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般在10-14個月時,開口說出第一個字,在18-24個月時,說出幾個片語成的短句。寶寶說話比預期晚時,家長自然會擔心。寶寶的語言發展有一定規律,但不同的寶寶存在某些差異。那麼父母做什麼能夠促使寶寶早說話?
父母應該先評估寶寶的語言發展,他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寶寶能用身體動作表達意願,能遵從大人的語言指示,說明寶寶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並且沒有與人交流的障礙。
確定了寶寶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幫助寶寶學說話。寶寶學習語言時,聽得越多,說的越多。父母具體可以:
(1)創設語言環境
1歲到2歲是寶寶學習語言的關鍵階段,寶寶的詞彙量在不斷的增加。寶寶學習語言需要豐富的語言刺激,從大人的語言中吸收字詞、語法、語氣的使用等。
雖然有時候寶寶看起來並不是在聽父母說話,但父母也要多和寶寶說話,溫柔地唱歌給寶寶聽,或者給寶寶講故事,父母還可以朗讀、唱歌、問問題及對話等,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
(2)語言和動作、表情配合
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注意觀察說話者的動作和表情,所以父母和寶寶交流時可以故意在某個重點字上配以動作,幫助寶寶增強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寶寶對特定動作的理解;父母也可以在表達某種情緒時,可以將表情變得更誇張一些,寶寶就更能體會強烈地感情。
父母「嘮叨」亦要有方,在發展寶寶語言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不要過分滿足寶寶的要求
寶寶有什麼要求,父母不必過於善解人意地滿足他,要適度地逼迫寶寶把要求說出來。這樣做,其實是給孩子創造練習語言表達的機會。比如,寶寶渴了,用手指指水杯,父母不妨遞給他一個空水杯。寶寶捧著空水杯喝不出水,可能會 發呆,這時父母要耐心等待,或許寶寶會費力地說出「水」字來。寶寶學會了簡單的表達,父母要及時鼓勵他的進步,激勵他再次嘗試。
(2)語言水平適當超前,少說兒語
兒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調誇張、速度慢、重複多,所用的單詞都比較具體,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寶寶愛聽兒語,對兒語容易注意和理解,父母說兒語有利於寶寶語言的發展。不過,當寶寶的言語有了進步時,父母要少說兒語,使自己的語言適當超前於寶寶的語言水平。比如,寶寶已經會說「狗」這個 詞時,父母就不要再用「汪汪」來稱呼狗,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詞,告訴 寶寶:「這是大黃狗,那是小黑狗。」
(3)不要重複寶寶的錯誤發音
剛學會說話的寶寶,很多音發不準,如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等等。這是因為幼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聽覺的分辨能力和發音器官的調節能力都較弱,不能正確掌握某些音的發音方法,不會運用發音器官的某些部位,等等。如在發「吃」、「獅」的音時,舌頭向上卷,呈勺狀,有種懸空感,而小寶寶不會做這種動作,把舌頭放平了,於是錯音就出來了。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不要學孩子的發音,而應當用正確的語言來與寶寶說話。
父母的嘮叨究竟是愛還是什麼,父母經常嘮叨你,是不是真愛你
因為做為父母的都是想為自己的子女好,所以才會不斷的在提醒你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只要你理解他們的一片心就好了 愛是肯定的,這一點無庸質疑。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不關心你的人會來說你,嘮叨你的。這一點恐怕要等到你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才會理解。如果你希望父母少嘮叨,有兩種做法 1.和父母多溝通,各自闡明自己的觀點 ...
去早教班可以讓寶寶早說話嗎?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兩個方面考慮 首先,如果只是希望寶寶能夠早說話,還還是要在自己的教養方式上著手,加上語言方面的引導訓練!而且,要看你的孩子所處的帶養環境是什麼樣的!如果是你自己一個人帶養,那麼孩子接觸人相對較少,早教機構同齡人會多一些,肯定對語言發育有好處,但也不一定是最佳選擇!你可以帶孩...
如何正確對待父母的嘮叨
我的觀點跟你一樣,父母應該嘮叨.因為父母的嘮叨肯定是為了我們好,所謂苦口婆心,父母的一切出點都是愛,天下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他們是愛自己的孩子,才會不辭辛苦地把孩子撫養這麼大,在父母的眼裡,孩子再大也是孩子 但現在的孩子卻不會這麼想,他們把父母的嘮叨,當成耳邊風,他們認為父母的嘮叨是多餘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