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誰發明的古琴最早是在哪一年傳入中國的

2021-03-04 00:38:57 字數 5704 閱讀 9580

1樓:都都

古籍記載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

其一伏羲造琴。傳說是伏羲創造了瑟,也創造了琴。相傳,伏羲製作古琴是為了修身理性,使萬物生長,這也是普遍認可的古琴**的一種說法。

其二神農造琴。神農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

據史料的記載,堯舜時期就已經有古琴了,古曲《南風》據說就是舜作的: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擴充套件資料

琴的起源

1、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典籍,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間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愛的樂器,在古代人們的認知度是相當廣泛的。

2、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23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023年左右,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

3、中國古琴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聲響有五音。傳說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

2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亦稱七絃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絃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

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其「七絃」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關於古琴歷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制者分別為伏羲(漢《琴操》、《宋史-樂志》)、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絃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絃琴。

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詩經》中記述「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等。《樂記》裡也記有:

「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鏚。」「舜作五絃之琴。」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

這些記述除了說明「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體的結構形制,面板、底板、嶽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所不同的是,琴身較短,僅有67釐米,縛琴絃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①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琴」,縛弦七根,體長82.

4釐米,形制與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琴面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琴的內側側邊,離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制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

《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

古琴,是中國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樂器之一。彈絃樂器。古代稱琴、瑤琴。

現代稱古琴、七絃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在東周時,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

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彈琴著稱。唐代李嶠、李欣、李白、韓愈、白居易、張枯等詩人,為彈琴寫下了不朽的詩句。

宋徽宗趙佶熱愛琴藝,曾廣搜天下名琴藏於特設的「萬琴堂」。南宋末年以來,隨著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由於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傳譜的不同,形成眾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

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等。

古琴製作工藝也有悠久的歷史,制琴名家輩出。唐代、僅四川雷氏家族就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等十餘人。還有張越、郭亮、李勉等高手。

給後世留下不少精品。宋代名家有朱仁濟、衛中正和金道,元代有朱致遠、嚴古清、明代有祝公望、張敬修等。

3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歷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我國傳統的看法,認為伏羲神農等傳說神話故事中的聖人「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的人則認為古琴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是外來文明的結晶。他們煞費苦心找出了相關的考古資料作為證據。

但這些看法都無從定論。以當今的考古資料和我國早期的文獻資料《尚書》、《詩經》、《樂記》等「琴」樂史料為根,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是誰不知道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

古琴的起源

5樓:w易梓涵

古籍記載琴的創制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

發展:1、先秦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

2、兩漢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絃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3、南北朝

君主和士人都愛好**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4、現代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2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3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類,編號ⅱ—34。

6樓:遺失の水晶鞋

起源挺多的,我老師告訴我們的是……伏羲在經過一片梧桐樹林的時候,坐下來休息,突然看見一隻鳳凰立在梧桐樹上,於是將木伐了,製成了古琴……

誒……貌似官方的說法是……

關於琴的起源或創造者的傳說就有以下幾種:伏羲造琴說。「伏羲作瑟,伏羲作琴」(《世本.作篇》)伏羲是太陽神,傳說伏羲創造了瑟,瑟之五十弦裂為二十五絃,「裂一為二」蘊含生殖之意;《呂氏春秋.古樂篇》: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絃的琴(瑟)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神農作琴,神農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蠶長而吐絲可製成弦,故南方與絲類樂器相配應。大琴叫離,南方正對應離卦,故南方──神農──琴瑟乃相對應。

因此史籍記載神農作琴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世本‧作篇》: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絃,曰:

宮、商、角、徵、羽。文武增二絃,曰:少宮、少商。

《桓譚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黃帝改琴說,在《史記》:

「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這種說法與伏羲的將五十弦瑟裂為二之說相同,黃帝居於四方之神之中心,在自然文化崇拜下,當也有如此說法。而其他的堯、舜當然也是琴瑟之創造者。

這些不同的說法,其真實性並不重要,然而卻強調出這樂器所蘊涵的自然文化圖騰崇拜之意義與功能。

7樓:名著百曉生

漢代樂器之首七絃琴,被崇尚文人時尚,感受古琴之美,追尋琴之起源

8樓:奶茶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絃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餘年,據《史記》載,琴的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9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琴產生於更早的上古之世。歷代文獻記載中最多見的,則是有關伏羲制琴的傳說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的起源已難尋本真,可以肯定的是古琴不是一個人發明定型的,而是很多人很多代不斷的發展完善的成果。

