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中心思想

2021-03-07 21:43:22 字數 4843 閱讀 6291

1樓:小白家裡小白

作者對待生命的一種澄淨質樸的觀念,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離別的種種事件中,對「人」的關懷。

主題之間交叉串聯,敘說親情、友情,又勾連出對人生的感懷體悟,有對當下現實的深切關注,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識。

書中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遊走於「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

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帶著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她的確是想讓讀者從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經歷,給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指點迷津。

2樓:金果

目送的中心思想是:抒發對親人的思念與緬懷,對生活的感受與體會。

《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

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

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2023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這與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

」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

「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著依託,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於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

《目送》句子賞析: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

不必追。

賞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為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著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於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著他們離開我們。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賞析: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差異,有性格差異,有能力差異,有家庭差異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對就能解決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別人理解你,別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賞析:職位越大,責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應該得到回報。母親在任何時候,對我們都是無微不至,我們理應讓母親得到愛的回報。

面對父親的漸行漸遠,作者採取的做法同樣是「不必追」,一個人的衰老直至死亡同樣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過程,作者雖落寞、無奈、感傷,但更多的卻是感激和銘記長輩的恩情,珍惜長輩還在身邊的日子。

作者用冷靜近乎冷酷的語言,說出了同樣一段話,同樣的文字,反覆的詠歎,道出了世間輪迴的規則。華安的上小學,中學做交換生,上大學,我的工作報到,父親的衰老與最後的死亡,這正是人一生的歷程。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無法左右,但生命生生不息,真情代代傳承,所以,作者已經走出了不捨與無奈,擺脫了落寞與感傷,而能做到達觀、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無法迴避的生離死別,正如作者所說,既然至親至愛也不能夠陪伴一生一世,那就唯有目送,不必追。

3樓:阿沾

中心思想:抒發對親人的思念與緬懷,對生活的感受與體會。

目送主要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臺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4樓:淡藍﹑天空

初讀這篇散文,很容易讓人沉浸於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親情,同以人間親情為切入點.龍應臺這篇《目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於水親情的感慨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與終極關懷.文中的龍應臺,是作為母親,也是作為女兒,長長牽引的目光,連線著生命的起點到終點的整個過程,漸行漸遠的背影,蘊積著漸遠漸濃的至深親情.

這篇散文既有龍應**到的敏銳,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裡行間流溢著與生命素面相對的真誠與理解.

文章構思精巧,形散」神」不散.這篇散文看似隨性散漫,實則嚴謹綿密.文章開始敘寫」我」對兒子成長的關注,」我」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忽而筆峰一轉,寫到」我」眼中父親漸行漸遠的背影,及至」我」最後目送父親進入火葬場那一刻.

這兩幅場景表面上看似乎並無多大關聯,卻有著內在的契合,作者在這裡敘述的其實是一個生命完整的過程.」我」目送兒子從幼稚園到小學再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直到兒子進入我教課的大學,這一過程,是一個生命的開始,成長與自立過程,而作為女兒的」我」,目送日漸衰老的父親背影,是以」我」的經歷連線著兒子的生命軌跡,走向生命的衰老與終點.這樣在看似散亂的行文中寫出的卻是人一生的生命與情感歷程.

在父女母子這些人間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最終完成了生命的全部過程.正如樑衡所說:」散文,是一種深湛而美妙的藝術,它最大的特點便是」散」,散得讓你無所適從,它是文學形式中的」醉拳」,看似醉拳,卻路數不亂,絕招暗藏.

」這也是龍應臺這篇散文的構思巧妙處.  深刻的意蘊.文章採取寫實的手法,選取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景片段,作者於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別有境界.

