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門為何朝向東南,蒙古族的生活習慣

2023-02-22 11:25:18 字數 5190 閱讀 8951

1樓:

朝陽、背風。東南方是早晨最早見到陽光的方向,早上一開門就會滿室陽光。冬天最常見也是最冷的風是西北風,門朝東南背風。不會被西北風灌進蒙古包。

2樓:雪海

1,在古代,蒙古人通過對日出日落的長期觀察,按著太陽照進蒙古包的日影來計算時間,所以有門朝東南開的習慣,現在這也是沿襲禮俗吧。內蒙古在我國的北方,只有門開往南面或者東南面才能使陽光照進包內。

2 我認為還跟氣候有關,內蒙古常年吹西北風或者東南風,並且冬季時間長,如果朝其他方向,在冬天,冷風吹入房內,甚是寒上加寒

蒙古族的生活習慣 50

3樓:√小豬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為主,傳統的吃法有「手扒肉」:將大塊肥嫩綿羊肉用白水煮熟後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將整隻羊去掉內臟,把各種調料填進切口和腹腔內,然後裝爐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蒙古族人酷愛飲茶,尤其是用磚茶煮的奶茶。此外,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每年7蒙古族的服飾是蒙古袍。月、8月間,草原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其特點是易於裝拆搬遷。一座蒙古包只需兩峰駱駝一輛牛車就可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搭蓋起來。蒙古包內使用面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採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很適合牧民的生活。

4樓:可愛巧巧

蒙古族,現有人口480.6萬。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部分分佈在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信仰藏傳佛教和薩滿教,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至今仍在使用傳統的蒙古文。蒙古族在開拓和保衛邊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具體「蒙古」最早見於唐代,是當時蒙古地區諸部落中一個部落的名稱。蒙古部落發祥於古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7世紀向西部草原遷移,並分衍出許多部落,散佈在從鄂嫩河到貝加爾湖之間的遼闊地帶。13世紀初,蒙古部落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諸部,於2023年被推為大汗,號稱成吉思汗,蒙古地區諸部由此逐漸合為一個新的共同體--蒙古汗國。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率部西征,先後建立了橫跨亞歐的窩闊臺、察合臺、欽察、伊兒四大汗國,打通了亞歐陸路交通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多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確立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蒙古族是中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在其漫長的發展程序中,創造出了歷史、文學、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貴典籍。其中,《蒙古祕史》是中國最早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文獻和文學鉅著,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蒙古族的口頭文學以英雄史詩《江格爾》最為著名,它以巨大的概括力生動反映了蒙古族部落戰爭時代的社會歷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三大英雄史詩」之一。

每年7月、8月間,草原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源於古代「祭敖包」的儀式,現已成為歡慶豐收的娛樂節日。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

摔跤手上身穿牛皮緊身背心,下穿肥大的摔跤褲,腳登蒙古靴,他們高唱著摔跤歌,跳躍出場。每個參加者都有獎勵,其中最有成就的將被授予「達爾罕」的終身榮譽稱號,這種鬥智鬥勇的摔跤比賽培養了蒙古民族剽悍的氣質和樂觀豪邁的精神。除摔跤之外,「那達慕」上還舉行射箭、賽馬、馬術、賽駱駝等豐富多彩的比賽和歌舞表演。

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長調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表達了草原兒女獨有的深情。長調流行於牧區,而短調則流行於半農半牧區。

蒙古族的舞蹈節奏歡快,動作剛勁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馬步最有特色,表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熱情、粗獷的氣質。傳統的舞蹈有「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等。「好來寶」是一種自拉自唱、即興創作的表演藝術。

它有固定曲調,沒有固定的唱詞,曲調樸素無華,似小溪流水,韻味優雅,在草原上流行很廣。 蒙古人的傳統樂器是馬頭琴。其演奏技法成熟完備,表現力非常豐富,既可表現蒙古族粗獷豪放、浩瀚深沉的性格,又可表達出圓潤婉轉、如歌如泣的效果。

蒙古族的服飾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長寬大,右衽,高領長袖,在騎馬放牧時能護膝防寒,晚上能當被蓋;長長的袖筒冬天可護手持韁,夏天可防蚊叮咬;寬寬的腰帶在騎馬時可保持腰板的挺直和穩定。蒙古袍的用料有季節之分:

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冬袍是粗布、毛料面的羊皮袍。顏色有男子喜歡的棕色、深藍色,女子喜歡的橘紅、淺綠和粉紅,老年人喜歡的青、灰色等。蒙古婦女的帽飾和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住房,其特點是易於裝拆搬遷。一座蒙古包只需兩峰駱駝一輛牛車就可運走,兩三個小時就可搭蓋起來。

