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首先的瞭解大學之道。
是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發揚自身的德行,造福社會),在親民(親通新,啟發民智),在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立足於追求美好)。
而要做到這些,是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別為格物。
研究事物的極限或者邊界,瞭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來龍去脈,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誠意(因為致知了,所以取巧、僥倖等心理沒了,去偽存真,做事情會越來越誠於本意和初心)、正心(逐漸摒除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修身(心正了,各種偏執成見。
就少了,不會因為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矇蔽雙眼,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齊家(正心、修身之後可以齊家,家如小國,家都治不好,不可以治國)、治國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後面幾個就離我們比較遠了,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去美好的初心,通過學習(格物致知),不斷的正心修身,以此為本,漸至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綜上所述,大學之道是向善之道,是一條次第分明,切實可行的指導民眾追求美好生活。
道路。從當代角度來看,也是真知灼見,並不過時。
2樓:朱榮智談國學
朱榮智談國學:《大學》之道在於如何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大學之道的當代意義
3樓:網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發揚自身的德行,造福社會),在親民(親通新,啟發民智),在止於至善(止在古漢語中有終、結束的意思,也通趾,所以可以理解為最終達到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立足於追求至善)。
而要做到這些,是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別為格物(研究事物的極限或者邊界,瞭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來龍去脈,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誠意(致知之後,清楚事物本末,取巧、僥倖之心自然消除,去偽存真,做事情會越來越誠於本意和初心)、正心(誠意之後,心念專一,逐漸摒除忿懥、好樂、恐懼、憂患等雜念)、修身(正心之後,心意純一,念念分明,則不會被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等而矇蔽雙眼,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齊家(正心、修身之後,明斷是非,處事公正,家人信服,自然家齊,家如小國,家人均為親近之人,家人都不信服你,國人自然更不信服)、治國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去美好的初心,通過學習(格物致知),不斷的正心修身,以此為本,漸至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綜上所述,大學之道是向善之道,是一條次第分明,切實可行的指導民眾追求美好生活道路。從當代角度來看,也是真知灼見,並不過時。
大學之道的含義?
4樓:愛教育的小達人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於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事物原理。
通過**事物原理才能獲得智慧。獲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出處。《三綱八目的追求·大學之道》選自《禮記·大學》。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至於《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註》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怎樣理解大學之道?
5樓:餘夢似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發揚自身的德行,造福社會),在親民(親通新,啟發民智),在止於至善(可以理解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為立足於追求美好)。
大學之道講述的就是如何做到這些,這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分別為格物(研究事物的極限或者邊界,瞭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來龍去脈,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麼後做什麼)、誠意(因為致知了,所以取巧、僥倖等心理沒了,去偽存真,做事情會越來越誠於本意和初心)、正心(逐漸摒除忿懥、好樂、恐懼、憂患之心)、修身(心正了,各種偏執成見就少了,不會因為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而矇蔽雙眼,影響對事物的準確判斷)、齊家(正心、修身之後可以齊家,家如小國,家都治不好,不可以治國)、治國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後面幾個就離我們比較遠,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尋美好的初心,通過學習(格物致知),不斷的正心修身,以此為本,漸至齊家、治國、明明德於天下。
如何解釋「大學之道」?
6樓:小樂學姐
讀解這裡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
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階梯。
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的。
《大學》: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 「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
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 「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什麼是大學之道
7樓:lh科教小百科
1、「大學之道。
第一條綱領是「在明明德。
要去明白、弄清楚並且彰顯人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儒家。
強調「人之初,性本善」,長大了以後,有的變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卻變成了罪犯惡人,呈現如此之大的差異,就在於後天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外在環境和人性發展的關係就是大學教育不得不考慮的方面了。
2、「大學之道」的第二個綱領是「親民」。一旦人經過自我啟蒙獲得了剛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後,還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義務,從而讓乙個民族、乙個國家去掉矇昧,走向新生。
這就是「親民」的精神。這種推廣及人的啟蒙,正是知識分子和大學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學不是「獨善」,而是「兼善」,不僅讓自我變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讓天下變得更為完美。
3、大學之道的第三綱領是「止於至善」。這個「止」要求人的目的是達到最高的善,不達到極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
可以說,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就在於其所成就的人不僅僅在於一般的「善」,而在於最終達到「最高的善」——將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來而使人心遠離私慾汙染,對事物體察入微並葆有心靈知止之定。這標示著作為大學最高境界的「止於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為至善之聖人。
談談對大學之道的理解
8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理解的是何為「大學」?
儒家自有「大學」「小學」之分。
何為「大學」,何為「小學」?
不是小人之學和大人之學;也不是詞章為小學,經世為大學;
一言以蔽之,小學者,自修之學;大學者,與人之學。
小學,忠道也;大學,恕道也。要而言之,忠恕一貫也,並非兩道。
何為「與人」?
為學之道,一則自我,二則他者。明晰自我,以及如何與人,如此而已。
儒者貫徹其中,一字就是:仁。二個字來說:仁義。三個字來說:仁智勇。四個字就是:仁義禮智。
乙個人該如何成為自我,成為自我之後如何和他者相處。而他者包括了他人,他物,自然和天地。
與人是一種必然,因為人生於天地之間,萬物之中,身和命運不是獨立存在,可獨立者,唯有所成就的自我。但身和命運必然聯絡萬物之中,不能成就命運,則無法實現完善自我。儒家所謂,不知命,無以成君子。
與人也是一種考驗,當乙個人成就了自我,那麼要知真的自我,一定是包含了面對他者的關係的。自我而無他者,則為不仁,不仁非我;自我而為他者所改變,是為無勇,無勇非我;自我而不知他者,是為少知,少知非我。
以上,大學就是與人之學,所以《大學》之中有言,明明德於天下,就是在天下人面前做自己。而做自己而能為天下人所見,必以其明德,又必有可見,否則難明於天下!
所以何為「大學之道」,就是「與人之道」,或者就是「大人之道」!
9樓:虛空濟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大學 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出自 大學 蘊意 大學 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 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 修己以安百姓 並以三綱領 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和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為主題。大學 提出的人生觀與儒家思想有千絲...
帝王之道的帝王之道之三
體道,則其智深 其智深,則其會遠 其會遠,眾人莫能見其所極。唯夫能令人不見其事極,不見其事極者為能保其身,有其國。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眾,其虧彌大矣。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 務變...
當代大學生廉潔修身的意義廉潔修身對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古人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在踏上社會的之前一定要先修好自己的德行。人有多大的福報,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品德心胸。比如這個人品德不好,坑蒙拐騙,沒有一點道德廉恥,那麼他將來處在高位,不但不會造福百姓,反而陷百姓於水火之中。換句話說,無德之人即使有福報,也無法承受。反觀有德之人,即使生活貧困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