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2樓:土匪也瘋狂
我們的自性圓滿含攝一切,但是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是隱而不顯的,所以本來無一物。而物質的之所以會有,是因為我們起心動念了,念頭一動,即是妄念,有了妄想,物質就隨著心中的妄念產生了精神與物質。即是無中生有。
3樓:海印放光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惠能祖師悟道的法語,可以說,唯有法身
菩薩,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如果只說說字面意思就是:我們本來是生活在空幻的大夢中,一切都是夢境,自性本來清淨,一切都是病眼空花,**還會沾染上紅塵煩惱?
4樓:初夢楓
本來什麼都沒有,既然什麼都沒有怎麼會沾上塵土呢?
1、原文
唐代惠能《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解釋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3、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4、作者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5樓:仙女小迷仔
意思:本來什麼都沒有,既然什麼都沒有怎麼會沾上塵土呢?
1、原文出處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譯文及註釋
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註釋: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
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樹:這裡指菩提樹,意譯為「覺樹」或「道樹」。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證得菩提,覺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
但這種樹的本名是什麼,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據說南朝梁時僧人智藥曾把這種樹自天竺移植中國。《雷州府志》記載:
「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瓊山縣則把這種樹所結的果子稱為金剛子。這種果子可作念珠。
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繞樹行禮。今廣東省曲江縣南華寺藏經閣旁左右兩側,各有一棵菩提樹。」
明鏡:據《資持記》下二之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原指佛陀本性,發展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
這個問題,小乘和大乘的觀點不一致,提出種種不同的見解,引起長期爭論。中國南北朝時盛談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視佛性說。天台宗提出五種佛性,法相宗歸結為兩種佛性,華嚴宗更把「有情」眾生的佛性與「非情」之物的法性區別開來。
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
塵埃:佛教術語,指人間的一切世俗事務。按出家人的觀點,世務不淨,故稱塵務。
玄:佛教術語,這裡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銘》:「不識玄者,徒勞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通曉玄機,是至關重要的。
西方:佛教術語,指淨土所在的極樂世界。過去,佛教徒認為:
東方日出,是萬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萬物終歸之處。因此,傳統的教義都認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稱西天)為其歸宿。惠能的這個觀點,實是對西方「淨土」的否定,為「頓悟」成佛提供了理論根據。
6樓:七日刑罰
意思: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去染上塵埃。
出處: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關於作者惠能大師: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7樓:匿名使用者
本,是指本心的覺性,是眾生皆具的清淨真心,是最簡單純樸的種子,未經任何外物干擾和**,所以說本來無一物。這個物是指外物,所以說何處惹塵埃,塵埃是指我們內心對外界虛幻五蘊的執著。這裡沒有世界空幻的意思。
8樓:簡簡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是本來什麼都沒有,既然什麼都沒有怎麼會沾上塵土呢?出自唐朝大師惠能的《菩提偈》。
拓展資料
全詩《菩提偈》
[ 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 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 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作者介紹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併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滅一百年後,禪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談禪。柳宗元撰《賜諡大鑒禪師碑》說:"凡言禪,皆本曹溪。" 武宗滅法之後,曹溪禪即位居中國佛教的主流地位。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10樓:戀人馬斯
是說人一出生什麼的都沒有那就是本來就是空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意思是何必為那些本來沒有的東西而煩惱呢?經歷過看透過的人才會明白它箇中的道理~
11樓:艾麗泰勒
惠能祖師悟道的法語生活在空幻的大夢中,一切都是夢境,**還會沾染上紅塵煩惱?
12樓:匿名使用者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3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4樓:樂曉文化
意思為: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
詩句出處:菩提偈 唐 · 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解釋: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
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15樓:阿沾
意思: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六祖慧能所作的《菩提偈》其一。
原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譯文: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
惠能,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惠能得到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他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惠能進宮,併為其建寺造塔。在滑臺大雲寺的無遮大會之後,通過對南北是非的辯論,奠定了曹溪禪在禪宗的地位。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
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
」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什麼意思,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在愛情裡是什麼意思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 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語出自 六祖壇經 為 六祖慧能 所作。2.是指和尚的心中靜若止水 全無雜念 空無一物 一心向佛。這是字面的解答,其...
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本來就虛無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也即 心無雜念,就不會招惹是非 這是禪學中的 空 個人理解簡化 就是說本來沒有這些 又怎麼會惹上這些是是非非呢?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必惹塵埃,這句話什麼意思 阿彌陀佛,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此句詩的意思是講 萬法皆空 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
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會染上什麼塵埃?出處 惠能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白話翻譯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