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被稱之為和諧之道對嗎

2021-04-25 12:23:19 字數 5142 閱讀 8795

1樓:匿名使用者

和諧思想最主要還是儒家,孟子提出得多。

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仁」的思想,就是愛人,要求統治者關心愛護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幾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範。

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老子:主張「無為」,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墨子:主張「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掠奪戰爭;主張「兼愛」,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互愛

2樓:匿名使用者

強調人與人和諧的主要是儒家,如孔子的仁 德 孟子的仁政

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主要是道家 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齊物論

3樓:鯤鵬

中國歷史上關於和諧社會的構想。

「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我國古代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天人和諧」、「天人合一」,在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崇尚「合群集眾」;在人與人的關係上要求「和睦相處」;在各種文明的關係上主張「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我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就運用了「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

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就提到過「和為貴」。孔子在這裡主張的「和」是和諧、和衷、和合的意思。孔子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達到思想的統

一、行動的一致、社會的協調、國家的安寧,就是達到一種「和」的境界。「和」既是調和的手段,更是和睦的狀態。 孔子所渴望、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一種和衷、和諧的狀態,和合、和平的環境,和順、和洽的氣氛。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過「兼相愛」、「愛無差」。墨子主張「兼愛交利」、人人平等。墨子的學說,特別是他「兼相愛」「愛無差」的這種思想,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平民的願望,代表了廣大下層民眾的呼聲,也是我們民族精神綿延不絕的源頭。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一種社會狀態。它反映的是孟子主張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係,營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為主題的大同社會的一種理想。孟子的這種社會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共同追求的一種美好願望。

一、孔子思想之和諧社會

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國封建文化曾經遙遙領先世界長達十六個世紀,這一奇觀的出現原因固然多種多樣,而與孔子的思想學說有密切關係也是無可否認的。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將孔子尊崇為「聖人」,視其學說為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致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此說盡管不免誇大其詞,卻也道出某些真實奧祕。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物質財富的創造與積累,離不開各種體制和機制的建設,同時也離不開有力的精神支撐和良好的文化條件。

因此,孔子思想對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從孔子思想中甚至可以找到構建和諧社會的依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論語》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等語句,是孔子思想中描述的較早的「和諧社會」。在孔子的想像中,國家由賢能治理,人際關係和諧;人人講信修睦,老、壯、幼各得其所,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善,各盡所能,財產公有,世無盜賊之患,民無遺棄之憂,夜不閉戶,路無拾遺,國泰民安,即大同了。其含義包含了人際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一)人際和諧

孔子思想中的人際和諧是以仁和孝來集中表現的。通過個體的自我首先修養、逃避禍患的個性特質及發揮個人潛能的機會和可能,達到個體與個體的諧合。「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破了「忠恕之道。

(二)社會和諧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主張社會穩定,天下太平,強調社會和諧重要性的思想是隨處可見的。孔子把社會和諧看作是治國的良方,國泰的象徵,民安的體現。首先,他認為「和無寡,安無傾。

」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即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王的治國方法,好就好在這裡。

其次孔子主張推行德刑相濟,德主刑輔。孔子強調以德治國,「道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意即治理國家要慎重地做事,要講信用,要節省財力,要熱愛人民,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閒時間。

但他也沒有忽視刑與法對保持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子曰:「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認為天是最高最大的,人們要順乎天,與天相和諧。古代人們也常說:「天人合一」,孔子又說: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認識到自然規律是外在於人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不僅如此,孔子還認為人類社會的道德源於天的偉大品性,「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禮記•孔子閒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心中的喜、怒、哀、樂在沒有表現出來時,可以稱做中;發出來而又都符合禮儀分寸,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的共通大道。如果能做到中與和,天地的位置就端正不偏了,世上萬物就發育生長了。孟子也提出了可持續性的觀念,說: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說,只要不違背農時,糧食就食用不盡,只要不用「罟」(網眼很小的魚網)去捕魚,魚鱉就會享用不盡,只要按照時令砍伐樹木,樹木資源就可用之不盡.因此,人們應該自覺的把天執行的自然規律及其偉大品性轉化為人類社會行為道德規範。

