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進諫文言文請翻譯

2021-03-05 09:21:56 字數 6439 閱讀 3379

1樓:116貝貝愛

白話釋義: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

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

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

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原文: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 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巨集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此文出自唐代魏徵所寫的《諫太宗十思疏》。

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鑑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

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於議**。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長史鄭頲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

還不如深溝高壘,佔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鄭頲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

魏徵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麼是老生常談呢。」拂袖離去。

文章賞析:

文章一開始,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兩組比喻,從而引出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作者先設定這樣兩個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強的比喻,而後引出了自己要表達的真實意圖,這種手法的應用是有很強的說服力。

如果作者開篇不用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簡單地講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難吸引對方,使對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應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使深奧的問題通俗化。

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所說的:「喻巧而理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設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設得巧,而且喻體要淺顯通俗,樹木、江河,處處可見,人人熟悉。

所講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難理解的通俗事理。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

文章中比喻運用的「切」,實際上就是喻體與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點,選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體來表現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樹木,泉源,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國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開篇後,作者又以三個「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來說明問題,「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從而進一步強調了作者的政治意圖。作者使用的言辭尖銳,用反激法去激發對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舉的比喻和敘說的是連自己這樣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況英明聖哲的皇帝。

然後作者很明確地向唐太宗指出,做為一國之主的帝王,身負重任,就要在安樂時想到危難,儘量避免奢侈,要提倡節儉。不然的話就會做出象伐根而求樹茂,塞水而望流長一樣的愚蠢事。這裡,在文章結構上前呼後應,環環緊扣,充分表達了作者進諫規諷的本意。

2樓:藍色狂想曲

魏徵進諫譯文:

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

」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

「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意見。

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徵:

「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

」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徵,魏徵堅決不同意。

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

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

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徵金甕一口,以資鼓勵。

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最後還是沒敢去。魏徵問他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

「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還又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魏徵對太宗說:

「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

」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

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徵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魏徵和唐太宗相處十七年,一個以直言進諫著稱,一個以虛懷納諫出名,儘管有時爭論激烈,互不相讓,最後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納諫,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極為思念,感慨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貞觀政要•論任賢》)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

魏徵成為唐太宗預防自己犯過的一面明鏡,這充分體現了魏徵在唐太宗治理國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魏徵以直諫著稱,但並非不講究進語藝術,他有時也能以文才雅興暗喻諷勸,委婉的開導太宗,使其醒悟改過。

貞觀十一年,太宗到洛陽巡視,魏徵隨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陽宮西苑宴請群臣,又帶群臣泛舟積翠池。太宗指著兩岸的景色和宮殿,對大臣們說:

「隋煬帝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宮殿園苑遍佈京都,結果官逼民反,身死異鄉。而今這些宮殿、園苑盡歸於我。煬帝亡國,與佞臣阿諛奉承、弄虛作假、助紂為虐有很大關係,你們可要引以為戒啊!

」魏徵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為戒,理固當然;望陛下以煬帝為鑑,則國家太平,萬民幸甚!」唐太宗一聽魏徵之言,覺得很有道理,主張君臣共勉。

他又要求群臣賦詩助興,群臣恭請太宗先賦,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聲吟道:

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

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

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

天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這首詩,太宗命名為《尚書》,他以《尚書》中的驕奢淫逸的昏君為例,指出他們身敗名裂、國破家亡是由於作惡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儉樸、勤政愛民的明君,儘管在歷史上不多,但卻名垂千古、青史流芳,這就在於他們注意修養,不斷做好事,為民謀利所致。太宗此詩,通過詠史,抒發了自己立志做一個「克己明君」的襟懷。

群臣一聽,齊聲讚頌。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賦詩,魏徵當仁不讓,立賦《西漢》一詩,他朗誦道:

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

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

終籍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這首詩,魏徵以西漢初年幾個有作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為例,說明帝王賢明,勤勞國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愛戴。魏徵希望太宗向劉邦等帝王學習,既「受降」於秦王子嬰,建滅秦之武功;又禮遇儒生叔孫通,開文治之基業。太宗聰穎過人,一聽此詩,便知魏徵暗含諷意,他激動的說:

「魏徵忠心耿耿,不僅以奏疏諫我,而且賦詩時,又以禮儀開導於我,真可謂知古德的忠直之臣。」

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很高。有一次,他問群臣:「魏徵與諸葛亮相比,哪個更為賢良?

」岑文字說:「諸葛亮才兼將相,魏徵不如他。」太宗卻說:

「魏徵以仁義之道輔佐我治國,希望我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就此而言,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並論。」可見,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徵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古文翻譯選自《晏子進諫》,晏子進諫文言文翻譯

景公時抄,刑律條文繁多。有一天景公出遊bai見有賣踴 被砍去du一腳的罪犯所穿的鞋zhi 的。景公就問晏子 賢dao卿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踴貴還是普通鞋子貴?晏子答 踴貴。景公突然有所領悟,於是下令廢除刖刑 砍去罪犯一腳的刑法 ab 晏子進諫文言文翻譯 有人得罪齊景公,景公非常生氣,命人把他綁在...

翻譯文言文《晏子巧諫》,晏子進諫文言文翻譯

齊景公抄在位的時候,下雪下了幾天不放晴。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臺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立了一會兒,景公說 奇怪啊!雪下了幾天,但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 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 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別人的飢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

請翻譯文言文,請翻譯一段文言文

譯文 範宣八歲時,在後園中挖菜,不小心弄傷了手指頭,就大哭起來。有別人問他 疼得厲害嗎?他回答說 不是因為疼,身體髮膚 不敢毀傷 所以才哭的。範宣為人廉潔,生活儉樸,韓豫章 伯 送給他100匹絹,他不接受 減去50匹,仍不接受。像這樣依次減一半,竟然減到一匹,最終還是不接受。後來,韓與範同坐一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