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張震是
簡單的說,
一、二聲字是平聲,
三、四聲字是仄聲。入聲字是仄聲。
古詩所講平仄是聲調問題。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末)漢字字音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
古詩所講的「平仄」就是針對這古「四聲」而歸類的:四類聲調歸併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仍稱「平聲」,或簡稱「平」;上、去、入聲又合歸為一大類,統稱「仄聲」,或簡稱「仄」。兩大類簡稱「平仄」。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和現代平仄區別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語音發展到現代普通話,「四聲」已經有所變化,古「平聲」分化成為現在的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古「上聲、去聲」仍然是現在的上聲、去聲(第
三、第四聲),而古「入聲」字則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字中。
由於古「入聲」屬於仄聲,所以現在讀古詩詞,不能把普通話讀為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的字一概當作平聲,因為它們中間混雜有古入聲字。
現在辨別古詩字音的「平仄」聲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們現在的語音去辨別每個字的讀音屬於古代的平聲還是仄聲。大家總是簡單地以為第一第二聲是「平」,第三第四聲是「仄」,其實這是不全面的。正確的辨認方法應該是:
一、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上聲、去聲(即第
三、第四聲)的,都是仄聲。
二、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陰平、陽平(即第
一、第二聲)的,其中鼻韻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聲。
三、從上述第二點看,比較麻煩的是要在現在的第
一、第二聲非鼻韻母的字中辨別古入聲字。辨別入聲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陽平(第二聲)字,只要不是鼻韻母(如上所述),則凡聲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聲字。如「拔、勃、得、笛、國、格、著、濁、雜、足、節、及」等。
2、記住一些做聲符的古入聲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這些字作聲旁的字,也是入聲字,如「鴨、押、匣、鉀、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潔、結、桔、佶、黠、頡、盒、拾、閣、蛤、頜」等等,因此也屬於仄聲,儘管現在普通話讀作陽平。
3、也可以根據現在保留入聲的方言來辨認,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用這些方言來念,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長的便是,但要經過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現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辨認出來(作仄聲處理),其餘的陰平、陽平字都是平聲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經可以把混在現代普通話陰平、陽平字中的絕大部分古入聲字剔出去了。
如果還不放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查韻書,如《廣韻》《集韻》《詩韻》《詞韻》等,這些韻書都分別把平、上、去、入的字歸類排列的。
2樓:一隻小小鳥
普通話的聲調分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四個聲調,其中陰平、陽平是平聲,上聲、去聲是仄聲。
由於在小學推行拼音識字和普通話教學已有幾十年,目前中年以下的人一般都能分出普通話的四聲了。在通用的字典裡也能查到每個字的聲調。但是,舊體詩詞是以中古時代(唐宋)的讀音為準的,原本分平上去入四聲。
隨著時代的發展,語音的演變,中古四聲和現代漢語普通話裡的四聲,已經不完全一樣了。古代漢語裡的平聲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已分化為陰平、陽平,入聲已經消失,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裡去了。
古代的入聲字現在被轉到上聲、去聲的可以不論,因為反正上、去、入三聲都是仄聲;被轉到陰平、陽平裡的入聲字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平聲字。
因此,對入聲字要一個個地死記,好在這類字並不太多。只會講普通話或北方方言的人只能用這種笨辦法。所以,用普通話辨別平仄對於寫作舊體詩詞來說是不夠用和不準確的,有條件的人要藉助其他方法,最簡便最實用的方法就是用某些方言來辨別平仄,尤其是識別入聲。
擴充套件資料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
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
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
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3樓:匿名使用者
第12聲是平聲第34聲是仄
如何分辨四聲、平仄與入聲
4樓:小生
——給一位友人的信(摘要) 也罷,先發幾組字給你辨辨四聲,分分平仄,打個基礎。好在我們都是杭州人,又是半個青田老鄉,於是我們就有了**這一問題的語言基礎。凡註明杭或青的,一定要分別用杭州話或青田話去讀,未註明的則兩種話都可以讀。
但不要用普通話去讀,因為普通話裡沒有入聲。即使要用普通話去讀,也只能作為對比。反覆讀,反覆對比,反覆體味,即可舉一反三。
你自己也編這麼幾組出來對比對比。把平上去入四聲搞清楚了,格律就迎刃而解了。 東懂凍督 同動洞毒(青) 煙演燕一(杭) 蘭懶爛勒 猜彩菜察 修手秀雪(青) 娟卷倦決 狼琅浪落 收守瘦殺(杭) 2000、10、3 1:
00 忘了告訴你,簡單地說來,現代漢語的第一聲、第二聲在古代漢語中屬於平聲,第三聲、第四聲在古代漢語中屬於上聲、去聲。我們的小學教拼音時只告訴我們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從小到大我們也一貫這麼叫,從來就沒有想過它的正規名稱應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就使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四聲時一時想不到將它與現代漢語的四聲聯絡起來進行對照。
當初我讀夏著中的那張**時就是這樣。一直到我對四聲、平仄已很熟練後才悟到了這一點。其實一對照,原來如此:
古代漢語平聲不分陰、陽,而古代漢語的上、去兩聲到了現代漢語中絕大部分仍然是上、去兩聲(雖然有的從上聲變成了去聲,有的從去聲變成了上聲,這用青田話就可以分辨出來,不過反正都屬於仄聲,我們不必細究),只多出了一個入聲現代漢語中沒有。好了,你肯定已經會對照了,那我們來看看入聲。現代漢語中沒有入聲,因為古代漢語中的入聲經過長期的演變,在現代漢語中已分別化入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化入上去兩聲的我們不必去追究,因為反正都是屬於仄聲。需要追究甚至深究的是化入陰平、陽平(即第
一、第二)聲中的入聲字。你如果把這些字當成了平聲字,你的格律就錯了。好在我們是南方人,我們的方言保留了入聲。
而北方人就吃虧了,他們的方言沒有入聲,他們先天不足,他們只能靠死記硬背。你如果是北方人,我就不會向你大侃這些個東西了。再讓你對比幾組字,體味一下什麼是入聲字。
sha沙殺 yi衣一 shi時實 shu書淑 pu鋪撲 wu烏屋 xi西夕 he和合 以上每一組都是同音字,而且是同一個聲調的,便於你區分。請你先用普通話讀,然後用杭州話與青田話讀。注意喲!
