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第4個人
這裡的「而」,作「然後」講。
意為:先略微排斥對方所說的話,然後再駁斥。
引伸義:即駁斥對方的觀點時有一個循序的過程,通過略微駁斥對方,逼其圓其說,得到更多相關資訊,然後從中找出漏洞,再加以全面反駁。
出自: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爾捭之,以求其利。——《鬼谷子》
翻譯:考察確定對方之有無虛實,通過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和慾望來判斷對方的志向,先先略微排斥對方所說的話,等對方敞開之後再加以反駁,這樣來求得實際的情況,可貴之處在於得到對方的真實意圖,然後沉默而挑動對方發言,以判斷是否於己有利。
2樓:
1、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2、【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4、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做主語,譯為「你」。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爾。
3樓:風殤
本句出自「審定有無以其實虛,隨其嗜慾以見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實,貴得其指,闔爾捭之,以求其利。」(《鬼谷子》)
意思應為:先略微排斥對方所說的話,然後再嚴詞駁斥對方觀點。
廣**釋:先循循善誘,由微細方面入手適可而止(輕微)的反駁對方,以使對方完全丟擲觀點,詳盡闡述,然後從中抓其破綻,將對手徹底擊敗,做到有的放矢。
這裡「而」應為:繼而,然後 之意---
4樓:萬萬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
意為:先略微排斥對方所說的話,然後再駁斥
⑴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
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例: ①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②譁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③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
④朝而往,暮而歸。
⑤掩口胡盧而笑。
⑶表示假設關係,連線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
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④秦師輕而無禮。
⑸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餘聞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④滅滑而還。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軍驚而壞都舍。
[7]通「爾」,你,你的。
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於茲。
[8](而已)罷了。
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9)動詞,像
[10]代詞,代指人或事
[11]表示因果關係,
例:而江浙之梅皆病。
[12]「而後」才,方才。
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④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方俗。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
⑤假諸人而後見也。
[1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例: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通「也」,《莊子·天道》:「動而持,發也機;察而省……」也與而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選》第414頁)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是什麼?
5樓:絀胯秺浜衡浀
連詞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詞1. 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動詞如,好象.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察今》
古文中 而 字的意思如何判斷?
6樓:匿名使用者
◎ 而 ér
《連》(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而 ér
〈代〉(1) 你;你的 [you;your]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 而 ér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of]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 而 ér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 而 ér
〈動〉(1) 如,好象 [seem;like]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7樓:匿名使用者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一般作定語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係,一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係,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係,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係,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係,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係,連線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係,譯為「因而」。
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讀音:yǐn
釋義:1.拉,伸:~力。~頸。~而不發。~吭高歌。
2.領,招來:~見。~子。~言。~導。~薦。拋磚~玉。
造句:一、圍繞著「追星」問題,老師引導大家議論,暢所欲言。
二、這節課,我們隨著老師的引導鑑賞了詩歌藝術。
三、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日漸走向成熟。
四、導遊小姐引導遊客參觀故宮博物院。
五、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要積極引導。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飾的用法
9樓:文以立仁
"而"字作為連詞,有多項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飾關係。
如何理解"而"表修飾的用法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起狀語和動詞之間的連線作用,與現代漢語的「地」類似。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解釋:
現代漢語說:丟兵棄甲地逃跑。文言文說:棄甲曳兵而走。
現代漢語說:我小心翼翼地起來。文言文說:吾恂恂而起。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而」作為連線狀語的作用。有些時候,狀語和動詞之間不需要加上「地」,可以不翻譯。
再舉一例:
現代漢語說:我踮起腳看。踮起腳是看的狀語,表示怎麼看,中間不用加「地」。文言文說:吾嘗跂而望矣。
總之,只要明白修飾作用是指怎麼樣地去幹什麼就行。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飾的用法是什麼?
10樓:港島妹妹
如何理解文言bai文中「而」字表du修飾的用就是zhi起狀語和動dao
詞之間的連線作用,與回現代漢語的「地」類似。答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20世紀之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逐漸被白話文取代。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文言文中的留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留是什麼意思
1 停留 留下 使什麼停留。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史記 魏公子列傳 令之留於酸棗。西漢 劉向 戰國策 秦策 靈連蜷兮既留。戰國 屈原 楚辭 雲中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唐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 石灰吟 2 使不離開 挽留。廷椽起矣。狀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罷去歸矣。史記 滑稽列...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如何分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詳細解釋謝謝
一 連詞 1.表示並列bai關係 永州之du野產異蛇,黑質zhi而白章。唐 dao 柳宗元 捕蛇者說 內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容省乎己。荀子 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
文言文中的視字是什麼意思引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sh 動 看。世態炎涼 其故人素輕買臣者入內視之。動 察看 視察。左忠毅公逸事 鄉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動 治理 處理 公務 張衡傳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動 看待 對待。六國論 子孫視之不甚惜。動 看顧 照看。答司馬諫議書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名 視力 目光。庖丁解牛 怵然為戒,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