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回答賞析

2021-03-07 10:14:17 字數 5549 閱讀 8365

1樓:北島無夢丷

四個「我不相信」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末兩句中詩人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

《回答》是詩人北島2023年創作的一首朦朧詩,它標誌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詩中展現了悲憤之極的冷峻,以堅定的口吻表達了對暴力世界的懷疑。

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徵、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這首詩善於運用鮮明、獨特和堅實的意象,通過意象之間的拼接、跳躍和組合,營造複雜而有張力的意象結構,表達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結構上,體現出「審視—懷疑—否定—挑戰」的變化,語言冷峻、充滿理性。

2樓:七度7空間

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痛恨,與表明自己決不同流合汙的決心。

3樓:匿名使用者

北島:《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4樓:騎瀦闖天涯

《回答〉一詩中結構組織方面的對比原則及意象:

首先,討論的是第一詩段所用的意象,如開頭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陳述句,這明顯是一個隱喻,簡略來說就是「卑鄙」是「通行證」,而這「通行證」是「卑鄙者」的,這給原屬中性的「通行證」,沾上「卑鄙」負面的感**彩。事實上,意象感**彩的改變往往是閱讀意象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裡也不例外。

若從規範語言的角度看,在這麼一個短距離內,出現兩個相同的字詞「卑鄙」和「卑鄙者」)的情況是應該極力避免的。但這種不規範不洗練的語言現象,在文學文字強調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變成吸引讀者注意的手法。讀者不禁要問:

「卑鄙」為何能夠成為「通行證」呢?詩人刻意把這兩個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讓讀者思考。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卑鄙」是指語言、行為很惡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詞;若在語言上、行為上是惡劣,又如何成為「通行證」呢?

「通行證」意指到達某特別地方的證明,而這地方是限制進出的,「通行證」一般是給合資格人士進出的憑證。可是如果結合這兩個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證」的話,便可得出這樣的結論來:這個限制進出的地方是以行為語言惡劣及不道德作為進出標準的。

讀者不難由此推斷:這以「卑鄙」為「通行證」的地方,必然是烏煙瘴氣,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淪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也與前一句緊密地連在一起。「高尚」是用來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

這句裡呱想[喻:說「高尚」是「墓誌銘」,「墓誌銘」是指放在墓裡刻有死者生平事蹟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對死者的評價。「墓誌銘」一詞的出現,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

如結合第一及第二詩行一起看,不難引起讀者的深思:「高尚」與「卑鄙」的意義在**?卑鄙的人竟然可以憑藉「卑鄙」而通行無阻;相反,高尚的人卻因他的高尚而死,這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怎麼樣的世界呢?

這明顯給「卑鄙者」和「高尚者」身處地方,一個極負面的評價。

如從詩句的結構和組織來看,這兩句用上了對比和比喻原則。首先「卑鄙是通行證」和「高尚是墓誌銘」是隱喻,四個意象分別以比喻原則連在一起。另一方面,四個意象從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強烈的對比。

「卑鄙」與「高尚」是言行的兩個極端,對比明顯十分強烈。「通行證」與「墓誌銘」一組,前者是暢通無阻的根據,後者則是死亡的標誌,也有著無法繼續前進的意味;所以兩個意象之間明顯有著對比的關係,再加上「卑鄙者」與「高尚者」的強烈對比,使這兩詩行形成比喻的橫向關係,以及對比的縱向關係。只這兩句已能將〈回答〉一詩的主題:

社會黑白不分,道德淪喪的現象表露無遺。

接著的第

三、四行是寫景句。詩的首兩個陳述句直接說出是非顛倒、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接下來便出現這一對寫景句,兩者的關係是明顯的。

但要認識寫景句的意義,我們必須先了解它們表面的寫景成分,再而深入**內中的深意;要了解寫景成分,必須從瞭解意象入手。

「看吧,在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兩行寫的意象是天空上的倒影。按常理,飄在天空上的該是雲朵,「死者彎曲的倒影」是雲朵的借喻。

