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輕靈觸動
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的邏輯學家公孫龍(約公元前320--前250年)提出的一個著名的邏輯問題,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
傳說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關吏聽了後連連點頭,說:
「你說的很有道理,請你為馬匹付錢吧。」這個典故也和對牛彈琴類似。
白馬非馬詭辯:是源自中國古代的詭辯,大約意思是「馬」加上「白」的描述後就「不是」馬,這詭辯運用了「是」的雙重意思:常人理解白馬是(屬於)馬的一種,但詭辯者曲解成白馬不是(不等同)於馬。
此邏輯適用於做了不應做的事後藉詞開脫。公孫龍
2樓:nice千年殺
就是古代有個人叫公孫勝,想騎著一匹馬出城,守城人得到命令, 不讓馬出關,公孫勝與他辯論,成功的證明了自己的白馬不是馬,然後得以出城的故事。
其實公孫勝的做法,是沒有搞清楚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是一種反辯證法的詭辯論。他提出了三個論點:他的第一個論點是馬是一種動物,而白是一種顏色,白馬等於顏色+動物,因此他們是不同的東西。
他的第二個論點是兩種馬的外延不同,白馬只有這一種顏色, 馬是什麼顏色都行。他的第三個論點是馬作為馬,只能是一種馬,而不能是白色的馬。看以看出公孫勝先生集合概念一定是學的不好的,馬不準出城,就包括了所有的馬,無論白馬黑馬。
居然能把守城人說服,無疑是詭辯論的結果。
拓展資料
辯證法: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既考慮事物p,有考慮他的 反面非p,考慮到以後的發展,主要在動態中研究事物,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分析事物的水平
詭辯論:是為了說服別人,是一種單純的辯論技巧而不涉及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了,為了辯論而辯論,取消了邏輯的推演
3樓:卡西摩多
白馬非馬是眾多
哲學家特別是先秦哲學家爭論和**的一個問題之一。語出公孫龍。據說:
公孫龍過關,關吏說:「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論證,說得關吏啞口無言,只好連人代馬通通放過。
拓展資料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
公孫龍說,白馬為非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則形不當與,言形則色不宜從,今合以為物,非也。如求白馬於廄中,無有,而有驪色之馬,然不可以應有白馬也。
不可以應有白馬,則所求之馬亡矣;亡則白馬竟非馬。
公孫龍的話大意是說:「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這在邏輯學上是一個典型的偷換概念的例子。他把「白馬」和「馬」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用在了一個問題裡來進行論證,並作為同等意義上的概念來分析。在哲學上,這是把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混淆了。
「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 非馬也。」一句中的白(斜體字)都意為說明,告訴;而不是白色。
這一句應譯為:白色不是說明的意思,但人們在這裡會忘記白有『告訴』的意思。白馬的『白』應該是告訴,告訴你一匹馬不是白馬。
4樓:娉婷嫋嫋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
公孫龍通過三點論證,力求證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第一點:「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
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馬非馬。
」 以現代邏輯術語來說;這一點是強調,「馬」、「白」、「白馬」的內涵不同。「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而「白馬」的內涵是一種顏色加一種動物。
三者的內涵各異,因此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
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
這一點是論及,「馬」、「白馬」的外延不同。「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馬,不管任何顏色。而「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馬, 兩者有相應顏色的區別。
由於「馬」與「白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 這一點是說明,「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不同。
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它不包含顏色,只是「馬作為馬」。這樣的「馬」的共性 與「白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論證主要為:
馬」 指的是馬的形態,」白馬」指的是馬的顏色,而形態不等於顏色,所以白馬不是馬 (白馬非馬)。
這個論證利用」歧義」來混淆事實。所謂」歧義」是說,一個詞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在一個討論中,若某個字的兩個不同意義同時被使用,則可能會造成這種(歧義)型別的謬誤。
守門官的意思是: 」馬不可進城,白馬是馬,所以白馬不可以進城」。
在這裡,」是」被用來表達」屬於」的關係。
當公孫龍子論證」白馬不是馬」時,」是」被用在」等於」的關係。
所以,簡單的說,他們其實是雞同鴨講。不是談論相同的一件事。
公孫龍子的論證是有效的,而他的結論,」白馬不等於馬 (白馬非馬)」 也是對的。但並不能用來反駁守門官的規則: 凡是屬於馬的都不能進城。
拓展資料:
公孫龍,字子秉,生卒年不詳(約前320年—約前250年之間),華夏族,名家人物,趙國人。 是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
公孫龍觀察事物,雖然把個別與一般用"離"的觀點絕對化,只見離而不見合,不符合辯證法的「個別存在於一般之中」的觀點,但他能夠開闢邏輯領域,建立邏輯學的理論體系,有助於百家爭鳴的發展。中國歷史上多數學派看重研究政治倫理,多不懂邏輯學,甚至不承認這門學問,往往以政治倫理觀念來批評公孫龍的邏輯思想,直到近世人們才公開承認公孫龍辯學物件邏輯的問題,並加以重視。
公孫龍「白馬非馬」的論說雖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開創性,也符合辯證法講的個別與一般相區別的原理,更有糾正當時名實混亂的作用。但是,他沿著同樣的原理隨後再提出的「雞三足」、「火不熱」等辯說確有走火入魔之嫌,已墜入「詭辯」的深淵中。怪不得荀子要斥他為「此惑於用名以亂實也。
」鄒衍要批評他是「害大道」、「不能無害君子」。
5樓:千山鳥飛絕
"白馬非馬論",是指中國古代論辯學者公孫龍論述"白馬"之名有異於"馬"之名的一個邏輯命題。
原文如下: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
故曰:白馬非馬。求馬,黃黑馬皆可致。
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
