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封禪讀音:fēng shàn,是指中國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活動。去泰山封禪的有五位:秦始皇、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武則天是在嵩山封禪。
古代皇帝封禪多在泰山,這是由泰山的特殊位置和悠久文化所決定的。其一,古人崇拜東方、蒼天、太陽、高山,而泰山是中國東部地區最高的山,在那裡既能第一時間看到太陽升起,也便於皇帝與天近距離的溝通;其二,泰山地處黃河流域下游,這一帶在遠古相對比較發達,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古代皇帝通過效仿先人封禪泰山,宣揚自己的豐功偉業,塑造自己的光輝形象,提升自己的歷史份量。
而選擇其他地方封禪的皇帝則目的與選在泰山相差不了多少。
歷代帝王封禪祭祀泰山一覽表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禪樑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 漢 武帝劉徹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禪肅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禪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東 漢 光 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禪樑父山 章帝劉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劉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楊堅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為壇設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開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宋 真宗趙恆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2023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清 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2023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202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曆 乾隆十三年(公元 202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2023年) 先後10次祭祀泰山 。
封禪一般指中國古代帝王到東嶽泰山進行祀天祭地的典禮。袁巨集《後漢紀》曾對封禪的解釋為:「夫揖讓受終,必有至德於天下;征伐革命,則有大功於萬物。
是故王者初基,則有封禪之事,蓋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夫東方者,萬物之所始;山嶽者,靈氣之所宅。故求之物本,必於其始;取其所通,必於其宅。
崇其壇場,則謂之封;明其代興,則謂之禪。然則封禪者,王者開物之大禮也。」
中國先秦最早的典籍《山海經》,就反映了先民崇拜山嶽的觀念。《山海經》中的《山經》是中國第一部山嶽地理專著。其以山為綱,縱橫經緯天下地理形勢,共分26個山區、477座山;山嶽是地理格局中的主導和標誌,並按照地形,提出了山系的概念。
《山經》主要特點是:
一是以氏族圖騰標誌和山神崇拜信仰緊密結合。《山經》中所有山都有神,形象或半人半獸、或奇形怪獸。如: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櫃山至於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
」而以華夏族居住的華山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則直接以山作為山神化身來崇拜。(1)這些山神形象均為氏族的圖騰形象,並逐漸形成按地域區分的具有共性的氏族部落圖騰。
二是山嶽乃天神所居之地,是通天之路。如:「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住也;」「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都,神陸吾司之;」「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
