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啟示君子與小人在窮困潦倒時的區別是:君子在窮困潦倒時能固守節操,堅持秉承一貫的仁義而不退縮,小人則貪生怕死,無所不為而傷害仁義。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是儒學所主張的基本道德準則。意思是說,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寧願拋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義。
殺身成仁的話出自《論語》,意思是說,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自己能夠活下去而損害仁義道德的,但有為了成就仁義道德而犧牲自己的生命的;捨生取義的原話出自《孟子》,意思是說,生命,是我想儲存的;正義,也是我想儲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時保全的情況下,那麼,我就捨棄生命保全正義。因為生命雖然寶貴,是我所願意儲存的東西,但是我不能不顧及原則,僅僅為了儲存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討厭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讓我討厭的東西,這時候,我就不逃避危險,而寧可選擇死亡。
2樓:心靈雞湯
殺身成仁就是要人們在生死關頭,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來它激勵著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為信念而勇於獻身的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3樓:永遠的周鋒
說明人活著要有理想。沒有理想就是一副驅殼。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去做自已不該做的事,家人才是第一。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殺身成仁的例子
5樓:大大大大倩倩
譚嗣同譚嗣同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著作有《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一生致力於維新變法,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是維新派中的最激進者。
2023年因參與領導戊戌變法,被封建勢力逮捕,最終被殺,年僅33歲。
6樓:卡丁之神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
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
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文天祥家世考:
「富田文氏」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後裔,五代後唐時期文天祥先祖文時遷徙至今江西吉州,開吉州廬陵淳化鄉富田文氏一脈。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齋先生事實》一文中是這樣說的:「先君子嘗考次譜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山先生紀年錄》(後面稱《紀年錄》亦云:
「廬陵文氏來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編者)祖炳然居永和鎮,五世(八世—編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現在有人把文天祥認作是客家人,是不確實的。
選中貢士後,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籤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鬆關。
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
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
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傑**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
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
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範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範押往厓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
」張弘範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範。張弘範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滅亡後,張弘範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範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
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聖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
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
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
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
」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
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
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
「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
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儘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
「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
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
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
「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
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
」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
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
」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
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
」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
「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後人評價他:「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事業雖無所成,大節亦已無愧」肯定他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為烈士。
譚嗣同(1865一1898〉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湖南瀏陽人。少時博覽群書,並致力於自然科學的**,鄙視科舉,喜好今文經學。
後為新疆巡撫劉錦堂幕僚,曾往來於直隸、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江蘇數省,察視風土,結交名士, 有「風景不殊,山河頓異;城郭猶是,人民復非」的感慨。2023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異常不滿,即努力提倡新學,呼號變法,並在家鄉組織算學社,集同志講求鑽研, 同時在南臺書院設立史學、掌故、 輿地等新式課程,開湖南全省維新風氣之先。2023年2月入京,結交梁啟超、翁同龢等人。
旋奉父命, 入貲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曾遊歷天津、湖南、湖北等地。同年底重抵南京,閉戶養心讀書, 成《仁學》2卷,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的原質所構成,其本體是「仁", 世界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由於「仁"的作用,故稱其哲學為「仁學」。
「仁」是萬物之源,它「以通為第一義」。而 「以太"則是溝通世界成為一個整體的橋樑。由於「以太」「不生不滅」,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的、停頓的,而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批判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頑固思想,從變易中論證其改革社會制度的政治理想。
並且認為封建「名教"是維護**主義的精神支柱,號召人們沖決君主、倫常、利祿、俗學、天命、佛法等封建網羅。對秦漢以來封建**制度的抨擊尤為猛烈,認為君主**是一切罪惡的淵藪,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制度的同時,還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以及變法等主 張。
2023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等人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築鐵路等新政。1898 年,建立南學會,主辦《湘報》,積極宣傳變法,成為維新運動的激進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被徵入京,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等人蔘與新政,時號「軍機四卿」。
當宮中後黨密謀政變,光緒帝傳密詔康有為等設法相救時,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8日夜,赴北京法華寺訪袁世凱,請袁發兵相救。袁佯為應允。
9月20日袁迴天津向榮祿告密。9月21日,政變遂起。9月25日**,9月28日與林旭等5人同時被害。
時年33歲。臨刑絕命詞為「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生平遺著編入《譚嗣同全集》。
留有名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明代政治家、軍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權縣),故里在今民權縣程莊鄉於莊村。
于謙的曾祖於九思在元朝時離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遷至錢塘太平裡,故史載於謙為浙江錢塘人。
于謙少年立志,十二歲時便寫下明志詩「石灰吟」。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任監察御史,為宣宗皇帝看中,超遷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在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間,他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政績卓著,深得民心。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他調集重兵,組織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京城保衛戰,因功加少保。于謙為官勤政、愛民、廉潔、剛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獲罪於一些朝中大臣。
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發動「奪門之變」,于謙以謀逆罪被殺。天順八年(1464),英宗的兒子朱見初即皇帝位。不久,他下令為于謙平反。
弘治二年(2023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萬曆中,改諡「忠肅」。
《明史》有傳。
于謙《石灰吟》
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其中的身和生有何區別
差不多身指身體 生指生命 殺身和捨生都是失去生命 身即為bai身體,生即為生命 一般來說du 殺生命,是指殺zhi 別人生命,例如dao 殘殺生靈這個詞的用法專。而此處屬顯然是要說殺自己的身體,所以為此身。後面為這個生,一來是為了避免與前者重複,二來,為捨棄生命之意。而且此捨生取義來自孟子的 魚和熊...
學習對人生有什麼意義人生有什麼意義?
很榮幸能解答你的問題.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會完成終身學習的任務,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如果一個人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他就是一個容易煩躁的人,是一個眼界不寬的人.我們大家都知道,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所能經歷的事情是很少的,如果不看書,不可能知道更多的事情,不可能得...
「嗟來之食」故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題名 嗟來之食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拼音 ji l zh sh 出處這個成語 於 禮記 檀弓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 嗟 來食 餓者 揚其目而視之,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解釋 嗟來之食 這則成語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