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 聞 的意思有哪幾個相應的句子是什麼

2021-05-25 17:33:07 字數 6733 閱讀 2246

1樓:匿名使用者

①《動》聽見;聽到。《木蘭詩》:「不聞機杼聲,惟聞聞女嘆息。」

②《動》聽說;得知。《餚之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

③《動》報告;上報。《童區寄傳》:「願以聞於官。」

④《名》見聞;知識。《屈原列傳》:「博聞強志,明於治亂。」

⑤《名》名聲;名譽。《論語》:「四

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⑥《動》聞名;傳揚。《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侯。」

初中的文言文中「殆」的全部意思和句子有哪些?

2樓:匿名使用者

殆  dài

形容詞義:

1、形聲字。從歹(è)臺聲。本義:危險。

殆,危也。——《說文》

民今方殆,視民夢夢——《詩經·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書·秦誓》。傳:「危殆。」

晉有三不殆。——《左傳·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於垂沙。——《荀子·議兵》。注:「謂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三守不完,則國危身殆。——《韓非子·三守》

備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從起。——《韓非子·揚權》

此二者,殆物也。——《韓非子·忠孝》

2、睏乏;疲憊。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向注:「疲睏之謂也。」

日將暮,步履頗殆,休於路側。——《聊齋志異》

3、假借為「怠」。懶惰。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詩·商頌·玄鳥》

滋敝邑休殆。——《左傳·昭公五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下》

副詞義:

1、表推測,相當於「大概」、「幾乎」。

殆於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記·留侯世家》

殆有神護者。——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遊歷殆遍。——宋·沈括《夢溪筆談》

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表示範圍,相當於「僅僅」、「只」。

此殆空言,非至計也。——《漢書·趙充國傳》。顏師古注:「殆,僅也。」

3、表示肯定,相當於「當然」、「必定」。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長,是殆益敵資而遺敵勝耳,不可不察。——宋·辛棄疾《美芹十論》

4、表示時間,相當於「將」、「將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詩經·豳風·七月》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3樓:謝絕的閒聊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樑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堅利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型別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⑤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⑦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文言文主謂倒裝 賓語前置 狀語後置 定語後置 被動句 例句

(一)判斷句

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常見判斷句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5、無標誌判斷句,通過句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6、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表判斷。

例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做判斷詞,在漢以後做判斷詞則多起來,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是表示判斷)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為表示判斷)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 (為表示判斷)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將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見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詞

例如: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詞,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詞「於」,還有介詞「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於)梁木上

(三)被動句

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常見被動句有兩大類,一種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一種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往往需要結合文意來判斷。

1、有標誌的被動句

① 而君幸於趙王。(……於……)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④受制於人。(……受……於……)

⑤為天下笑,何也?(為)

⑥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⑦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2、無標誌的被動句往往用動詞直接表示被動意思,結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被……纏繞

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四)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有兩種型別:

(1)動賓結構(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要前置)

(2)介賓結構(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要前置)。

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公安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

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望採納,o(∩_∩)o謝謝

文言文中間的意思。在初中文言文中,間都有哪些讀音和

ji n 兩段時間相接的地方,或介於兩樁事物當中及其相互關係 中 距。奏。天地之 在一定空間或時間內 田 人 房子內隔成的部分 裡 衣帽 量。量詞,房屋的最小單位 一 房。一會兒,頃刻 瞬 近來。日語用量詞,戰國時代初期一間等於1.6米,後為1.8米 三 槍ji n 空隙 隙。當 兒。親密無 隔開,...

初中文言文之,以字舉例,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以 一 介詞 1 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 因為 由於 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前一個 以 表原因,後一個 以 表目的。出師表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2 介紹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可譯為 憑藉 按照 依靠 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以...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幾種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以五筆拆成c 以 1 因為,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以 1 因為,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無請也。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