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中國的影響孟子對國家文化有何影響

2021-03-07 08:45:22 字數 6044 閱讀 8875

1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思想的影響與意義

戰國時期,孟子游說各國諸侯,因其「民為貴,君為輕」的治國思想與「仁政」的政治主張,使得當時百姓免災了諸多戰火洗禮。然而其「仁政」思想還在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取得了深遠的影響和良好的效果;

「愛人者,人恆愛之」的道德觀念不僅緩解了戰爭時期人們的利益心理,更促進了我國傳統美德的建設;

「富貴不能淫,貧

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準則展現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和不屈的

靈魂,也鑄就了華夏民族得以繁榮昌盛,屹立千年的深厚文化。

當今社會,發展迅猛,人們大多迷失自己,利益薰心。學習孟子思想,有利於人與人之間善良對待,多一點「惻隱之心」

、多一些關

愛;有利於民族發展,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與時俱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已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孟子的諸多思想在教書育人、治國、

做事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學習孟子思

想無疑將是最好的選擇。

當我們今天做事時,總會不由的想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當我們面對災難,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時,我們不禁要感慨:

4 華夏兒女的優良傳統與善良之心。

愛人者人恆愛之,

這是千年前儒家

學說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後千萬年不變的美德、傳統。

孟子,先秦浩渺文化星辰中的一顆璀璨,承古人思想,揚千年文化。研究孟子,學習孟子思想,這是一種心的交流,更是一個民族的內心呼喚。

2樓:林詠倫

孟子思想對於當代社會的影響

我們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紀,經濟全球化趨勢必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衝擊,科學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面對我們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和泱泱古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澱,感受著現當代社會文化融合帶給我們的芬芳。源遠的儒家思想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使我們樹立遠大理想,激揚愛國之志,陶冶精神情操。

從先秦諸子的天人之辯,到漢代董仲舒「天人合而為一」命題的提出,再到宋明理學家「萬物一體」論的形成,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觀念,這種主流觀念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凝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主義文化百花齊放的今天,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剔除其封建宗法和唯心主義,弘揚其整體、和諧、統一的合理內容,樹立嚴謹的人文科學態度,進而使先進的文化傳統得到繁榮,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束縛

縱觀中國社會數千年的發展,特別是在長期的君主**社會中,無論是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學術、教育、宗教、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典章制度、文物寶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等,都可以說與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息息相關,在儒家思想傳承的過程中,精華與糟粕雜陳。到當代社會仍然有許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縛著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發展。我認為這種負面上的影響主要有二個大的方面。

1、君主**制度和**主義思想的慣性,對當代社會影響深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最為活躍。諸侯國日益強大,逐鹿中原,爭霸稱雄,征戰不已。知識分子受到很大重視,「重士」、「徵士」、「養士」成為一種風氣,思想相當活躍。

他們對社會的各種問題以及自然界進行了新的觀察**,出現「處士橫議」、「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儒、墨、道、法、陰陽、名辯、縱橫、兵、農、雜家及史家等各種學派,互相爭論詰難,又互相吸收補充,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為以後中國思想和文化的發展演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的思想如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漢學或實學等,對思想觀念、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學術理論等都有所發揮或發展。但是,這種發展越到後來也越為緩慢,乃至成為八股教條而僵化,科舉考試只能在經書中尋章摘句作文章,特別是尊卑貴賤,君道臣節,**主義尤為嚴重,這也是影響當代社會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國君上**的歷史很長,從商代開始,君主就自稱「餘一人」,以示其獨尊無二。周代君主稱為「天子」,開始「奉天承運」,管治兆民。春秋戰國時,法家主張君主****和**集權。

在傳統的治國之道中,儒家主張仁政德治禮教,被稱為「王道」。法家強調「不貴義而貴法」,「以法為本」「以法為教」被稱為「霸道」。其實兩者並不是截然對立,而是相通互補的。

孔子在《論語》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當然是肯定德政禮制,否定政刑。但是,他又稱讚法家的代表人物鄭國大臣子產的「寬猛相濟」。孔子說:

「善哉!政寬**慢,慢則糾之以猛;猛**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所謂「猛」,即最嚴刑酷法,不惜民殘的。「寬猛相濟」,亦可謂德法互補、禮刑結合,這種傳統的影響也很大,以後儒法結合即源於此。這種**集權的**政治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依據法家學說,厲行法制,富國強兵,削除六國,建立起****集權的統一大帝國,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採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頒佈嚴厲的刑法,建立起絕對皇權。西漢初年,鑑於秦法繁苛,以致很快滅亡的教訓,曾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養生息」,但仍堅持了秦朝的法制原則。以後歷代的儒法互補、儒法結合、外儒內法等,實際上都是「寬猛相濟」,「霸王道雜之」,這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基本傳統。

正是由於這種**的長久性和固有性,使得我們很容易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看到它的影響,如特權思想、家長制作風、官僚主義、以權代法、權大於法、**腐敗等種種現象也就順理成章。

孟子對國家文化有何影響 5

3樓:水瓶臨風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

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4樓:**本是心頭愛

主要是仁愛非攻的思想,但能做到的不多.人性太醜惡

孟子的思想核心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5樓:雨落成楓

孟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①民本說

孟子指出「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認為**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 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若君主無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但若君主有道, 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②法先王