如文中無論是」我」手牽手送兒子上小學,在穿梭紛亂的人群中目送兒子的背影消失在門裡,還是兒子長大後,」我」只能遠遠地看他的背影,進入不了他的內心,抑或是作為女兒的」我」,繼續兒子還不曾經歷的生命過程,目送漸漸老去的父親,直到父親過逝,進入火葬爐那一刻……這些生命實景寫生,其實是每天都在我的身邊或是我們身上重複上演的人生真相,情感真實.這一生命的開始,成長,自立,回??,結束自然過程,為人母,為人子,為人女的真實處境.

作者都進行冷靜審視,用自己的切身體驗,發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聲音,正如當代散文家劉亮程所說:」作家都是通過自己接近人類的,每個作家都希望自己最終發出人類的聲音.但在這之前,他首先要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一個有價值的作家要關注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一成不變的東西,它們構成了永恆.

」的確,龍應臺正是憑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深刻的理性,得出了這樣帶有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一成不變的人生真實裡發現了永恆.」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份與生命本質,生命起點和終點直面相對的坦誠.乍讀上去,不免讓人感到一份說不出的落寞,但細細品味卻會不自覺默然相契一笑,作者一語道破的不僅是她個人對生命對人生的獨特體驗與深刻思索,也是我們大家共同經歷的難於言表的普遍體驗,生命的開始,成長,自立,逃離,回望,終點,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無法預設,無法阻止,無法追逐,龍應臺這篇散文因為具有了人類的終極關懷意識和心靈高度,因而顯得份外深刻厚重.  靈悟的語言.

這篇文章在貌似平淡的語言中別有意味,發人深省.如文中」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這句表面是敘寫兒子從幼稚園畢業要上小學這一過程,實際也蘊含了生命的一個成長過程.生命就是這樣,一個終點必聯絡另一個起點,又如」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著一隻郵筒.」這些敘述,表面上寫的是兒子漸漸長大後與」我」的疏離,其實也暗含了一個生命的成長,自立過程中,在文章字裡行間,作者把自己對生命生活的體驗雜糅在敘述性的語言中,使平常的語言閃現靈性的光輝,具有內在的張力.

這也正好實現了她對散文語言的主張:」散文不應戴任何面具,主題,語言和個人心靈美感是散文非常主要的三要素.最好的散文是洗淨所有的語言汙染,找回語文字來的靈性,把真正的生活體驗融進去.

」  閱讀這篇散文關鍵在於它的主題意蘊的把握上.文章表面上看是在敘寫人間的母子,父女深情,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其實不然,朱自清的《背影》傳達出的是個人式的對親情的感性把握,而本文在對親情感性敘寫的基礎上更多傾注了作者一種理性的冷靜審視與思索,並將其上升為一種人類普遍的體驗與關懷,」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如果說那漸行漸遠的背影給我們只是一個生命或情感的生髮點的話;目送則是連線這一點的長長線,這一點一線無限伸展的是長長的人生,起點連著終點,終點連線著起點,無法預設,無法阻止,無法追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讓它像河流一樣自然流淌,像小路一樣無限延伸,」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至此,作者在對人生真實,對生命真相作一番冷靜而全面相對後,給了我們這樣富於智性的啟示。

《詩經氓》的中心思想,氓的中心思想

詩經 衛風 氓 出自 詩經 為先秦時代衛國華夏族民歌。內共6章,每章10句。這是一首棄容婦自訴婚姻悲劇的長詩。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全詩六章,第一章,追敘自己由初戀而定的婚 第二章,敘述自己陷入情網,衝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與氓結婚 第三...

作文中心思想,作文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主題,也有人稱為中心或主旨。寫文章時確立中心思想的過程就叫做 立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過記人 敘事 寫景 狀物所表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贊成 或反對 或歌頌 或批評。在一篇記敘文中,確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鼐說過 詩文美者,命意必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中心思...

格列佛遊記的中心思想,格列佛遊記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 貪婪 黨爭 偽善 無信 殘暴 憤怒 瘋狂 怨恨 嫉妒 淫慾 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 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 屎尿橫飛 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不但抨擊了社會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