蒙古包內使用面積大,空氣能很好地流通,採光好,冬暖夏涼,遮風擋雨,很適合牧民的生活。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為主,傳統的吃法有「手扒肉」:將大塊肥嫩綿羊肉用白水煮熟後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將整隻羊去掉內臟,把各種調料填進切口和腹腔內,然後裝爐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蒙古族人酷愛飲茶,尤其是用磚茶煮的奶茶。此外,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傳統飲料之一。

5樓:匿名使用者

ykitoh59656v453fb41f56hy8

6樓:另類小強

花點時間看看吧`!這裡有

對蒙古包的認識?

7樓:百度使用者

蒙古包「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

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俱,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

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繫絲帶,腳蹬皮靴。

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遊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遊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

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

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幹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

農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遊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

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男兒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絃。

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專案。

8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杆、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木柵蒙語稱「哈納」,是用長約2米的細木杆相互交叉編扎而成的網片,可以伸縮,幾張網片和包門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圓形的牆架,大約60根被稱作「烏尼」的撐杆和頂圈插結則構成了蒙古包頂部的傘形骨架。牧民們用皮繩、鬢繩把各部分牢牢地紮在一起,然後內外鋪掛上用羊毛編織成的氈子加以封閉,一個精美觀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說是用最簡潔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藝完成的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構思精巧 實用美觀

蒙古族牧民必須隨著水源 牧草不斷遷移,蒙古包的結構特點充分適應了這種遊牧生活,各部分之間的連線精巧 方便,建告拆卸 運輸很容易,且美觀實用,風雪來臨時,包頂不積雪,大雨沖刷包頂不存水,圓形的結構還可以抵禦風暴襲擊。氈的厚度可隨季節增減。底部的圍氈,天熱時可以捲起通風。

白色的表面,還裝飾著由紅藍 黃等顏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紋。充分體現了功能要求和審美要求的統一。

包內劃分為九個方位

一箇中等規模的蒙古包需用方塊 木柵組成,從外形上看其體量並不大,但包內的使用面積卻不小。 生活在蒙古包裡的牧民,習慣將蒙古包內部平面劃分為九個方位。正對頂圈的中位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爐;火位前面的正前方為包門,包門左側,是置放馬鞍 奶桶的地方,右側則放置案桌 櫥櫃等。

火位周圍的五個方位,沿著木柵整齊地擺放著繪有民族特色的花紋安析木櫃木箱。箱櫃前面,鋪著厚厚的氈毯,這是家庭成員室內活動的中心,也是夜晚就寢的地方。蒙古族習慣的右為貴,以上為尊,因此,蒙古包內正對火位的一方為尊位,是男性和菲臥的鋪位,也是招待賓朋的地方;尊位的右側和左側,分別是男性和女性成員的鋪位。

家設「聖壇」虔城供佛

公元13世紀中葉以後,受藏傳佛教的影響,蒙古包內大多設有供家庭成員膜拜的佛龕,供有佛像,佛像前面,擺放供具供品以及黃油銅燈等,稱作「聖壇」,其附近絕對不能懸掛 擺放被認為濁的東西,而祗能懸持男人們使用的像徵勇武的弓箭一類物品。蒙族牧民心胸坦蕩 蒙古族牧民在蒙古包內的這些居住習俗,是蒙古族牧民在長期的歷史程序中所形成的。到蒙古包內作客,如果瞭解這些習俗,尊重這些習俗,一定會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款待。

當然,他們不會因為朋友們不瞭解這些習俗而不高興,蒙古族牧民的心胸,就像大草原那樣坦蕩,寬廣。

蒙古族會互相幫助搭建蒙古包蒙古族會互相幫助搭建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 苫氈 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1 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 烏尼 哈那 門檻。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 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

蒙古族歷史,蒙古族的歷史經歷

起於唐朝,發展於宋朝,興於宋末鐵木真時代 蒙古族的歷史,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蒙古的歷史說起來有點複雜,主要分成這幾個時段 第一,統一前的蒙古,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乞顏部也就是 家族,孛兒只斤氏,這時候的蒙古只包括蒙古部下屬的幾個小部落,主爾乞部,泰赤烏部,乞顏部,札答闌部等等,也就幾萬男丁,同時代,漠...

蒙古族的習俗,蒙古族有哪些風俗

蒙古包 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 滿語是 家 屋 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 穹廬 氈帳 或 氈房 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 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 哈納 用2.5米長的柳條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