「彎曲的」這形容詞正好配合雲朵彎曲的形狀。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倒影」即倒立的影子頁258),既然雲朵是「倒影」,且飄在天上,那麼這倒著映像到天上的物體,便該在地面了。根據原詩,那在地面給倒映到天上的物體便是「死者」。

此外,以「鍍金」來修飾天空,若從字面解釋,「鍍金」指的是黃昏時分,夕陽光折射下產生的金黃色。「鍍」字可解作「鑲」,因此「鍍金的天空」可理解為黃昏時分,夕陽斜照天空上的雲朵,在雲端映著金黃的色彩。

可是如將兩行詩句一併考慮,不難發覺內中隱含著死亡的意義。「死者」一詞固然直接點出死亡的意義,加上「飄滿了」的形容,彷彿在讀者心中呈現一幕天空滿布屍體的恐怖景象。此外,「**」或「金色」在不同文化裡,都象徵死亡,也是埋葬死者的一種金屬。

在棺槨在鑲有**的現象在中西方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表面看來,這兩詩行寫的只是一黃昏日落天空現出彤雲的景象,可是當句中加上「鍍金」、「死者」等負面色彩的用詞時,詩句給讀者的印象便有很大的改變。這明顯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為的就是突出負面色彩,以配合第

一、二詩行表達對社會不滿的情緒。

另外,第二詩段:「冰川紀已過去了,/為甚麼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甚應死海里千帆相競?」在這裡明顯分成兩組,是一個重複,換句話說,第二詩段的第

一、二詩行及第

三、四詩行在句子結構上是重複的。

先看第一組詩句:「冰川紀已過去了」;「冰川紀」即指冰河時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其中一個時代當時由於氣候異常寒冷,所有生物都無法生存。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來看天氣的冷暖,那麼,這個冰川紀指的便是人情極度冷暖的時代。

這首詩寫於2023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將「冰川紀」聯想成文革時期。「冰川紀已過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際關係極度冷淡的文革時期已過去。

再看下一句「為甚麼到處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錐,如將這意象放到人際關係上看,那麼「冰凌」那寒冷、尖銳得可以造成傷害的特點,便可用來形容人們互相攻擊、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處的情況。所以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極度冷漠的時代已經過去,為甚麼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攻擊,不能融洽相處呢?

「好望角發現了,/為甚麼死海里千帆相競?」剛才提到「冰川紀」是用了地球的歷史;這句則用了空間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於非洲的南端,是航海家迪亞士(bartolomeu dias, 約1450-1500)給這個地方的名稱。

意謂只要經過好望角,便有望到達富庶的東方,得到夢寐以求的財富。因此這裡用上「好望角」,為的是隱喻有望實踐夢想,達到目標的地方。

「死海」位於中東地區,處於以色列的西陲,由於附近溫度高,蒸發強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鹽度高達23-25%,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這裡,明顯借用它那死寂沒有生命力的特點,以表達死寂的感覺。換句話說,在死海中千帆相競,就像是為了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在競爭一般。

如果發現「好望角」解釋為有了新的好的希望,那麼,為甚麼還要死氣沉沉、沒有半點生氣的地方互相競爭,你爭我奪呢?

雖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間,但兩者是相對的,明顯形成強烈對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剛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麼好望角便指好的希望,兩者也是相對的。所以,這裡既有句式的重複,也有時間空間上的對比。

而在最後一段也出現了幾個重複意象,這些意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詩的意義,因此意象的組合是詩歌組織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同樣道理,要了解詩的含義,瞭解意象的組合也可事半功倍。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簡單來說,若根據句子結構來解釋,第一句:「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是主語,這與「沒有遮攔的天空」合起來成為完整的句子。

而「那是」的「那」是指「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換句話說,「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是鬥」是暗喻,等於「象形文字」,亦等於「人們凝視的眼睛」。

