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2021-03-11 07:22:13 字數 4980 閱讀 1686

1樓:一米陽光婷婷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定位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

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菩提心的心理過程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

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由來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樓:名相非名相

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議成中文,覺悟,智慧。菩提心很廣泛的,歷代祖師的說法也不同回。答

《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大乘起信論》也講三心,即真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合而齊發為菩提心。義趣同《觀無量壽佛經》完全相同。

當代佛門大德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宗心要》說,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

藕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一語驚天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師以前的祖師大德們,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3樓:free我是你浩哥

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4樓:

1,菩提心

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

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

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擴充套件資料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

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5樓:t深深海底行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巨集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

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

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

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也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

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真學佛法的標誌;是凡夫菩薩的標誌;是成佛的根本原因。

其體廣大,其德無邊。一切學人當速發無上菩提心!

引用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以表發心之重要、發心之急迫: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很多學人,自念身為罪孽凡夫,未受三皈五戒,何敢以發菩提心而稱「菩薩」?

末學此文,意在令一切見聞者知道發菩提心的急迫與重要;一切讀者,若願意學佛,即使一時一處一念之間能持一戒,也應當在閱讀本文之後的下一秒立即發心。或者自己挑一個時間,於靜室之中,無論有無佛像供奉,皆可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本**某某,於今日起,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願得佛菩薩護持,盡未來不失不忘今日之願。」如是三稱,貴在至誠。

末學就是這樣發心的,「盡未來」三字一出口,不覺涕淚皆下。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6樓:aaa**王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應該怎樣發心,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心

菩提心 是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仇人。因為有感恩才有幫助。菩提心 是一顆懺悔的心。懺其過錯,悔不再犯。因為有懺悔,人心才能正,正法才能再現。菩提心 是一顆無我的心。是一顆平等心。而沒有前者,哪來後者。菩提心 是我們的一顆真心。用真誠心去改過。用真誠心去幫助他人。幫助我們所有的親人。發...

怎麼發菩提心平時總是說發菩,什麼是發菩提心?怎麼發菩提心?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 彌陀經要解 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

發菩提心是往生的必要條件嗎發菩提心是不是往生的必須條件

願意往生,願意堅持唸佛,就是無上菩提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話我們要好好記住,聽說那個國土太好,我沒有發度眾生的心,我只是這個世間太苦,我去享樂,那個世界太好了,非常羨慕,這樣能不能去?去不成,跟阿彌陀佛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