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唯愛旭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
2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是周朝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寫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包括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的不同。
《風》是相對於 「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 「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
《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叫「賦《詩》言志」。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
《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秦代曾經焚燬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到漢初傳授《詩經》學的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
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併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概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詩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
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
」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
」這些說法雖或尚可**,但《詩經》在古代與**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的不同。《風》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
《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毛詩序》說: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
「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的特點。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
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蒐集歌謠,以瞭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
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蒐集的。樂師是掌管**的**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蒐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彙集到朝廷裡了。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蒐集來的樂歌,一般認為是儲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師那裡的。他們顯然對那些面貌互異的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現在異時異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異,各時代、各地區的歌謠,倘非經過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由官方製作樂歌,並蒐集和整理民間樂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業之一,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著的。
《史記·孔子世家》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後世所見的三百餘篇的定本。這一記載遭到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範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覆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餘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
要之,《詩經》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只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論語》記孔子說:
「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記》的文字,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於古樂的原狀。
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於《詩經》的問題,並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這些,對《詩經》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
但到後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 「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
《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
《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裡有兩點值得注意:
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範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儘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物件。
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燬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於《詩經》是易於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後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
但到了東漢以後,毛詩反而日漸興盛,併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4樓:匿名使用者
注意啦,不是什麼具體朝代具體詩人寫的!!
而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
它共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即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大約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此外《小雅》中另有「笙詩」六篇,僅有篇名,未計在內。
《詩經》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而且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詩經》中的詩,在春秋時期就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外交乃至軍事鬥爭中了。孔子曾說:
「不學詩,無以言」,在政治交往中,如果不懂詩,是要受到鄙視的。當時人們稱之為《詩》、《詩三百》,但至少到戰國後期,即已被稱為「經」,如《莊子。天運》中說: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西漢時置五經博士,《詩》是五經之一,乃漢代官定之經典,《詩經》之名,也始見於西漢。
一、《詩經》的體例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有詩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有詩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有詩四十篇,其中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詩經》中詩都是入樂歌唱的,所以一般認為,風、雅、頌三類乃是以**為標準進行的劃分。風是民間曲調,雅是朝廷正樂,頌是宗廟祭祀的配舞的曲調。
二、《詩經》中詩產生的時間及涉及的地域
《詩經》中詩產生的時間很難具體確定,但一般認為,《周頌》的全部、《大雅》的大部、國風中的《豳風》、《鄶風》多為西周前期作品;《小雅》大部是西周後期和東遷之初的作品;《魯頌》全部、及《國風》的大部都是春秋時期作品。至於《商頌》,爭議較大,有認為是春秋時期作品,有人則認為是商代之詩。
《詩經》中詩涉及的地域很廣,就十五國風而言,就已涉及到了今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區的部分或全部。
三、《詩經》的編集
《詩經》所收詩時間漫長(上下五百多年),空間廣闊(遍及黃河和江漢流域廣大地區),是怎樣被編集到一起的呢?
一般認為,其**渠道,一是採集來的。班固《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禮記·王制》:
「天子五年一巡狩,......觀諸侯,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公羊傳》何休注:「五穀畢入,民皆居宅。
男女同巷,相從夜績,從十月盡正月止。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等等。這些說法,雖為漢人所言,但也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
總之,當時一些民間詩能上達宮廷,進入後來的詩集,必為統治者有意蒐集,否則無法解釋。 即《詩經》中的民間歌曲,主要都應是採來的。
《詩經 》中詩的另一**是獻上來的。《國語·周語上》雲:「......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國語·晉語》亦云:「古之王者,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
」即周朝除采詩外,還有獻詩制度,臣子用詩表示對時政意見,作為君主行政的參考。即《詩經》中的「雅」詩,尤其是大雅,當主要是朝中公卿列士獻的。
采詩、獻詩之外,《詩經》中的一些「頌」詩則可能是出自巫史對古祭歌的加工改造。 關於《詩經》的編集,有孔子刪詩說。其說出於《史記·孔子世家》: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孔子刪詩之說人們一般都不相信,常用的證據就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魯國樂工為他演奏的樂曲順序(先國風,次小雅,再次大雅、頌,以及十五國風的名稱與編排次序)與今本《詩經》大體相同,說明當時《詩經》已有了定本,而那年孔子才八歲。另外,據《左傳》、《國語》記載,春秋人在孔子之前就已在政治生活中賦詩言志、引詩論事了,賦詩、引詩中所用之詩,又大多是今本《詩經》中詩,這說明孔子之前就已有了《詩》的通行定本。
四、《詩經》的流傳
如前所述,《詩經》在其產生的同時,就廣泛被應用於政治生活中 ,《詩》成為興、觀、群、怨的工具,曾使中國古代貴族文化發展到一種極優美、雅緻的時代。
戰國之時,《詩》亦在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中被作為論證的理論依據,具有崇高地位。秦代書遭焚燬,但由於學者諷誦口傳,得以儲存。
漢代傳《詩》者有四家:a、魯詩,傳者為漢初魯人申培,文帝時立為博士。b、齊詩,傳者為漢初齊人轅固,景帝時立為博士。
c、韓詩,傳者為漢初燕人韓嬰,文帝時立為博士。d、毛詩,傳者為秦漢時魯人毛亨及漢初趙人毛萇,平帝時曾一度被立為學官。其中,魯、齊、韓三家被稱「三家詩」,屬今文經學;毛詩屬古文經學。
古文經學在漢代不受重視,直到東漢末年的鄭玄作《毛詩傳箋》,毛詩才興盛起來。而三家詩亦自此漸漸衰落,以至失傳。據《隋書·經籍志》載,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宋。
而毛詩獨傳。
王維是哪個朝代詩人王維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 731年 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 監察御史 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 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 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 書 畫等,以詩...
杜甫是哪個朝代詩人,杜甫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杜甫是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回答 杜甫 公元712年 公元770年 字子美,河南鞏縣 今河南鞏義 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1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 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稱為 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
李白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李白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唐朝詩人,他是在唐玄宗早期 唐朝啊!1111 李白是什麼朝代的詩人?李白是唐朝的詩人。李白 701年 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 謫仙人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 詩仙 與杜甫並稱為 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愛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