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歷史的必然啊:第一,劉備發跡較晚,早年雖有赫赫名望,但一直是到處流浪,寄人籬下,沒有一塊根據地(徐州旋得旋失,不算),因此力量一直髮展不起來。他有時就象「流寇」,到處逃竄,兵力得不到補充,人民不能跟著到處跑吧。
第二,早期的劉備是重武將輕文臣。他可以與關張誓同生死,但文臣呢,如果他做的好,陳登徐庶會離開他去曹操那,水鏡先生,崔州平、石廣元等會不跟他幹?可能有人反駁說:
「兩糜、孫乾與簡雍呢,馬良和伊籍呢。」不錯,這些人是劉備的文臣,但是,兩糜與劉備是親戚,孫乾與簡雍是舊部,馬良和伊籍是主動投靠的。這或許可以說:
劉備重舊部與親戚,只能等人上門投靠,不善於自己找賢才(除了諸葛亮)。
第三,劉備的根據地不好。荊州是四戰之地,東有孫權,北有曹操,他們不時找麻煩;而益州由於四面大山,影響了進擊的行動。日後,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的失利也於次有關。
第四,東吳的孫權與北魏曹操都善於用人,英才倍出,相比之下,劉備的人才少的可憐,龐統陣亡,關羽敗亡,法正病亡,馬超不被信任,抑鬱而終,黃忠老死,張飛被刺....劉備以無人可用。
第五,孫權鼠目寸光,貪圖荊州,背後下手,偷襲關羽。
第六,曹操佔領大部分國土,兵力、民力與經濟非劉備可比。
第七,劉備全盛時,不知道等待時機,一味的進攻,當他佔領荊州、西川與漢中後,應該休整,協調內部,外交上結好孫權,等北魏內亂或曹操死去(「隆中對」所說的「天下有變」)在北伐。劉備太急了,漢中剛勝利,就讓關羽北進。
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活不到那時候啊 還有就是蜀漢後主 那小子不給力啊
3樓:匿名使用者
名裡註定他是跑龍套的,即使有諸葛亮和龐統
4樓:匿名使用者
力不從心,都老一大把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政治問題,還有光有人是沒用的,臥龍鳳雛在厲害也是人,也不是神仙,還有劉備是個感情用事的人,沒有曹操那樣的霸氣,
哲學上講,物質發生變化,首先是質變,然後才是量變。而質變又緣於事物內部諸因素的長期相互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蜀國的滅亡,首先是其內部政治、軍事等諸因素惡性迴圈發展的結果。
一、三大軍事慘敗使蜀國大傷元氣
眾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登上漢中王的寶座時,蜀國可以說達到了鼎盛時期,「東西兩川,民安國富,田禾大成」,(1)且又擁有荊州這個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鎮守荊州的關羽剛愎自用,愛好虛名,目空一切,「吾於千槍萬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際,匹馬縱橫,如入無人之境;豈憂江東群鼠乎!」(2)完全忘記了諸葛亮要他銘刻在心的「東和東吳,北拒曹操」(3)的戰略方針,以致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身首異處。
這無疑給蜀國一個沉重的打擊。「爾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4)這句話雖然出自反將孟達之口,但也足以說明當時蜀國慘敗之狀況。
可以說,荊州的失守,關羽的敗北,讓蜀國大傷元氣,如患重病,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到當初的強盛局面。按理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一次戰敗,損兵折將,失地丟城,並不能直接威脅到一個國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轍,還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復過來的。
然而,對於蜀國來說,事情卻偏偏不是這樣!荊州失守、關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運惡性迴圈的開端。為了一雪荊州被奪之恥,一報關羽父子被害之仇,劉備拒聽群臣苦諫,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5)挑起了違反隆中決策的吳蜀夷陵之戰。
可是,這次大規模的戰爭,卻又以蜀國的慘敗而告終。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餘里,讓蜀國70多萬大軍灰飛煙滅,劉備也因羞憤致疾,不久病逝。不言而喻,這次軍事上的慘敗,大大削弱了蜀國的國力,讓蜀國從此病入膏盲,為它的滅亡奠定了基礎。
難怪諸葛亮在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餘里必將兵敗時,仰天長嘆:「漢朝氣數休矣!」(6)
本就國力薄弱的蜀國,在遭受荊州、夷陵兩次軍事慘敗之後,在諸葛亮的經心**下,對內約束百官、修明法制、齊和人心;對外派遣使者,與東吳釋怨歸好,迅速瓦解魏、吳聯盟,減輕了來自境外的威脅,又經「五月渡滬,深入不毛」,(7)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使蜀國又曾一度呈現出相對繁榮的景象。「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又幸連年大熟,老幼鼓腹謳歌,凡遇差徭,爭先早辦。
因此,軍需器械應用之物,無不完備;米滿倉傲,財盈府庫。」(8)可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託骨之重,諸葛亮開始了他的北伐之戰。第一次北伐,聲勢十分浩大。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紛紛不戰而叛魏歸蜀,一時之間,關中震動,慌得魏明帝親臨長安督戰。但是,在即將乘勝前進時,諸葛亮卻錯用了「言過其實,不可大用」(9)的馬謖。結果,被魏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並失去了北伐進軍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軍不得不退回漢中。
與其說,荊州失守、夷陵戰敗讓蜀國大傷元氣的話,那麼,街亭之失對於國力剛有所恢復的蜀國來說則是致命的一擊,它讓諸葛亮苦心經營的一點成績瞬間化為烏有。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訊息後曾跌足長嘆:「大事去矣!
