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未削皮的蘋果
創始人:唐代王維
詳見
什麼是文人畫,文人畫的發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2樓:匿名使用者
關論明末文人畫之發展
什麼是士人畫
3樓:匿名使用者
長期以來,我們把文人畫和士人畫(又稱士夫畫)等同起來,這其實是一種偏見。我們知道,文人士大夫參與繪畫在漢代便已出現,進入魏晉就更多了。但文人畫的正式提出是在北宋,到了元代則成為畫壇的主流。
不過這樣的認識是有侷限的,因為一直到元代,並沒有「文人畫」這一術語,北宋蘇軾也好,元代錢選、趙孟頫、吳鎮、黃公望也好,他們所說的都是「士人畫」(或「士夫畫」)。「文人畫」的正式提出,是明代董其昌,他所說的「文人畫」家,如王維、李成、黃公望等人,都是唐宋的「士人畫」家。由於人們習慣上將「文人士大夫」並稱,到了明代後期,讀書界文人之多遠遠超出了士人,文人和士人的概念便混淆了,將二者等同起來,甚至取消了「士人畫」的概念,一直到今天。
要弄清文人畫和士人畫的異同,首先需要認清文人和士人的異同。文人和士人都是讀書人,這是二者的同。但讀書人並不一定都是文人,也不一定都是士人。
文人和士人只是讀書人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一大部分。顧炎武《日知錄》論唐制有六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
通經又有實際才幹者為秀才,通經義為明經,而擅長詩賦者為進士。這實際上正是士人和文人的分別。士人所治的是經緯天下的學問,而文人所治的是詩詞文賦,漢代楊雄稱為「雕蟲小技」。
在明中期之前,士人和文人不是一個概念。
什麼是文人呢?就是以詩文為業的人。讀了書、識了字,以詩文為業就是文人,以農牧為業就是農人,以商賈為業就是商人,以僧侶為業就是僧人。
文人的讀書識字,不是用來治理天下,而是作詩文辭賦。
士人肯定都是讀書識字的,但他們卻不以詩文為業,即使他們也作詩文,但他們卻在「志於道」。什麼「道」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也就是以天下是非風範為己任,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上古的「士」指三教九流的通稱,並不是專指儒家「志於道」的士。儒家的士,是指「自強不息」的君子,他們不是以詩文為業,而是為了天下民生。他們的理想是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在其位謀其政。
如果學而優仍不能仕,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獨善其身的方式推廣天下為公的理想。
元代以前文人和士人的關係是明確的,南懷謹先生曾說過,社會更需要的是經緯之士,某些文人多一個少一個關係不大。文人以詩文為專職;士人以天下社會民生為專職,做官的憂君憂民,不做官的也憂君憂民,工作之餘詩文也可以作的很好,甚至比專職文人作的還好。文人做官做不好,用詩文也是解決不了天下蒼生問題的。
明代中後期開始,文人、士人界限混淆,讀書界風氣變壞。本來讀書界中的士人是表率天下是非風範的主流,是志於道和天下為公的。但是,這樣的人基本沒有了,文人成為主流,學而優則仕的目的不是為了天下民生,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
結果,做了官,作為既得利益者,不能達則兼濟天下,而是達則明哲保身,如董其昌等;甚至達則禍國殃民以利己,做不了官,作為未得利益者,不是窮則獨善其身,而是窮則怨天尤人,如徐渭等。這樣一批讀書人,便被統稱為文人。當時認為是士風大壞、儒學淡泊,不可收拾,讀書人都是「急火攻心」、文人無行。
顧亭林的《日知錄》所以痛斥文人,再三告戒讀書人不要淪為文人,認為 「通鑑不載文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讀書人更應該作為士人,居四民之首,成為社會風範的表率。後來的梁啟超則認為,這一時期發達的讀書人是「上流無用」,不關心天下民生,只圖明哲保身和既得利益;而失意的讀書人是「下流無恥」,為了一己未得而欲得的利益胡作非為,怨天尤人,斯文掃地。他們的人生目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是個人的「出人頭地」;為此可以不擇手段,同時又擇一切手段,朱維錚先生稱為流氓手段,這就是所謂「文人無行」。
自古以來,文人大多個人思想較重,無行的也多。但古代時,因為士不僅是四民之首,表率全社會的風氣,更是讀書界的主流,所以小部分文人的自我意識便不能不有所收斂。而明中後期,隆慶、萬曆開始,士變質成了文人,成了讀書界的主流,所以文人無行就得以肆無忌憚地膨脹、氾濫。
