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豔麗。
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髮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二、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極富感染力;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為普遍。蘆笙舞在正月十
五、三月
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舞姿多重下肢變化。民間群眾性蘆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蘆笙領舞,其他人圍一圓圈踏樂而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娛性集體歌舞多被稱為「踩堂」,但由於「踩堂」舞蹈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這一傳統名稱已基本被人們改稱為「蘆笙舞」了。
三、建築風格獨特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定「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係。
特色苗寨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臺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
四、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
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制酸湯、酸菜、酸辣,醃製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拓展資料:
從中國苗族的分佈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教的。
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2樓:珈樂
1:中國苗族世居地分佈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
2: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 苗姓是苗族原本固有的,是用於區分各宗族的標誌,主要在苗族群體內部之間使用。
由於苗族的古文字已失傳,在入戶籍時,漢字無法表達苗姓,於是苗族又使用了漢姓,便於對外使用。
3: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祕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曆法、咒語、草藥,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祕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裡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裡,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4:苗族風俗另外一個特點是女性的裝扮極其複雜靚麗,首飾繁多,苗族婦女刺繡可與蘇繡齊名。
拓展資料: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
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2023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3樓:小想的小世界
苗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一個人心純樸、善良、憨厚老實、好客的民族。苗家兒女的外貌特徵和其他民族一樣都是黑眼睛黑頭髮黃**沒有任何差別,只是語言、習俗、服飾不同而已。
苗族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服裝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拓展資料:
雖然苗族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但苗文並沒有普及到教育上,畢竟苗文不屬於通用語言,普及教育的始終是漢語。苗族人只是保留著自己的語言、習俗,一個民族要想不斷地向前發展,就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不會像圖騰古道中的土族那樣落後。隨著社會的發展,苗族人基本漢化,學漢語,穿漢服,因為苗服穿起來笨重麻煩,所以日漸淘汰,只有婚嫁和節日的時候,苗族人才會穿上盛裝;90後的年輕人基本都是漢苗雙語通。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4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
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
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
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5樓:**座美妝達人
苗族人民善於歌舞,歌舞形式豐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蘆笙舞令人歎為觀止,因此,苗族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苗族人也精通藥草,善於運用草藥治病救人。
擴充套件資料。
苗族,是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主要聚居於中國華南及東南亞。
在中國,苗族約為9426007人(2023年),為中國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佈苗族苗族發源於中國,約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於中國南方省份,而在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也有相當規模的苗族。
2023年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後,數萬苗族人成為難民,部分移居到美國和法國。
6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的人還特點。是超多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換個班不合格不健康腳後跟剛吃過好糾結
8樓:demon陌
服飾:苗族**簡樸,**繁華,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繡花或抽紗,並加上欄杆花瓣於其間。男女頭纏青帕,層層疊疊,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
居住:矮寨苗族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
歌舞:擅長歌舞,其苗族鼓舞、勞動歌、蓐秧鑼鼓歌、山歌、木葉情歌等皆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馳名遠揚的苗鼓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樸,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
9樓:湘西苗家女
我就是苗家女,你說的不完全對
苗族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
10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風俗習慣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髮針,戴耳環、手鐲、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髮挽椎髻,有的改梳長辮子。各地區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
七、八寸長。湘西,貴州鬆桃、凱里,廣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區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湘西苗族的上衣無領,衣袖和褲腳繡有寬大花邊,頭纏格子布或青布頭巾,戴耳環、項圈、手鐲等飾物。
苗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挽髻於頭頂,配上各種式樣的包頭帕,有的包成尖頂、圓頂,有的把頭髮繞在支架上高豎於頭頂上,別具風格。她們的盛裝以黔東南獨具特色,把銀飾釘在衣服上成「銀衣」,頭上戴著形如牛角的銀質頭飾,高達尺餘。
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
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醃菜。飲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苗族的建築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別。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樓房。樓房一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即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
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鬆桃等地,採用木質結構、雙斜面瓦頂或草頂平房,每幢3~5間,「偏廈」作灶房或牲口圈。過去,地主或富裕人家還築有庭院,並砌高牆或石碉圍護。
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幹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
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三間一幢,屋簷較長,簷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牆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
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苗族的風俗習慣,苗族的風俗習慣和民族特色
生活習俗 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吃山泥鰍 晰蜴,統稱 四腳蛇 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醃入罈子內,用來招待貴客。吃青菜。農曆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苗族的服飾...
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苗族十分的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遠道來的朋友,苗族人的習慣必須先請客人飲牛角酒。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花飾很多也精美,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 百褶裙 苗族境內有個盛大的傳統節日叫做踩花節,一般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一,...
苗族有什麼風俗禮儀,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 大領 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一幅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