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吃餈粑 紀念母猩猩
福州人冬至吃餈粑的習俗**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古代,福州一個年輕後生上山砍柴,被一「禽母」(雌猩猩)抓走,後來兩者生下一個兒子。幾年後,男青年思鄉心切,一天終於趁著「禽母」外出抱著兒子逃回家去。
幼兒離開了母親,天天哭鬧不停,青年無奈下想起在山上的時候,「禽母」最愛吃他做的餈粑,就做了一些餈粑放在門口。「禽母」聞到餈粑的香味,尋味找來,一家從此團聚。
溫州人冬至吃什麼是不是要吃餈粑
2樓:帥帥帥
溫州人冬至吃湯圓和餈粑是都有的。
餈粑,南方各族小吃,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武夷山地區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嚐。餈粑[1]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裡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裡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裡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效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餈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3樓:手機使用者
正宗的叫法是 「譂頭嗣」 就是圓柱體的湯圓滾紅糖和豆粉
4樓:時間切割記憶
就是 mu zi 麼。。。有的吶~~糯米做的是不是
5樓:蠟筆小新的明天
= = 我記得 那個 溫州話 是 "某思" 大概就是這個讀音吧, 和後面的字 和 「思」 很接近。 熱的時候 超級好吃。~~~~
6樓:憶江南
吃湯圓,小時候聽大人說吃了湯圓就長一歲了!
7樓:nl還不夠格
對。但我們這邊叫湯圓,不麼叫元宵。
8樓:匿名使用者
湯圓和餈粑都有,,,餈粑在溫州。。。叫ma zi 。。在其他地方叫法不一樣
9樓:匿名使用者
貌似是mu zi什麼的 跟湯圓挺像的。
關於冬至吃餈粑的作文400字
餈粑為什么用冬至水做才好吃
10樓:何焱宇傑龍
餈粑主料糯米280克 水220克
調料黃豆麵適量 紅糖適量
餈粑的做法
1.糯米洗淨
2.麵包桶內換上面條、麻糬專用的攪拌片
3.倒入洗淨的糯米,加入水
4.蓋上蓋子選擇程式19,開始執行
5.在最後還剩10分鐘的時候,開啟蓋子,散熱、讓其揮發掉多餘的水分,並按下開始鍵,讓麵包機開蓋運轉
6.時間到後,戴上隔熱手套,取出麵包桶。晾涼至手摸桶不燙了,可以取出糯米糰。手沾溫開水,扯適當大小的糯米糰,揉圓,放碗裡
7.撒上熟黃豆麵。吃的時候粘裹紅糖水即可
8.紅糖水熬煮比例,紅糖:水=1:1。中火燒開後,小火熬煮至紅糖水略粘稠即可食用
餈粑為什麼叫餈粑?
11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吃餈粑 紀念母猩猩
福州人冬至吃餈粑的習俗**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古代,福州一個年輕後生上山砍柴,被一「禽母」(雌猩猩)抓走,後來兩者生下一個兒子。幾年後,男青年思鄉心切,一天終於趁著「禽母」外出抱著兒子逃回家去。
幼兒離開了母親,天天哭鬧不停,青年無奈下想起在山上的時候,「禽母」最愛吃他做的餈粑,就做了一些餈粑放在門口。「禽母」聞到餈粑的香味,尋味找來,一家從此團聚。
12樓:匿名使用者
以糯米為原料的食品為餈 初始形狀是小餅子狀的為粑 所以就叫餈粑
13樓:塵灰飛
因為米飯經過多次錘擊 才混為一體的,所以才叫餈粑!
冬至要吃什麼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冬至要有吃餃子,這是用來增強身體的。據傳說,吃餃子是為了不忘 醫聖 張仲景施捨 祛寒嬌耳湯 之恩。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 祛寒嬌耳湯 他把羊肉 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 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病...
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冬至源於周代,周公將土圭法測得一年中 日影 最長的一天定為新年第一天,所以從周到秦,冬至都被當做新年過。冬至 winter solstice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過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俗稱 冬節 長至節 亞歲 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
過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據說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於河南。相傳在東漢時期,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冬至那天趕到了家鄉,當時大雪紛飛 寒風刺骨。他見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做 祛寒矯耳湯 給百姓吃。鄉親們吃後,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以後人們稱它為 餃子 就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