若能理解這個關係,便知道比喻原則是以相同和相異的角度去組合的。在這個詩段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線組成的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亦與人的眼光相似,以星來比喻為人的眼光也不是一個新鮮的比喻,以星的形狀來喻文字,以其光喻為人的眼光,所以雖然用了兩個不同原則,但亦以相同的角度把有關的意象連起來;當然,這裡的重點是在相異的地方,閃閃的星斗等於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有甚麼意義呢?這可能要從「新的轉機」一句解釋,換句話說,整首詩提到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但卻不知道方向在**。

所以最後一段提到「新的轉機」,就是指可能在中國五千年文化中找到「新的希望」;這裡提到「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國文化,這是合理的推斷。從另一個角度看第二個隱喻,把星斗等同於眼睛,兩者是有相同的地方,而相異的地方是現在所造的一切會在將來的歷史中看到。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一句,傳統上認為雲霧等是不好的東西,因為是會阻礙前景,例如有「汙雲蔽白日」的說法,甚至會把雲霧比喻為小人,所以詩中說沒有遮攔,即是指這個時代充滿希望。因此可以見到這首詩是利用簡單的比喻原則來製造深刻的意象。

[1]冰川期指的是地質上的一個時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紀。參《現代漢語詞典》,頁88。

[2] 2023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曾到此處,因此處多暴風,所以名為「風暴角」。但也因從此可通往富庶的東方,因此也稱為「好望角」。見《辭海》,頁1099。《辭海》,頁1336。

北島的《回答》標誌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詩中展現了悲憤之極的冷峻,以堅定的口吻表達了對暴力世界的懷疑。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徵、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作品開篇以悖論式警句斥責了是非顛倒的荒謬時代,「鍍金」揭示虛假,「彎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第二節中「冰凌」暗指人們心靈的陰影,情緒上順承第一節。第三節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

第四節「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末兩句中作者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第五節的排比句表現了否定和懷疑精神。

第六節前兩句對苦難的態度,抒發承擔未來重託的英雄情懷,末兩句,傳達出對未來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詩歌總體特徵上可以概括為象徵詩。北島在20世紀80年代初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影響,他通過所傾心的意象的接組和疊加,撞擊和轉換,通過所謂的超越時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將一個理想的藝術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

民族文化傳統、時代的哲學氛圍、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為他詩歌的主題。他的詩歌基本上是由兩組對立因素構成的象徵意境,他用這些象徵性詩歌形象再真實不過地傳達出了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生活氛圍,也表現了重壓之下,生存意願和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著的人對苦難現實的心理反叛。

藝術手段上,象徵、隱喻的運用迫於環境險惡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現出比照性的描寫。在他的筆下,政治的黑暗猶如漆黑的無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縛好比四處張開的網,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覺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圍的孤獨的島嶼。通過象徵、暗示,詩人的主觀境界過渡到了詩的世界。

象徵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在北島的詩裡被普遍運用,表明了詩人豐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於心裡感受的真實的外象化,北島的詩歌染上了一層陰冷的色彩,給人以冷峻悽愴的感覺。北島詩歌陰悒的冷峻雖不是象徵主義的直接感染,但他卻從生命感受這共同層次上驗證了現代藝術的本質。

北島的《回答》的主題意蘊是什麼

詩歌的主題是對民族文化傳統 時代的哲學氛圍 理想生活的渴求。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 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 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 我不相信 的回答。回答 是對詩人所經歷的 那個荒謬 罪惡現實社會進行披露 懷疑和挑戰。回答 現代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

解釋一下北島的詩《生活》,解釋一下北島的一字詩《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一張網,有親情之網,也有仇恨之網 有互助之網,也由破壞之網 有善良之網,也有罪惡之網 有幸福之網,也有痛苦之網,就這樣密密麻麻,相互交織,構成了一種複雜多樣的圖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網上的一個結,也不管你高興不高興,願意不願意,你都和其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 無法割捨的緊密聯絡,誰也不可能擺...

北島《我不相信》具體內容

我不相信 回答 北島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冰川紀過去了,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好望角發現了,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 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之前,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告訴你吧,世界 我 不 相 信!縱使你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