈不知秋天的清霜能令柳枝枯萎,廓清澄宇。此即本詩的寓意。曾鞏的 詠柳 什麼意思啊 詠柳作者 曾鞏年代 北宋體裁 七絕類別 靜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韓愈 柳宗元 蘇軾 蘇洵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歐陽修的別號是什麼

韓愈 郡望昌黎,昌黎先生 柳宗元 柳河東 籍貫 柳柳州 曾任柳州刺史官職 柳刺史。蘇軾 東坡居士 蘇洵 蘇老泉 蘇轍 穎濱遺老 王安石 王荊公 曾鞏 無別號,字子固 歐陽修 六一居士 韓愈 昌黎 柳宗元 柳河東 蘇軾 東坡居士 蘇洵 老泉 蘇轍 穎濱遺老 王安石 半山 曾鞏 字子固,溢文定,無別號 ...

詠柳 賀知章曾鞏 兩作者對柳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賀知章是喜悅 讚賞柳 曾鞏是貶斥 嘲諷柳。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如下 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的 不知 主語是詩人自己,自問自答,問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饒有興致。全詩言近而旨遠,借詠柳贊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以柳之可愛襯托春之妖嬈,可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