孟子主張行仁政, 必須效法先王(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 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③仁政與王道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 必須先有仁心, 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 乃有「不忍人之政」, 仁政, 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 就是使百姓安樂的王道, 要實行王道, 又要「尊賢使能」。

④德治觀念

孔子論「仁」, 是自覺的道德; 孟子的「仁」, 則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應培養出德性, 這是施行仁政的條件, 故主張「有德者執政」。

⑤反對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對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減輕民生痛苦, 緩和社會矛盾, 故孟子主張「王道政治」, 反對霸力服人。

⑥恢復井田制度

孟子認為理想的經濟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為國家公有, 國家授田人民耕種,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 當作納稅, 因此, 農民便有「恆產」(恆常固定的田產), 國家自會安定。

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

①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 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 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 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②促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 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③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雖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孟子的性本善,說教化可以喚起人的善的本質,我覺得類似於**教的「只要信仰,便可得救」。同為儒家的荀子認為「性本惡」,為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提供了嚴刑厲法的理論。但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也許後者最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潮流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孟子的

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

「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第二、孟子對後世的影響

一、 奠定儒家的發展基礎 孔子在世之時,即曾受長沮、桀溺、楚狂等隱者的譏諷。及至戰國,楊朱為我,擺脫仁、義、禮、樂的束縛,但求個人心情恬淡,給儒家一大沖擊;而墨家以兼愛、尚賢,反對儒家的親親,用節葬、非禮反對儒家的煩瑣禮儀,當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對儒家自構成一大威脅;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力拒楊墨,以維護儒家,駁斥異說為已任,故孔子未論及的問題,如價值根源,政權轉移等問題,一一加以補充,使儒學體系,更臻完備,對日後儒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二、 啟迪迴圈史觀之出現 在<孟子.公孫丑篇>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的說法,而<盡心篇>又具體指出「由堯至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周而復始的迴圈,是逢「五」而起變化的,又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亦說明君子、小人的恩澤,也是逢「五」而起變化的,近乎五行推運的學說,其後鄒衍擴大五行學說,成陰陽五行家,故荀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

三、 奠定日後五常理論的基礎 孔子提出「智、仁、勇」三達德,至孟子而把「仁、義、禮、智」四德相提並論,並賦以定義:仁為不忍人之心;義為羞惡之心;禮是辭讓之心;智是是非之心,較孔子更進一步把德目概念化。至漢代董仲舒又在孟子「仁、義、禮、智」四德上,加進了「信」,曰:

「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飭也。」而「五常」之說,成為日後儒家倫理學說基本之一;而且「君臣有義,父子有親,朋友有信,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五倫之教,更是社會秩序的最大支柱。

四、 啟迪兩漢儒家之經濟均衡理論 孟子主張「為民制產」,讚揚西周的井田制度,更進而強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成為儒家的經濟均衡理論的指標。漢儒遠紹之,董仲舒「限民名田」的建議、師丹的「限田」與王莽的「王田制」的實施,皆用孟子理論的影響而成。

五、啟迪後世尊王道、輕霸政的觀念 孟子的政治思想特別重視「別王霸」,強調「仲尼之途,無道桓文之事者。」後儒用其影響,皆重王道而輕霸政,重視民生,更成為後世君主所祟尚的理想政治,於後世君主的統治方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 、構成宋明理學理論之基礎 儒家心性之學,實肇始於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是與生俱來;而人之所以變壞,及受物慾所矇蔽而矣,宋明理學便主要在這基礎上,而宋儒治學,所憑藉者是<周易>與四書,<孟子>即為其中之一,可見影響之大。

七、 啟導後世的禪宗理論 孟子的心性學說和「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見解,與唐代禪宗南派的「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主張,頗有相近。

八、啟迪後世的民權思想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貴思想,此與近世民主憲政理想雖尚有距離,然已補孔子政治理論之不足,對中國近代民主政治有極深的啟發,孫中山先生的民權思想亦頗受孟子的影響。

總之,孔子死後,門人**對孔子學說的理解漸生歧異,至戰國時代,各國務於合縱連橫,孟子乃祖述唐虞三代之德,傳孔門「仁義之道」,雖然列國君主「迂遠而闊於事情」而不用,然備受後世儒者之尊祟,韓愈更推為「孔子傳之孟軻,孟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可見孟子在學術史上的地位極為祟高。

孟子的啟示孟子言論對後世的啟示意義

孟子認為要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而且,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但又認為人善性,是無法從外在培養 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主張自由發展,因勢利導。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

寡人之於國也,孟子的王道主張對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侷限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張更多是無為,希望讓百姓來治理國家 在 寡人之於國也 中,孟子所提出的實行王道的根本措施有 孟子認為梁惠王要想 使民加多 在諸侯中稱王,必須實行仁政,而實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發展生產,使老百姓 養生喪死而無憾 進而 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對百姓進行教養,使民心歸順...

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中國經濟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論及這個當前世界範圍的討論熱點前,有必要先對 影響 做個規定。這裡所說的 中國影響 可能有積極和消極 主動和被動 近期和長期 重大和一般的影響,也有經濟 社會 政治 文化 生態影響之分。因為我們不能抽象而簡單地談論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影響力 是國家力量的組成部分。通過影響,可以保持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