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
白馬非馬.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
簡而言之:「馬」是對物「形」方面的規定,「白馬」則是對馬「色」方面的 規定,對「色」方面的規定與對「形」方面的規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說,對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規定的結果,白馬與馬也是不同的。
6樓:加菲19日
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牽一匹白馬出關被阻,公孫龍便以白馬非馬的命題與之辯論,守關的人辯不過他,公孫龍就牽著馬出關去了(或說,他還是不得出關)。公孫龍通過三點論證,力求證明「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第一點:
「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
白馬非馬。」 以現代邏輯術語來說;這一點是強調,「馬」、「白」、「白馬」的內涵不同。「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
而「白馬」的內涵是一種顏色加一種動物。三者的內涵各異,因此白馬非馬。 第二點是: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
「馬者,無去取於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於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
故曰:白馬非馬」。 這一點是論及,「馬」、「白馬」的外延不同。
「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馬,不管任何顏色。而「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馬, 兩者有相應顏色的區別。由於「馬」與「白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第三點是:「馬故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由馬如己耳。
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
故曰:白馬非馬也。」 這一點是說明,「馬」這個共相與「白馬」這個共相不同。
馬的共相,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它不包含顏色,只是「馬作為馬」。這樣的「馬」的共性 與「白馬」的共性不同。
也就是說,馬作為馬與白馬作為白馬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不存在什麼邏輯學,只有詭辯與抬槓。公孫龍子就是個耍嘴皮的,和邏輯學者不沾邊。
白馬非馬就是說那個守關丘八是個傻子,直接拳頭說話就好了,拿自己的短板對公孫的優勢,不是自找的麼?丘八遇秀才,一刀砍二段。
8樓:你大爺
在我國戰國中期,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了詭辯論的命題「白馬非馬」。公孫龍認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別的,所以概念與概念之間也絕沒有聯絡。在他看來,「白馬」與「馬」這兩個概念不同,因此它們之間毫無聯絡,從而推斷出:
「白馬」不是「馬」。他認為「白馬」這個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馬」這個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馬非馬」。
公孫龍為了證明「白馬非馬」的命題,提出了另一論據:「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這樣論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白馬非馬」的命題錯在何處呢?從根本上說是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是主觀任意地混淆和玩弄概念的結果。「白馬」。
和「馬」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就是「馬」這一概念與「白馬」這一概念內涵不同,它們的外延也不一樣,「馬」的外延比「白馬」廣,它包含了「白馬」在內的所有的馬。這兩個概念在邏輯上說是類屬關係即蘊含關係,在哲學上也是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從一般和個別的關係看,「馬」和「白馬」是有區別的,「馬」是對所有的馬如白馬,黑馬,黃馬等…般性質或共性的概括;各種具體的馬則是「馬」的一種。
它們一個是抽象的靠理性思維概括的;一個是具體的可以通過感性認識直接感知的。「白馬」與「馬」又是相互聯絡的,一般的「馬」只能通過具體個別的馬而存在,離開了具體個別的馬是找不到一個抽象的「馬」的;具體個別的馬又都屬於一類,有其共有的一般性質不存在不表現共性的具體顏色的馬。公孫龍在哲學史上看到了「馬」和「白馬」的區別,就這一點說,他的命題具有合理的因素。
但是,他否認「馬」和「白馬」的一般和個別、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係則是形而上學的。特別是他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也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從而導致了主觀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詭辯論。
論白馬非馬?白馬非馬論是對是錯?
白馬非馬問題,在多年以前就已經得出了明確結論,結果是白馬亦是馬。此辯論題,存在現實中的硬傷。所以在辯論雙方等同實力情況下幾乎不可能論證出白馬非馬。白馬非馬之由來。公孫龍以其白馬非馬的詭辯之術讓許多大儒無言以對。後來據說 公孫龍過關,關吏說 按照慣例,過關人可以,但是馬不行。公孫龍便說白馬不是馬,一番...
白馬非馬論違反了什麼哲學原理,白馬非馬包含或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什麼原理?
馬非馬論,割裂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辯證法認為,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事物再怎麼特殊,都可以歸為一類。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 白馬論 和 堅白論 提出了 白馬非馬 和 離堅白 等論點,是 離堅白 學派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 個別 和 一般 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
「白馬非馬」算不算詭辯論?白馬非馬論是對是錯?
當然是詭辯。這篇 要證明的一個論題是 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 顯然是同人們的常識相悖的。但是,為了使這個命題成立,他提出了很多理由,其中一條是 求 馬 黃 黑 馬皆可致,求 白馬 黃 黑 馬不可致 意思是說 馬包括了白馬 黃馬 黑馬,但是白馬並不包括黃馬和黑馬。這話本來是不錯的,但是,公孫龍卻以此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