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佛經上有哪些不同

2021-06-30 13:46:53 字數 6335 閱讀 6465

1樓:琉璃光

由菩提心來說。

1.自己看原本經典是最好的

法華經中,佛自己有解說,我們的解說雖然對,可是沒佛的好。 佛為了救度不同根基和機緣的眾生,特別在修行的大路上設立化城,以作中間修息,而說三乘,是好像是父親為了救兒子出正在著火的房子,而最後佛對所有眾生,唯以一佛乘滅度之 !

2.看不懂,可以看南懷瑾先生著作

淨空法師講義

這些著作非常不錯,是再來菩薩接引我們的,通俗易懂,內容深刻

3.一點學術的東西,看看,參考一下

小乘:又叫聲聞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

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於所修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意。其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

大乘諸經論中比較大小二乘之別者頗多。

(一)據大智度論卷

四、卷***所載,聲聞乘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利益一切;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則兼說眾生空與法空;暖、頂、忍、法等四善根位為小乘之初門,菩薩法忍為大乘之初門;聲聞說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則在在強調大慈悲心;聲聞法中皆為自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聲聞法中無慾廣知諸法之心,僅有欲求疾離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聲聞法之功德有所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餘。(二)據入大乘論捲上載,聲聞之學,僅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則志在斷盡一切微細諸習,乃至觀一切法空,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聲聞之解脫,稱為愛盡解脫,而非一切解脫,乃為鈍根少智眾生而權假設說者;......

zhuao1997: 小乘者,小實不小也,基礎也,暫時也 ,咱離苦海,過後還會乘願裡再來的/

大乘者,大道心也,為小乘之心量擴大,能擴大到無量無邊,則佛也!

-----------------------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 戕人慧命,甚於砍人腦袋/

如能隨順諸位之願望,甚至啟發道心,實乃諸佛菩薩之加庇/

其功德盡皆迴向一切眾生,若有錯誤,還望諸位善知識指正/

1活著做什麼: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生:本來清靜圓明,為何產生世界: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空生大覺中 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 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文殊

3死:a業果成熟直接去淨土或地獄b 其餘,先經過中有身(免強說是靈魂)大約最長

49天,再投胎或化生。c 去淨土的學業成就,還要回來度眾生;去地獄的靈光閃現,還會

上來重新修行。

4夢為何物——獨影意識——第六意識的反面

5學人為什何不能有顯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來消遣。

6菩薩:大道心眾生,古譯;玄奘以後翻作覺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薩。

覺有情:有情就是有煩惱;覺悟,是方向對準。航海,方向準,暫不見彼岸,必到彼岸。

7本願:世世都發這個願。本是真如本性。沒見性人,從識裡面建立願心。法身菩薩本願,不為外境所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如如不動。轉貼

2樓:

乘就是幫人抵達苦海的彼岸。所謂大乘,就是認為有這樣一種教法,可以普度眾生,而小乘認為沒有普度眾生之法,只能通過個人的修煉達到自我的超度。

3樓:匿名使用者

用最通俗的話說.小乘佛教關注的是自身的修業.通過修行最終達到自身的圓滿.而大乘佛教更關注世間,通過佛理尋求譜渡眾生的功德.

4樓:北湛穎

最明顯的表現之一的就是大乘佛教有菩薩,而小乘佛教沒有菩薩!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5樓:哈怎麼肥四

1、哲學理論不同

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2、修行不同

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

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3、構成不同

大乘: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4、修道方法不同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擴充套件資料

由來: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梵文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車乘或行程之意。相應地,說大乘,有顯揚之意。

現代的佛教學者,沿襲此用法,已是中性,並無顯揚或貶抑的意味。實際上,「大乘」一名的淵源,小乘聖典《阿含經》便在多處提到這個名字。

1、「長阿含經」(digha-nikaya)雲: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人天。

2、《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大正藏》二·一八五頁上),以行大乘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者為大士。

3、《根本說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頁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獨覺乘心者,或有發趣大乘者。

