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有哪幾塊內容

2021-03-05 09:21:57 字數 6798 閱讀 6292

1樓:幻世草

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係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鬥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鬥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絡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主義**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

↓ ↓解決**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

二、**與統一

1、**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占主導地位)

⑵**主義**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鬥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時期看,**孕育著統一,出現區域性統一。

⑵對**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併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鬥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區域性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係、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主義**集權制度、**與統

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係

⑴**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統

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絡起來認識:**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

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統

一、治亂興衰與**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絡。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主義**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主義**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鬆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采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

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鍊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發達,**設定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定邊**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徵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徵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誌。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絡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係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和對外關係

一、民族關係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遊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係的主要型別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係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係。

三、民族關係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係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鬥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併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範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係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絡。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係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絡。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充套件,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高中歷史整理

其實歷史學習關鍵在於對資訊的整理篩選以及問題分析,樓主現在做的是第一步,建議最好能在借鑑之後再次進行篩選,自成一家 至於第二步,建議樓主可以看看百家講壇和文化中國,我在高三時都抽時間看的,相信會對你觀點的形成有一定幫助。下面這個 的資料很全,樓主要的基本都在裡面了,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有些缺失處本人...

高中歷史題,高中歷史大題都有什麼題型,推薦幾本專門練大題的練習冊,好的追分,瞎答的,一分不追加

1,方式及原因 官辦bai產業,原du因是民眾對興辦產業沒有意願zhi。2,由 創辦轉dao變為 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屬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必須引導民間投資,並且 的官辦企業由於不計成本,不以銷售為目的,發生了很大的虧損。3,首先,是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及引導者,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但這種參與與...

高中歷史材料題,高中歷史材料題的基本術語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馬克思 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寫下了這句名言,創立了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理論。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略 圖略 圖略 圖一新和諧公社藍圖 圖二 共產黨宣言 書影 圖三巴黎公社成立大會 請回答 1 上述三幅 在分別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