這可是我的專利,書本上可是沒有的噢! 2000、10、4 0:55
怎樣區分平仄音?
5樓:15蟲蟲樂
簡單的說,
一、二聲字是平聲,三、四聲字是仄聲。入聲字是仄聲。
古詩所講平仄是聲調問題。魏晉南北朝至宋末期間漢字字音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
古詩所講的「平仄」就是針對這古「四聲」而歸類的:四類聲調歸併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仍稱「平聲」,或簡稱「平」;上、去、入聲又合歸為一大類,統稱「仄聲」,或簡稱「仄」。兩大類簡稱「平仄」。
在現代學習中,「四聲」已經有所變化,古「平聲」分化成為現在的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古「上聲、去聲」仍然是現在的上聲、去聲(第
三、第四聲),而古「入聲」字則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字中。
由於古「入聲」屬於仄聲,所以現在讀古詩詞,不能把普通話讀為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的字一概當作平聲。
6樓:匿名使用者
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普通話入聲消失,入聲歸入仄聲中的上去兩聲和平聲中的陰平、陽平,這導致用普通話判別詩詞平仄會有錯誤。
擴充套件資料
1、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2、傳統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7樓:康興有寶丁
平仄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
8樓:匿名使用者
簡言之,平仄是就聲調而論
。漢字是單音節字,聲調具有區別字義的作用。所以聲調是漢語的自然屬性,而不是哪個人的發明創造。
最先從理論到實踐發現並運用聲調的是南朝的沈約,他把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類(即所謂的「沈分法」)。平指的是平聲,仄的本意是「不平」,包括上、去、入三聲。 平仄是相對於古四聲而定的。
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四聲已大不相同。但是,今四聲和古四聲是一脈相承的:
古平聲分化成今四聲的陰平、陽平兩個聲調。古上聲和古去聲也大大致相當於今四聲的上聲和去聲。古入聲字消失了,只是在一些方言中,還不同程度地保留著。
那麼,古入聲字到**去了呢?分別轉到現代漢語普通話的今四聲裡,叫「入派三聲」 (陰平、陽平通稱為平聲,再加上聲去聲,合計為三聲)。這就會給今人識別平仄造成一定的困難。
進一步**,由於漢字的讀音是由三部分決定的,即聲母、韻母、聲調。因此,平仄不單指聲調,還和聲母、韻母有關係。除去聲調外,韻母對區分平仄的影響要大於聲母。
因為韻母主要由母音構成,母音也叫母音;聲母則完全由子音構成,子音也叫子音,顧名思義,子音沒有母音發音響亮清淅,子音發音時聲音受阻。還因為韻母處在音節中聲母的後面,發音時大致以韻母的發音口型結束,聲母只起到輔助發音作用。
如何據普通話的四聲推斷中古的平仄
普通話一 二聲為平,三聲為上,四聲為去,沒有入聲。原入聲字無規則散落到平上去聲了。所以和古韻對不起來。但是大體來說,一 二聲為平,三 四聲為仄,寫詩詞時,先安照這種簡單的規律寫,之後再與律部核對,這也是不斷積累不斷提高的過程 以普通話讀音韻母為韻,是現代新韻,可以寫格律詩,現在強調雙軌並行,但不得混...
普通話中的中重格式怎樣定位,如何準備普通話考試?
普通話語音在詞語結構中並非都讀得一樣重,各音節的輕重分量 強弱程度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四級 重 中 次輕 輕。當在讀 雙音節詞語 的時候,讀作 中 重 的格式,要判定為正確,因為詞典上沒有標註為輕聲。當應試者讀作 重 次輕 的格式,也不能算錯,也要判定為正確,因為在純正的普通話口語中大多是這樣讀的...
推廣普通話如何寫雙線字型,推廣普通話的藝術字型
2021年9月12日 18日是第24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週,為了增強全體師生語言文字運用意識和推廣普通話積極性,促進我校推廣普通話 國家通用手語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不斷深入,屏山縣特殊教育學校組織開展了推普周系列活動。學校成立推普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召開動員大會,制定活動方案,各部門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