意義: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

中國若干千年來災難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眾在佛門之中得到無盡的法益,災難和痛苦得到了安撫,深受快樂。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國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基礎上,增添了《菩薩行》的教育。從菩薩道菩薩行到法界實相,一乘妙理之覺悟,大大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廣度和深度。

修行菩薩道廣積福德資糧,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利生,令一切眾生,也能獲得眾生平等性智的覺悟。

6樓:aaa**王

小乘就是自我解脫 最高果位 羅漢

大乘就是成就眾生 修菩薩道 最高是佛果

7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修身養性

也是中土中庸之道

認為修身養性就是個有品德的賢人

可是 能被其感化的人 總是小數 更多的是不認同或者被利益衝突大乘 是讓智慧惠及每一個人

不論那人是富貴還是貧窮 是健康或者病痛

大乘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享有各自的平等

如果 做個比喻

小乘就是自己給自己做個發電機 發電自己用 自己造風扇自己用 自己種菜 自己吃

大乘 則是規模化

發電有發電廠

種菜有農菜場

電器有電器廠

然後讓一切大眾獲利

8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佛法裡重要講發心、動機、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裡重要強調錶面和形式的東西;

大乘佛法裡重要強調發心和動機,如果你發心善、動機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惡就是惡,任何時候都一樣。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裡講的,小乘裡不講這個。修往生法、淨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現在很多人把淨土法都變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

」卻根本不考慮眾生,也不想為度化眾生而成佛,沒有發願菩提心,也沒有發行菩提心,或者為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持居士五戒,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別解脫戒,這樣不能往生。

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別解脫戒。密宗裡講的受持別解脫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別解脫戒。

什麼是小乘法?什麼是大乘法?什麼是世間法?

什麼是出世間法?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為自己解脫,不管受持什麼法都是小乘法;為了眾生的解脫,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大乘法。

為了今生的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為來世的人天福報都屬於是世間法,哪怕你修的是大圓滿法也是世間法,根本談不到出世間法;為了解脫、為了超出六道輪迴的痛苦,你無論修什麼都是出世間法。

小乘是為了解脫的,但他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最終還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僅強調動機,也強調行為。但是大乘裡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就像樹根是藥,樹枝樹葉也一樣是藥;樹根是毒,樹枝樹葉也一樣是毒一樣。你的語言行為也許是善的,但是你的發心動機是惡的,那麼你表面上善的語言和行為也是惡;為自己怎麼都不行,為眾生怎麼都行。

別解脫戒主要是小乘裡講,小乘裡沒有任何時候允許殺生、飲酒、偷盜、妄語,但是大乘裡就不一樣。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況下再看具體的情況。如果你殺害他了,對他的傷害小,但是對眾生的利益大,這樣就允許。

偷盜也是一樣,完全是為了他、為了上師三寶,就可以偷他的東西,雖然偷他的東西對他必然有一定的傷害,但是利大於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偷東西。

大乘佛法能圓融一切、容納一切,所以大乘佛法裡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大乘佛法裡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

9樓:牛奶原味棒棒糖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

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

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

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

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

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佛教小乘與大乘有什麼不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 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 法力無邊 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 過去 現在 未來 十方 東南西北,四維上下 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

大乘教法與小乘教法的區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是什麼?

1 對佛陀的看法不同 小乘佛教只信仰釋迦牟尼佛,把釋迦牟尼視為教主 導師和徹底的覺悟者,是唯一的佛 大乘則把釋迦牟尼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 法力無邊 全知全能的佛,且認為除釋迦牟尼外,提倡在三世 過去 現在 未來 十方 東南西北 四維上下 有無數的佛。2 修持方法不同 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戒 定...

佛教有沒有哪本佛經記載了《韋馱菩薩》

賢來劫千佛名經 樓至佛 悲華經源 樓bai至佛 大寶積經密跡金剛力士du 會 樓zhi至佛 金光明經 卷三鬼神品,dao稱之為違馱天神,原 如下 護世四王 無量鬼神 及諸力士 晝夜精進 擁護四方 令無災禍 永離諸苦 釋提桓因 及日月天 閻摩羅王 風水諸神 違馱天神 及毗紐天 大辯天神 及自在天 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