以孔子思想為依託,結合社會生活現實,真正將道德規範轉化為人民的人生信念,在實踐中逐步實現人際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對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非常必要且大有裨益的。如此才能使得「近者說,遠者來。」

二、老子和諧思想的概述

(一)老子思想述要

(二)老子和諧思想分析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老子的和諧思想就是以他的道論為基礎的,和諧是道的基本特徵。

1、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和諧的

老子認為,道是本原,道生萬物,它包容一切,統攝一切,一切事物統一於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道作為本原,是混然一體的東西。

老子指出:「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7]就是說, 道無處不在,恍恍惚惚,在無形之中有事物的影象;在依稀隱約之中有具體的物質;在深遠幽暗之中有真實的東西。按照老子的意思,要言之,道在表面上是無序的,但實質上卻是有序的,和諧的。

所以老子又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2、道的內在構成——矛盾對立雙方是和諧的

老子認為道也顯示為事物之間及其內部的對立構成,他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光而不耀。

禍尚福之所倚,福尚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10]他還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1]這說明福與禍,正與奇,善與惡,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這些矛盾,它們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存在條件,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災禍,幸福依傍著它;幸福,災禍潛伏其中。

上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認為,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不善的觀念也就產生了。這種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的關係是一種對成的關係,對成就是相反相成,這樣的對成還是和諧關係。

因為老子認為即使有對立,矛盾兩方面仍相互依存,和諧共處,「衝氣以為和」[12] 。

3、道原則下的和諧的具體準則

老子進一步提出了和諧的原則,即適度原則。它要求人們凡事都要適度、適中,不要過分,做到無過無不及;即達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最佳狀態。

從上述普遍的適度原則出發進一步引申出如下具體準則:第一,「知止」、「知足」準則。老子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13]可見「知止」、「知足」的態度和原則對於人們保持與自然與他人的和諧有更大的意義。

在物質利益面前若沒有一種「知止」、「知足」的態度,就會妨礙和損害他人的利益,造**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老子「知止」、「知足」準則提示我們不要過多的挑剔苛求完美。過分的吝惜,一定會造成巨大的耗費,過多的保藏一定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有危險,這樣的人可以長泰永存。第二,「去甚、去奢、去泰」準則。老子說: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14]其要旨是不要走極端,不要奢侈,不要過分。

「去甚」是正確的,極端是偏離中道的,不代表事物的主流和發展趨勢。事物普遍具有中心和兩端三部分,不論從空間角度看,還是從時間角度看,都是這樣。極是中心,也叫中極,兩端本來就是端,但是在前邊加個「極」字,可能是說,這個「端」是屬於「極」的。

總之,偏離中心,離開軌道,就會走入歧途。第三,誠信準則。和諧是多種因素組成的,對於人際中的和諧,最基本的因素是信任。

老子說:「美言不信,信言不美。」[15]老子強調「信」表明他認定誠信是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通過美言與信言的區別,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深層次的道理,提示我們交往中要講誠信。

信任和誠信是雙胞胎,付出的是誠信,收穫的就一定是信任。能給對方一份信任,換來的一定是誠信。做到誠信,最簡單的操作就是不說假話,誠實守信。

第四,「知和曰常」準則。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可見老子強調知常,知常就是要尊重規律,不要妄為,否則則利令智昏,無所顧及,急功近利,損人害己。第五,「自然無為」準則。老子說: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16]可見他認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的意思。「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17]老子認為「自然」就是允許人們按照自己的需要發展他的稟賦,使不同的意願得到和諧平衡。

佛教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 緣起性空 佛教有兩大定律 因果律和無我律 四諦 十二因緣 八正道 三法印 一實相印 四依四不依皆不離於此 佛教與 教 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說而已,實則以般若的智慧自內證打破無明煩惱,成就...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便是戒 定 慧。由戒生定 由定發慧。鳥巢禪師把這三個字通俗易懂地表達成十六個字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 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四諦包括苦諦 集諦 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仁 禮 仁 的主張是 仁者愛人 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 愛人 還要遵循 忠恕 之道,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的要求。禮 的主張是 克己復禮 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 禮 要求,孔子追求的 禮 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