」(10)因為,他知道,這對國力貧弱的蜀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可以說,街亭之戰奏響了蜀國滅亡的哀樂!
二、窮兵犢黷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國國力耗盡
失去荊州以後,蜀國的面積大大縮小,僅相當於魏國的五分之
一、吳國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國人口的八分之
一、吳國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於重大軍事行動的慘敗,人力、物力損失慘重。所以,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11)面對這種「危急存亡」的局面,諸葛亮認為,蜀國不能像魏、吳兩國那樣把守關隘,固守基業,把重點放在積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勢改變,從中取利。因為,弱小的蜀國「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12)於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仍然堅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後,繼其大任的姜維依然如此。這樣以來,他們就把蜀國拖人了戰爭的苦海。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他們非但沒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讓蜀國的人力和物力在戰爭中一點一點地消耗殆盡。
「經其野,民有菜色」,(13)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連年征戰對蜀國國力的損耗。儘管在北伐的間隙,諸葛亮也曾採用兵員輪換制和屯田制,「積草屯糧,存講陣論武,整治軍器,存恤將士」,(14)但那畢竟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每次征戰在人力、物力上的損耗,反過來又影響和削弱著下一次征戰的戰鬥力,乃至戰爭的結果。
這樣,惡性迴圈,直至國力耗盡。
如果,在街亭戰敗之後,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內修政理的方針,讓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廣泛屯田,發展生產,那麼,蜀國或許還能夠重新興旺發達起來,至少不會那麼快就走向滅亡。因為,此前劉璋掌管西川大權時就是最好的例子。雖然劉璋闇弱無能,但由於西川遠離戰爭,再加之「路有錦江之險,地連劍閣之雄。
回還二百八程,縱橫三萬餘里……田肥地茂,歲無水旱之憂」,(15)所以,「漢川之民戶出十萬作眾,財富糧足,四面險固」,(16)沒有一點衰亡的跡像。若不是劉璋自引劉備入川,相信西川依然會自成一國,不為它國所滅。因此,筆者認為,蜀國滅亡的原因,與其連年征戰,窮兵犢武,把國力耗盡不無關係。
三、不用「人謀」和「人謀」上的失策為蜀國的滅亡增添了變數
上面已經說過,重大軍事上的慘敗和窮兵黷武是蜀國滅亡的重要原因。然而,造成軍事慘敗和窮兵黷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蜀國政治集團和主要將帥不用「人謀」和「人謀」的失策。
同樣是光復漢室,為什麼劉秀能成功而劉備不能
6樓:匿名使用者
劉秀是參加起義發展起來的。在這之前王莽已經篡位改朝換代。在政治上劉秀以劉氏皇家的身份佔優勢地位。再者,劉秀本人,善於用人,又善用兵。眾望所歸
劉備呢靠打黃巾走出涿郡,那時他的身份還是平民,皇室後裔是他自己自吹的,沒有含金量。沒有政治優勢。同時曹操不是王莽,他沒有自立,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在政治上佔據著優勢。等到三分天下之時。曹操掛了,曹丕正式做了皇帝之後,大局已定,劉備也無可奈何了。
劉備在群雄逐鹿的時候太過於弱小,劉備會抓人心,會用人。但是本身的謀略不行。對於行伍之事不在行。
同樣是幹活,幹同樣的活!為什麼別人就很輕輕鬆鬆,而我就感覺累的不行
熟練經驗不夠別人好,還有就是個人體能不一個 每個人的身體和心理承受力都是不同的 為什麼有些人累死累活卻掙不了幾個錢,有些人輕輕鬆鬆卻有花不完的錢?生活的快樂就行,不要計較錢財,畢竟有得必有失 機遇,能力,智慧,眼光 天資不一樣,命也不一樣 有人是靠體力,別人是靠智力,這就是區別 能力,方法,機遇,勇...
同樣的配置為什麼膝上型電腦會卡,同樣是膝上型電腦,為什麼配置高的比配置低的還卡
我以前買電腦的時候,賣電腦的人就說過,臺式的i3相當於筆記本的i5,同樣臺式的i5相當於筆記本的i7,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賣電腦的人這麼跟我說的,還說筆記本小臺式主機大什麼什麼的我也聽不懂。確定配置一模一樣?配置也有搭配和品牌問題,如果完全一樣,就是散熱問題,沒有說空調吹散熱就好 本本遊戲和臺式是...
同樣是松木傢俱為什麼價格差距這麼大
原因分析 1 背板跟側板 有些隔板和櫃體板都是松木的沒錯。背板就不是。圈起來的部分是松木條。箭頭所指的則是層板。便宜一點的松木傢俱。背板都不是松木。用得最多的是層板。稍好一點的。用的則是中纖板貼的木紋紙。2 指接板和整板 松木傢俱的 和松木的質地決定,大面積的整板是不會出現在松木傢俱中的。譬如衣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