琴之家,**琴文化的平臺。

古琴最早是在哪一年傳入中國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那位說的非常對,你連古琴是我們中國的都不知道,外國人有這個頭腦做古琴嗎?麻煩您問之前先查一下!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琴起源於中國古琴,亦稱七絃琴

,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絃琴」。琴體由面板和底板膠合而成,形狹長。弦外側的面板上嵌有十三個圓點的「徽」。

唐朝詩人劉長卿詩句:「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其「七絃」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則指的是古琴的音色。

關於古琴歷史的長短眾說不一,有說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有說起源於更早的巴比倫文化,但都無從定論。從漢代開始已經有文獻記載琴的創制者分別為伏羲(漢《琴操》、《宋史-樂志》)、神農(漢-桓譚《新論》、漢《說文解字》、漢《風俗通義》)及帝舜(漢《尚書》、漢《禮記-樂記》、漢《史記-樂書》)。至今較早出土的琴為戰國初期曾侯乙墓中的十絃琴和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七絃琴。

前者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而後者距今則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 《詩經》中記述「琴」的詩句很多:「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定之方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雞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鹿鳴》)等。

《樂記》裡也記有:「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鏚。」「舜作五絃之琴。

」及《戰國策》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這些記述除了說明「琴」的存在有著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說明了它在當時社會生活中已有了相當範圍的影響和應用。公元前433年戰國曾侯乙墓的出土「琴」,其整體的結構形制,面板、底板、嶽山、弦軫、雁足及縛弦的方法,這些基本結構都與今天還能見到的唐、宋以來的傳統古琴完全一樣。

所不同的是,琴身較短,僅有67釐米,縛琴絃十根,琴面上刻有方圓形線條淺槽①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琴」,縛弦七根,體長82.4釐米,形制與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樣,屬同一種樂器,琴面雖仍有淺槽形痕,然從琴的內側側邊,離琴尾全長的三分一處(約五度按音的位置)磨損的痕跡分析,有可能增加了五度音的按音演奏。這兩張出土「琴」與現存唐代以來的古琴,不論在結構形制還是演奏方法,都是同出一源,一脈相承。

它們作為古琴的前身,並發展成唐宋以來的古琴,是符合樂器發展從簡到繁、從多形到定形的邏輯軌跡的。《詩經》等文獻記載與出土「琴」的實物,其年代相近可以說是文實相符,所以古琴有著近三千年的歷史的說法是確鑿可信的。

古琴,是中國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樂器之一。彈絃樂器。古代稱琴、瑤琴。

現代稱古琴、七絃琴。在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左傳》、《國語》、《呂氏春秋》等都有記載。在東周時,各國樂官多精通琴藝,如楚國鍾義、晉國師曠等。

孔子琴藝嫻熟,他教授的「六藝」中,即有彈琴誦詩的內容。漢魏以來的司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彈琴著稱。唐代李嶠、李欣、李白、韓愈、白居易、張枯等詩人,為彈琴寫下了不朽的詩句。

宋徽宗趙佶熱愛琴藝,曾廣搜天下名琴藏於特設的「萬琴堂」。南宋末年以來,隨著古琴演奏藝術的發展,由於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傳譜的不同,形成眾多的琴派,各有卓越的琴家和琴曲。著名琴派有浙派、虞山派、廣陵派。

近代有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等。

古琴曲古琴吟描述的是誰故事情節,古琴曲古琴吟描述了作者當時什麼樣的心裡狀態

關於蘇東坡有這樣一個傳說。蘇東坡攜妓遊瓊州紅佛寺,該妓因疾而歿,以琴殉葬。後蘇東坡又夜宿此地,聞窗外牆下有一女子的歌聲,甚悲。翌日,蘇軾命掘地,見詞一闋,其詞曰 音音音,爾負心,真負心,辜負我,到於今。記得當年低低唱,淺淺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拋我古牆陰,秋風荒草白雲深,斷橋流水無故人。悽悽切切,冷冷...

是誰發明的衣服,世界上最早的衣服是誰發明的?

衣服 用火等生產生活現象都絕對不是個人能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而慢慢演變而來的。希望採納 衣服的由來,我們知道最早的人類是衣不蔽體的,後來隨著人類生產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用樹葉或草皮等覆蓋在身上來取到保暖和保護身體的作用。此後人類手工作業能力發展,人類開始學會用麻 棉等材料製作衣物,這...

最早創造文字的是誰,最早的文字是誰發明的

人類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是公元前居住於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還是商周 公元前16 11世紀 後期的甲骨文?或者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考古學家一直為此爭論不休。有些考古學家認為,從新石器時代起,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哺育了許多農業村落。約公元前3000年,從外部遷移到伊拉克南部乾旱無雨地區的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