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啟示孟子言論對後世的啟示意義

2021-03-04 07:28:29 字數 4309 閱讀 9129

1樓:今生我是人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而且, 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 但又認為人善性, 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 主張自由發展, 因勢利導。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 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 施以自發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 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

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 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 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 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

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2樓:匿名使用者

1.這是戰國末期孟子的儒家思想

2.包括:⒈仁政治國⒉反對一切戰爭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3.有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孟子言論對後世的啟示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

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

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

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

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

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

「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

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

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程序.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於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採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

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孟子的啟示和借鑑

4樓:天下的大路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民是核心是關鍵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力量,首先解決農民問題就可以從這裡尋求出發點.

還有人民的力量也在民貴君輕中體現.還有「省刑薄稅」也啟示我們國家治理中要減輕人民負擔,刺激人民的積極性.重視人民的教育不斷提高人口素質.

5樓:卷愉錢精

孟子認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說:「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而且,

孟子認為修養是求學的基點,

但又認為人善性,

是無法從外在培養(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

最終都要憑自己的思考來達致。修身方法上,

主張自由發展,

因勢利導。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

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

施以自發的教育,

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未明理學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擴充善性,

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形成「道統」觀念

孟子時,

更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本思想的影響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張,

一切以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論,

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創見,

號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主精神,

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帶給我們的啟示

6樓:嗯嗯嗯g毛線

用文中的話來說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自己的話來說是:要想擔當大任,必定要經過一番磨礪。

7樓:紫堇末

居安思危,要有危機意識

孟子對中國的影響孟子對國家文化有何影響

孟子思想的影響與意義 戰國時期,孟子游說各國諸侯,因其 民為貴,君為輕 的治國思想與 仁政 的政治主張,使得當時百姓免災了諸多戰火洗禮。然而其 仁政 思想還在經濟 文化 生活各方面取得了深遠的影響和良好的效果 愛人者,人恆愛之 的道德觀念不僅緩解了戰爭時期人們的利益心理,更促進了我國傳統美德的建設 ...

孟子的名言,關於孟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孟子的名言 1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譯文 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

荀子什麼啟示,荀子的勸學對我們的啟示

法家 荀子,名荀況,今山西安澤人,約前313年 前238年,文學家。荀子 有些時候想起當下的國人,諸候異政 百家異說 萬物異情 就想起荀子專的啟示,二千多年前的屬荀子且唱人之蔽,我等不知蔽之者何?天論 有見於此,無見於彼 解蔽 蔽於此而不知彼 解蔽 篇第二十一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