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隆慶、萬曆是個分水嶺,這是學術界的共同認識。儘管對這一變是好是壞有完全不一樣的評價,但對這一事實的認同則是完全一致的。既在此之前,士人表率的社會風氣,強調社會價值大於個人價值,強調秩序、規範。
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變異導致了士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糟得很」;但也有學者認為「好得很」:之前「**的中世紀」,而從此開始則體現了「走出中世紀」的現代精神。尤其在書畫界,對這一變更是作為由「落後」轉為「先進」來認識、評價、褒揚的。
例如黃宇仁的《萬曆十五年》把中國政治史的轉變定於這一時期;梁啟超《近三百年學術概論》也把中國學術史的轉變定於這一時期;朱維錚的《走出中世紀》同樣也把中國思想史的轉變定於這一時期。
你怎樣理解文人畫,文人畫的意境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文人畫的價值在於它營造出了一種寧靜、淡雅的意境,其美學價值的精髓是重視意境的營造。「意境」所指的不是單純客觀的有限之境,而是一種包含有諸多主觀因素———畫家理想中的有意味的境界、觀者對作品聯想中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往往會因創作者和鑑賞者個體的審美經驗和主觀感受的不同而各異,從而也多少使「意境」這一概念包含了一些無限之境的意味。
詩意是文人畫意境的靈魂,畫無詩意,即無「意境」可言。所以詩歌創作中「含蓄簡練」等一系列重要的美學原則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文人畫創作的美學原則,要求作品「意在言外」、「言不盡意」、「意在筆尖」、「筆不周而意周」、「藏而不露」等等,總之,要求作品含蓄耐看,給觀眾留下想像的餘地。
5樓:安安雲微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作者多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繪畫多為寄興抒情之作,追求主觀情趣的表現,反對過於拘泥於形似的描繪,力暢洗去鉛華而趨於平淡清新的藝術風格。
早在兩晉時代,一些畫家在創作上表現出來的某些創作思想和藝術追求,諸如王□的「畫乃吾自畫」思想,宗炳的「暢神」說,王微對創作中感情成分的強調,以及顧愷之的「形神」理論等等,都應看作是文人畫的濫觴。
唐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不僅開了水墨畫的先河,還以詩入畫,使後世奉他為文人畫的鼻祖。
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畫創作上追求平淡天真和筆墨情韻,又為文人畫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藝術規範。
到了北宋,文同、蘇軾、米芾等人更在創作實踐和理論批評上為文人畫廣為張目,影響所及,使文人畫成為一股有相當影響的藝術思潮,開始從院體畫與畫工畫中分化出來。蘇軾、米芾等在王維水墨畫的基礎上以書法入畫,實踐並發展了其水墨技巧。此時蘇軾提出的「士人畫」概念有使文人畫向更成熟邁進了一步。
文人畫的鼎盛期是在元代。元統治者重武輕文,導致大量的文人進行繪事。在藝術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幽淡」,理論上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等。
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進入畫面。不但形成佈局的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發作者的心聲。趙孟頫、柯九思強調以書入畫,錢選提出「士氣」說,倪瓚鼓吹「自娛」思想,更多的畫家則是將具有象徵意義的梅蘭竹菊(史稱「四君子」)作為自己的表現題材,用以標榜個人的志節情操。
這樣,畫家的主體意識被進一步強化,文人士大夫的藝術觀念和審美理想在創作中也就得到了更突出的表現。詩、書、畫、印始成一體,詩畫相聯,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貫注於畫之中相輔相成,這標誌著文人畫的完善。
