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譚嗣同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嫻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意思

2021-03-22 23:41:23 字數 5963 閱讀 3071

1樓:金牛咲

意思是:

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註釋:1、潼關:在今陝西,關城地勢險峻,自古即為要塞。

2、終古:久遠。

3、簇:簇擁。

4、城:指潼關。潼關,在今陝西潼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要衝,歷來為軍事重地。

5、河:指黃河。

6、束:拘束。

7、山入潼關:指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

8、不解平:形容山勢高聳。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2023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3.10-1898.

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公元2023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2樓:彈奏自己的自由

出自近現代譚嗣同的《潼關》。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3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4樓:活寶一品堂

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公元2023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赴甘肅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的譯文

5樓:金牛咲

翻譯為: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

出自清朝譚嗣同《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原文為: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譯文:自古至今,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一任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平坦廣闊的原野仍嫌受拘束,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2023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賞析: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

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6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自古以來高高雲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得得的馬蹄聲。

此句詩出自出自近現代譚嗣同的《潼關》

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此詩首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要;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馬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

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7樓:精神伴侶海鷗

對於他的譯文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在秋哥戰場的時代所給人帶來的影響。

8樓:虞離婁

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我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

9樓:寶格格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

潼關  譚嗣同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10樓:易

久遠的高雲簇擁著潼關古城,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奔騰的黃河流入大平原仍嫌拘束,秦嶺山脈進入潼關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意思。

11樓:只睡不夠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 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約束; 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麼叫平坦。

寫河、山雄偉的氣勢,寄託了作者遠大的抱負。 清譚嗣同 《潼關》詩: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譚嗣同全集》 四卷489頁)

12樓:打不死的靳小強

這句詞的意思是黃河在廣闊的原野奔流仍嫌受到了約束,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麼叫做平坦。寫出了山河雄偉的氣勢,表達了作者遠大的抱負。

13樓:匿名使用者

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約束;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麼叫平坦一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兩句詩出自譚嗣同的七言絕句《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前兩句詩「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分別使用了擬人和(詞語)移用的修辭格。首句「終古高雲簇此城」把物當人寫,說「高天的滾滾雲濤團團簇擁著這座城」,既有高遠險峻的氣勢,又有生動感人的色彩;次句「秋風吹散馬蹄聲」,「吹散」本來並不用於「聲音」,這裡說「獵獵秋風吹散了清脆的馬蹄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聲與馬蹄聲互相交織的聲像,渲染了一種濃烈的磅礴氣勢,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特別感人。

15樓:匿名使用者

詩中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高空的雲層簇擁著這座城,而且自古至今都是如此。事實上潼關古城高約16米,這是通過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城樓的高大威嚴,直插雲霄(見下圖)。

出自譚嗣同《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意思。

16樓:demon陌

意思:黃河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約束,潼關以西,山山相連,峰巒起伏,不知什麼叫平坦。

出自:譚嗣同《潼關》

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裡,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時襲之。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1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黃河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n山峰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唯恐顯得自己平庸。

《潼關》古詩翻譯

18樓:匿名使用者

《潼關·終古高雲簇此城》作者為清朝詩人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註釋】

潼關:在今陝西,關城地勢險峻,自古即為要塞。

解:懂得

【翻譯】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19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潼關》譚嗣同

終古①高雲簇②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③,山入潼關④不解平。

註釋:①〔終古〕久遠 ②〔簇〕簇擁

③〔束〕拘束

④〔山入潼關〕指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

翻譯:久遠以來,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少年縱馬奔上潼關古道,)秋風將清脆的馬蹄聲吹散、吹遠。眼見黃河奔騰流向廣闊的原野,那氣勢好像嫌河床拘束太緊,連綿的秦嶺山脈進入潼關以西便突兀險峻,再也不懂得何謂平坦。

20樓:好年百合

終古高雲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1

潼關:在今陝西,關城地勢險峻,自古即為要塞。

解:懂得

束:拘束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創作背景

編輯公元2023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21樓:匿名使用者

和你的人都不是誰惹你了嗎在**呢?

22樓:匿名使用者

刀hxhsydjxysh~c

23樓:忘舊事擁

1.譯文:千年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 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麼是坦平。

2.註釋: 1、潼(tóng)關:

關名。故址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2、終古:

自古以來。簇(cù):叢聚。

3、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束:

約束。 4...

3.原文: 《潼關》清末 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

潼關這首詩的解釋和原文和賞析

24樓:金果

譯文: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原文:潼關

譚嗣同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賞析: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

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

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

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潼關古詩翻譯《潼關》翻譯以及註釋

翻譯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 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裡。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原文 潼關 清 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原文 潼關 譚嗣同 終...

譚嗣同有什麼功績,譚嗣同做出貢獻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1 參與變法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 興學校 開礦藏 修鐵路 辦工廠 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2 仁學之論 譚嗣同在1897年 光緒二十三年 在南京寫成 仁學 一書 仁學 是一部將哲學 宗教 科學...

潼關肉夾饃的做法及配方,老潼關肉夾饃和麵祕方

材料1 五花肉500克 幹辣椒一個 姜3 4片 草果1個 甘草2片 山楂3個 冰糖幾顆 香葉2片 桂皮 八角各1個 丁香十餘顆 醬油兩勺 生抽一勺 鹽一小勺 清水適量 材料2 普通麵粉500克 清水225克 油一大匙 白糖5克 酵母3克 做法1 五花肉洗乾淨後放入冷水鍋中煮去血水 2 將所有的配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