……百神之所在」;「天帝之山,……有草焉;」「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此外,還有許多山皆是日月出入的神山。這裡不僅說明「山是中國古代巫師的天梯或天柱」,而且反映了山是中國神話之源。
三是山乃聖賢祖先發祥之地。如:「有九丘,以水絡之……太皡爰過」;「峑山,丹水出焉……黃帝是食是饗」;「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吳居之」;「大荒之山,日月所出。
有人焉三面,顓頊之子」等等。」四是用最隆重的禮儀祭祀山嶽。如「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祀之:
太牢之具,嬰以吉玉」;「熊山,帝也,其祀:羞酒,太牢具,嬰用一壁。幹舞,用兵以禳;祈,謬冕舞」等等。
這些祭祀中的太牢之禮,是後來周代天子所用的祭禮,一般是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方用。①據此可見,其時已對山嶽的尊崇,已無以復加。
清代皇帝巡狩具有滿族狩獵文化習俗的一些特點,如巡狩亦曰圍。清太祖時,就經常在口外出兵行圍,以圍獵達到習武練兵之目的。康熙時,因不滿足於「大閱,,之類禮儀性的軍事檢閱與講武方式,遂決定遵循先祖行圍習武的方式。
康熙十六年(2023年)和二十年,康熙先後兩次出塞選址,最後在距北京1000多裡的塞外喀喇沁旗和翁牛特旗的牧地上(今河北省圍場縣),劃出東西長300餘里、南北寬200餘里,周邊1300餘里的土地,作為內蒙王公敬獻的土地,設定木蘭③圍場,共於森林草原、河流山巒處設圍場七十二處。每年
四、十、十二月各撥兵4000名嫻習騎射和演練佈陣。行圍者「往來沙塞,風塵有所不避,冒風雪以習勞」。①皇帝、皇子率先射獵,並指揮行圍。
康熙對行軍、出哨、布圍、合圍、射獵、罷圍、駐蹕、安營等程式禮儀皆有嚴格規定,行圍結束則舉行盛大的**行賞宴會。每年秋彌大典②規模最大,除皇帝護衛部隊以外,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外蒙古和青海蒙古王公以及察哈爾八旗蒙古**等都要參加,地近圍場的蒙古旗還須派遣騎兵、嚮導和圍槍手等協同行圍;又特諭杭州、西寧、西安等駐防滿軍赴京習圍。木蘭圍場由蒙古王公管領,後設總管以及圍管大臣管理,其四周數以木柵,稱為柳條邊。
康熙四十二年在圍場南四百里建造了熱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因此,木蘭圍場不僅成為清代皇家最大的狩獵名苑,而且成為皇帝北巡的重要活動場所,康熙帝還曾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烏蘭布通之戰。
乾隆時,木蘭行圍的規模往往比康熙時還要大。由於百官王公將帥等雲集,乾隆二十年更定網城置連帳一百七十五為內城,設旌門三,分樹軍纛,稱為金龍;外設連帳二百五十四,為外城,設旌門四,分樹軍纛,稱為飛虎。外周設宿衛警蹕,立帳房四十,各建旗幟,由八旗護軍官校環衛。
在乾隆六年(2023年)二月,監察御史叢洞上疏勸阻巡狩行圍,曰:「第恐侍從以狩獵為樂,在京臣工或因違遠天顏,漸生怠安,……伏祈暫息行圍,以頤養天年」。乾隆當即批駁道:
古者春搜夏苗秋稱冬狩,皆因田獵以講武事。我朝武備,超越前代。當皇祖時,屢次出師,所向無敵,皆由平日訓肄嫻熟,是以有勇知方,人思敵愾。
若平時將狩獵之事,廢而不講,則滿洲兵弁,習幹晏安,騎射漸致生疏矣。皇祖每年出口行圍,于軍伍最為有益,而紀綱整飭,政事悉舉,原與在京無異。至巡行口外,按歷蒙古諸蕃,加之恩意,因以寓懷遠之略,所並甚鉅。
皇考兩路出兵,現有徵發,是以暫停圍獵。若在撤兵之後,亦必奉行。況今昇平日久,弓兵漸不如前,人情狃於安逸,亦不可不加振刷。
朕之降旨行圍,所以遵循祖制,正飭戎兵,懷柔屬國,非馳騁畋遊之謂。①
乾隆這番話,實際道出了巡狩行圍的目的意義:一是「整飭戎兵」,常備不懈;二是「寓懷遠之略」,密切關注北邊蒙古各部王公動向,揚威塞外;三是「遵循祖制」,發揚尚武精神。故木蘭行圍是清帝維護封建大一統的強有力措施,對鞏固北疆具有歷史作用。
同年七月十八日,為「政事悉舉」,乾隆諭大學士等:「朕因講武行圍口外,其辦理一切政務,與在宮中無異。在京部旗諸臣,理應益加黽勉,精勤奉職。
倘或稍有懈馳,不但遲誤公事,且重負朕宵旰圖治之本懷」。①二十六日乾隆奉皇太后由圓明園啟駕赴木蘭圍場,路途在古北口閱兵、於常山峪和張三營行圍、準烏拉岱賜宴蒙古王公等等。九月二十八日,乾隆返京後,降諭斥責藉故不去行圍的諸王大臣道:
朕此次行圍,諸王大臣中,竟有耽戀室家,託故不願隨往者。朕已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圍出獵,既以操演技藝,練習勞苦,尤足以奮發人之志氣,乃滿洲等應行通往之事。