明代前期仍是文人畫的繼續發展時期,到了中後期,身為理論家、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士人畫」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這時文人畫已上升為畫壇的主導地位,並直接影響到了清代繪畫的基本格局和審美取向,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繪畫體系。
清代是文人畫的鼎盛時期,湧現了諸多的頂極畫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濤最為突出。身為明末遺民,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
石濤主張「筆墨當隨時代」、「法自我立」等主張對後世起到深刻的影響。
文人畫又經趙之謙、吳昌碩影響到現代的齊白石、潘天壽等人。
文人畫的特點是:
1、文人畫是詩書畫印精當地有機結合的人文藝術。文人畫作者多為學者、詩人,又是畫家,「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繪畫文學化了。詩歌入畫,更強呼叫詩來題寫畫的意境。
書法入畫,主張書畫相通、強調筆法的書寫性。題跋和用印開始成為畫面內容和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人畫注重畫氣,即內涵之氣質。文人畫家注重表達觀念和情感,強調主觀的、個性的自我表現。
3、繪畫技法上,文人畫重墨輕色,運用墨乾溼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體現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濁、蒼而不枯、潤而不滑」的韻味。文人畫還重簡,「計白當黑「,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感受。
4、題材多為花鳥、高山、漁隱之類,人格化地表現梅、蘭、竹、菊、鬆、石等,以此寄託畫家的情感和精神。
總之,文人畫在表現的功能上是詩情畫意的,在題材上是自然的野趣的,在觀點上是寫意的,在表現性質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它展現了文人畫家的修養和人生歷程,是一顆靈魂的呈現。
參考資料:文人畫的特點
唐代以前就有純以水墨形式作畫的記載,但文人水墨畫的興起和發展是從南宋末年開始的,作者多是文人士大夫階層。文人畫的特點是:
1、作者多為學者、詩人,又是畫家,「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繪畫文學化了,題跋和用印開始成為畫面內容和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歌入畫,更強調詩的意境和用詩來題畫。
書法入畫,主張書畫相通、強調筆法的書寫性。
2、文人畫重表達觀念和情感,暢神、抒情、寄興,強調主觀的、個性的自我表現,多借物寓意來表達志節和意趣。
3、文人畫重墨輕色,重筆墨情趣、輕刻意求似,重瀟灑洗練、輕繁縟纖細,重天真幽淡、輕富麗工豔。
4、人格化地表現梅、蘭、竹、菊、鬆、石等,以此寄託畫家的情感和精神,成為文人畫的重要題材,並蔚然成風。
重要代表畫家有蘇軾、文同(圖4-8)、趙孟堅、鄭思肖、揚無咎、柯九思、李衍、高克恭、王紱、夏昶等。文人畫的興起和發展,使民族繪畫傳統進一步完善。
詠春拳的創始人是誰,詠春拳的創始人到底是誰
詠春拳的創始人是嚴詠春。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廣東 職業 武術家 性別 女 嚴詠春,清乾隆時期人士,善南拳,相傳為詠春拳開山鼻祖。其父嚴二,清乾隆 1735 1795 時期人士,廣東人,善南拳。根據詠春拳一代名師葉問所述 清康熙年間,廣東人嚴二因事被誣告,面臨牢獄的危險,最後逃離來到四川,以...
法家的創始人是管仲還是商鞅?為什麼
法家的痕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所表現,追溯到春秋時的鄭國相國子產,最著名的莫過於助齊桓公稱霸天下的管仲。他們的所作所為可謂是後來法家理論的身體力行者,因此對於法家的創始者,就一直有些爭議。雖然子產與管仲從時間上來說更早,但嚴格地說,他們只是法家思想的萌芽,是思想的先驅,他們的思想學說只是他們自己初步總結...
取名要13畫的字,熙到底是13畫還是14畫,望解答,謝謝
據 通用規範漢字表 3075號 熙 屬十四畫。起名字溫字是13畫是14畫?請專家回答,多謝了 20 溫字簡體是12畫,按繁體是13畫,按姓名學筆畫是14畫,起名字是根據姓名學筆畫定的。12畫,取名字為溫良玉 康熙字典中的 熙 字,為什麼是13畫,可是我怎麼寫都是14畫呢?20 現代字肯定是14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