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闡述孔子「為仁由己」的社會意義

2022-10-03 08:26:27 字數 5471 閱讀 1145

1樓:文化永生

「為仁由己」的意思是:實行仁德要靠自己。

出處:《論語·顏淵篇》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2樓:國學正解

仁 就是生髮的意思,在天為天道 類似於太陽生養萬物 在人則為仁 立己達人

為仁由己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 第一 人性本善 每個人都有仁心 這是上天賦予的,既定的

第二個意思 是人應該這本有的這個仁心發揚光大 不但要立己還要達人 立己是教 是學 達人是功 是德

3樓:匿名使用者

為仁由已

孔子說恢復(周)的禮教,就是仁

表    明

仁的德性的行為是自覺的

強調實行

《里仁》

4樓:匿名使用者

「為仁由己」字典上的解釋是: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即是說由自己真心地決定去做好事,關懷他人、回報社會,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意識更高層次的表現,是把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有機結合起來,自覺地把社會責任意識轉化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中。

5樓:

~仁是儒家的最高準則標準。

為仁由己:孔子認為要作到「仁」的境界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學習。

6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 為仁由己

【拼音】: wéi rén yóu jǐ

【解釋】: 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表示做好事全憑自己作出決定。

【出處】: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舉例造句】: 夫忠為令德,為仁由己,萬里一契,義不在言也。 ★《晉書·溫嶠傳》

7樓:悠悠的羽

對待別人要仁慈要像對待自己一樣

孔子仁學的含義與現實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孔子追求的「禮」是西周的等級名分制度,孔子還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就是校正等級秩序,達到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

孔子的仁學思想,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什麼借鑑意義

9樓:史地小組會長

儒家仁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在中國的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大力倡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儒家仁學思想對社會成員的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調節人際關係、增強家庭親情以及對當政者推行「仁政」、「德治」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仁者,愛人」,仁學中講求愛人,這是目的。愛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一點的,首先,你必須是一位「仁者」。怎麼成為一位仁者, 「為仁由己」,注重公民自身道德文化素質與思想品行的修養。

每個人都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素質修養,遵照社會基本的道德規範,不逾越規範相對應的準則,努力從善,身體力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塑造出良好的個人道德,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活秩序。在自身道德修養提升的基礎與前提下,我們的言行、思想覺悟有所規範。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每個人都以禮相待,至誠至性,社會人際關係融洽,天下一片和平景象。

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及為關鍵與基礎的一步。

10樓:公路拉力賽

例如,我們現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講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長久影響中國社會的倫理思想體系聯絡起來,那怎麼能讓它有個根基呢?「尊重他人」(「愛他人」)這樣的道德觀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學」相聯絡的。如果我們拋棄了孔子的「仁學」理論,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於人」,提倡什麼「與人奮鬥其樂無窮」,那麼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嗎?

你能真正地愛護別人嗎?所以任何對人們的社會規範的具體要求它都必須有—套倫理學理論作支撐,而這套倫理學理論又是內傳統積累而成的。

這裡不能全面的討淪儒家的倫理問題,它無疑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內容「愛人」思想無論如何是我們今天仍應繼承和發揮的。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釋為「愛人」,是基於「親親」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音,人也,親親為大。

」《論語。學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愛人」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是愛人的基礎,但是「為仁」不是僅止在「親親」上,而必須「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作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得把「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作為「為仁」的準則。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廣到整個社會,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已復禮曰仁,—日克已復禮,大下歸仁。為仁由已,而由人乎!

」我認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常有誤。(我自已過去的解釋也不正確。)對「克己復禮」的解釋,往往把「克己」與「復禮」解釋為平列的兩個相對的方面,我認為這不合孔子的思想。

所謂「克己復禮」是說,在「克己」基礎上的「復禮」才叫「仁」。

「仁」是人作人的內在品質,「克己」是要靠人對自身內在品質(即「愛人」的品德)的自覺:「禮」是人的行為的外在的禮儀規範,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禮之用,和為貴」。要人們遵守禮儀規範必須是自覺的才有意義,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對「仁」和「禮」的關係,孔子有非常明確的說法:「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禮雲禮雲,玉帛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

」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認為「克己」(求仁)是要靠自己的內在自覺性。有了「求仁」的內在自覺性,「我欲仁,斯仁至矣」,並實踐於日用倫常之中,這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了。「極高明」要求我們尋求倫理體系中的終極理念,「道中庸」要求我們把它實踐於平常生活之中,而「道中庸」和「極高明」是分不開的。

哪怕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倫理觀念的「認同」,也是和某種倫理體系的終極理念有著密切的聯絡的。如果說,孔子的「仁學」充分討論了「仁」和「人」(人道)的關係,還沒有來得及去充分討論「仁」與「天」(天道)的關係,那麼孟子在後一方面發揮了孔子的思想,如他說:「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

」人心本仁,與「天心」本是相通的。對此朱烹說得更明白,他說:「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己矣。」

此則從「天心」本「仁」,而說「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與「天心」實是相貫通的,因此儒家的倫理學說實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學之上,故《中庸》說:「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儒家這一「天人合一」思想無疑有其特殊的倫理意義,而貢獻於人類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把曾經支援中國兩千多年有關作人的道理的「仁學」(「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作為反動思想批判掉了,那麼我們的社會如何不混亂,如何還能不發生「精神危機」呢?從這裡看,對待傳統的倫理思想,我們只能繼承它、發展它,使之適合現今社會生活之要求,決不能拋棄它,而另外建立與之對立的「鬥爭哲學」。當然,在我們繼承「傳統」的同時,不僅應使「傳統」得到發展與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這也是中國的傳統),而且還應充分吸收一切適應我們社會發展要求的其他民族的倫理美德。

如何看待孔子對管仲如其仁的評價

管仲比孔子抄早171年,對於這bai位前輩,孔子既有貶的 du評價zhi,也有褒的評價.孔子認為管仲 器dao小 不節儉 不知禮 這是 貶 的評價.孔子說 桓公九合諸候,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這是 褒 的評價.春秋時,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候 一匡天下 尊王攘夷 開創了自周統一以來中...

孔子關於仁的名言

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里仁 譯文 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飯睡覺時也會按道德標準去做,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的。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 雍也 譯文 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自...

孔子關於 仁 的名言,孔子的名人名言

1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 里仁 譯文 道德高內尚的人就算在容吃飯睡覺時也會按道德標準去做,倉促匆忙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的。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 雍也 譯文 可以稱之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