若惟事愉安,不知愧恥,則積習相沿,實於國勢之隆替,甚有關係。嗣後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轍者,朕斷不輕為寬容。②
從乾隆這道降諭中可看到兩個層面的含意:一是清統治者對巡狩行圍十分重視,已從關係到「國勢之隆替」之高度來審視這項活動;二是巡狩行圍是「練習勞苦」以奮發志氣,絕非安逸享樂之事。據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巡狩勤政意義是有深刻認識的。
據史統計,僅木蘭秋彌大典,康熙時約舉行有三十餘次,雍正未舉,乾隆時舉行四十次,嘉慶時舉行了十一次。故木蘭行圍秋彌成為清代皇帝巡狩勤政史上一個值得稱道的亮點。然道光四年,因木蘭圍場獸類減少和環境變化等種種原因,遂宣佈停止行圍。
同治元年(2023年),清廷宣佈木蘭開圍放墾。光緒二年(2023年)設圍場廳,2023年建圍場縣。
乾隆帝弘曆,是清代「康乾盛世」的又一主角。其治國頗有乃祖康熙勤政巡狩風範。據史載,乾隆執政六十年,東巡盛京四次、南巡江南六次、巡幸熱河避暑山莊五十二次、巡幸五臺山五次,告祭曲阜五次,登祭泰山十一次以及巡察畿輔、天津、豫魯等地也有百餘次之多。
從有清一代巡狩而論,除康熙六次南巡以外,乾隆的六次南巡山同樣也是清朝封建政治的亮點。這兩朝南巡,成為打造「康乾盛世」的基石。
乾隆曾評價自己平生政績時,對南巡業績乃是極其重視的。他曾在晚年所撰《南巡記》中曰:「吾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
一日西師,一曰南巡」。其實,乾隆巡狩江南的重要目的同康熙一樣,主要「莫大於河工」和籠絡南方士人,察吏安民、維繫民心。如果要有區別,那就是乾隆前四次南巡因奉皇太后遊覽江南風景名勝,「以娛暢慈懷」,故其巡狩中的遊幸成分明顯增多,並更顯皇家氣派。
乾隆十四年(2023年)十月,「出於該省紳耆士庶,望幸心殷,合詞奏請」,乾隆諭敕定於十六年正月巡幸江南。諭敕曰:
江南地廣人稠,素所廑念。其官方戎政,河務海防,與凡閭閻疾苦,無非事者。第程途稍遠,十餘年來未遑舉行。
屢嘗敬讀聖祖實錄,備載前後南巡,恭侍皇太后鑾輿,群黎扶老攜幼,夾道歡迎,交頌天家孝德,心甚慕焉。朕巡幸所至,悉奉聖母皇太后遊賞。江南名勝甲天下,誠親掖安輿,腓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良足以娛暢慈懷。
①乾隆首次下江南後,副督御史孫灝即上諫疏,請停止明年巡幸索約勒,並雲「索約勒非江浙勝地可觀」。乾隆認為孫有譏諷之意,遂怒斥批駁道:「其言更為荒誕。
且南巡之舉,豈僅為山水觀覽之娛!上年朕臨除邳淮泗沮洳之地,為之相視求瘼,疏洩求防,次第興舉,今歲農事倍收,孫灝寧不聞之乎!」②乾隆雖批駁孫諫,但並不否認「山水觀覽之娛」。
故乾隆南巡,江南各地名勝多遺留有御詩題詞手跡等等。這也成為文人墨客極盡創作**故事之能事的**。此外,清宮屢將江南名勝移入御園,如圓明園中安瀾園、長春園及避暑山莊獅子林均仿照蘇州園林,這也是乾隆南巡之傑作。
禮制性建築的禮制實質上代表著什麼
禮制性建築的地位遠遠超過了實用性的建築。這個嚴格的禮制,實際上是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如房屋的等級 基座的等級和色彩的等級。這種等級秩序實際上是一種禮儀秩序。禮制建築的名詞解釋是什麼?禮制建築不同於宗教建築,但與宗教建築又有著密切的聯絡。禮 為中國古代 專 六藝 之一屬,並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天人關...
封禪是什麼意思
接受上天的冊封,就是當皇帝的意思 封禪,中國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活動。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所謂 封 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 而 禪 則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間太平。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併為好大喜功的君主...
帝王之道的帝王之道之三
體道,則其智深 其智深,則其會遠 其會遠,眾人莫能見其所極。唯夫能令人不見其事極,不見其事極者為能保其身,有其國。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眾,其虧彌大矣。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 務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