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曠海逸許瑗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
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
如果做這些事只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
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後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
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在這裡已經有了後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
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
就是[仁".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
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
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2樓:湯紅葉姒友
孔子"仁
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髮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
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
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3樓:沙心宜六蘊
在我國封建時代,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幾乎成為儒學思想的代名詞。
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學說,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中學歷史教材在介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時候,主要講了孔子的仁與孟子的仁政,但兩者之間的關係沒有講。教師參考用書提到一句「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1],但孟子的仁政究竟怎樣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沒有具體論述。
在歷史學科的繼續教育過程中,許多學員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本文試梳理一下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發展脈絡。
一、孔子的仁
(一)作為倫理學範疇的仁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他對後世影響最大、到現在也最有價值的部分是關於仁的思想。全國通用的初中教材《中國歷史》在介紹孔子關於仁的思想時說:「孔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能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只比初中教材多「他主張以德治民」幾個字。這兩種說法,都是把仁作為政治學範疇來講。現在天津等地試用的新編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試驗本)在繼承原來歷史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容: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對『仁』有許多解釋,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節與和諧人際關係。[3]」新增加的這些內容基本上是從倫理學角度來講的。
我認為,孔子關於仁的思想主要是倫理學意義上的,怎樣做人與調節人際關係才是仁的思想的核心。筆者根據多年教學和研究的體會,擬從三個方面來闡明孔子關於仁的倫理學思想。
第一,仁的基本精神是愛。「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古人釋為「相人偶」,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並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4]。孔子所宣揚的仁具有泛愛的特點,是對春秋時代人的價值發現的肯定。
比如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曰:「『傷人乎?』不問馬。
[5]」「傷人乎」的人是指養馬者,春秋時代養馬者的社會地位很低,相當於奴隸或半奴隸的身份,這有力地說明孔子的仁適用於勞動人民。但是孔子的仁愛與**教的博愛、墨家的兼愛又有區別,不是不分親疏遠近、一律平等的愛,而是有等差的愛,要遵循親親、尊尊的原則。親親、尊尊是西周宗法社會的原則,其本質就是禮。
禮是血緣法則、道德法則和階級法則的綜合體。人的行為不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禮。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已內在地包容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血緣關係和階級關係。
第二,仁是以忠孝為本、包羅眾德的總道德。仁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是各種道德的總和。仁包括個體修養、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如孔子認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孔子強調為仁要身體力行,反對花言巧語的偽飾和卑躬屈膝的奉承,說:「巧言佞色,鮮矣仁。
」[6]「剛毅木訥近仁。[7]」在孔子看來,仁者心地坦蕩無私,無患得患失之念,所以「仁者不憂」[8]。具有仁的品德的人還無所畏懼,敢於堅持真理,「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9]。
總之,仁是各種品德的集合體,仁者是完美無缺的人格體現。
孔子仁愛思想是什麼,包括哪些方面?
4樓:清風羽箭
仁愛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說文解字》中說:
「仁,親也,從人二。」也就就是說,「仁」就是人與人間相互親愛的一種關係。
在孔子看來,仁愛分為幾個層次。仁愛的根本就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忠君。如何做到「仁愛」呢?
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而身為統治者,也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認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
5樓:迴圈往復永不盡
孔子的仁愛是有差別的,依據親疏遠近而確立仁愛的範圍,不像墨家的兼愛,對天下人一樣愛。
6樓:陽和沙水
孔子仁愛的思想,就是要誠心正意要控制情緒,要能讓情緒成為你的工具,而不是讓情緒控制你,這時候你就有了忍耐的基礎了。最多的方面就是在情緒的控制上。
簡述仁愛的含義及孔子仁愛思想的主要內容
7樓:艾小呆的我
仁愛,謂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
孔子仁愛思想的主要內容:孝順爹孃。敬愛兄長,不觸犯上級,不造反。
一切在於務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礎是「孝敬父母,敬愛兄弟」。 做事致力於根本,本質好了,仁愛之道才能生發出來。
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仁愛精神內涵深邃,核心可以歸結為孝悌與博愛。
人一生下來就成長在父母的關愛中,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而溫暖的「親親」之情,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以此為道德的本始。但儒家文化同時認為,僅僅停留於「親親」之情是不夠的,必須對之進行擴充。
8樓:酥酥超人愾
仁愛,謂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仁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精華,也是孔子倫理道德體系的最高原則。。孔子仁愛思想內涵豐富,基本內涵包括愛人、孝.
悌、忠、恕、恭、寬、信、敏、惠、禮等。孔子的「仁愛」思想為提高個人修養,處理人際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提供了豐富的和諧思想,從而達到由個人、人人、到天人關係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為政以德:道在仁義。
禮法合治: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
德主刑輔:肅貪以撫民心,得信任;大赦以安君子,得忠誠
簡述孔子 仁愛思想
9樓:啄b木w鳥
仁、義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的命令。
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如果做這些事只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後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
在儒家思想中,義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在這裡已經有了後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其形式的本質就是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人」,就是「仁」。
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論話·顏淵》)。
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
在這種情況下。「仁」可以譯為perfectvirtue(全德)。
忠、恕《論語》記載:「仲弓問仁。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孔子又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論 語·雍也》)
由此看來,如何實行仁,在於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稱之為「忠」,即「盡己為人」。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後來的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此字無:ocr)矩之道」。就是說,這種道是以本人自身為尺度,來調節本人的行為。公元前
三、二世紀儒家有一部**集名叫《禮記》,其中有一篇《大學》,說;「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
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此之謂系矩之道。」《禮記》另有一篇《中庸》,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其中說:「忠恕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大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否定方面;《中庸》所舉的例證。強調忠恕之道的肯定方面。
不論在哪個方面,決定行為的「系矩」都在本人自身,而不在其他東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時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會中的責任和義務,這就包括了義的性質。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
《論語》有一章說:「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
『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每個人在自己心裡都有行為的「系矩」,隨時可以用它。實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簡單,所以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關於儒家思想的問題,急求答案,關於孔子的仁愛待人儒家思想的問題
恩 在今天的社會有意義 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代表的就是 仁 這種仁是一種大仁,寬恕就是大仁之為 因為其實你在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寬恕了你自己對誣陷自己的人的恨,真正得到寬恕的,是你自己。以德報怨的這種寬恕,正是大仁之為 而我們現今社會缺少的,也就是這種 仁。所以有意義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
《論語》中有關仁愛的句子有哪些《論語》中有關孔子仁愛思想的句子
1 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古文今譯 孔子說 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孔子講 仁 不僅是要 愛人 而且還有 恨人 只有做到了 仁 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2 樊遲問仁,曰 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古文今譯 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 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
孔子主張的思想是什麼,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仁和禮,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 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1 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