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而的用法古文中而字的用法

2021-03-06 02:02:57 字數 4996 閱讀 1292

1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複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裡可以是實詞,在另一個句子裡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二十幾個。

下面我把古漢語首選的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一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併打給你。

而 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兩個讀音,十六種用法,十六個例句和翻譯,全打完了,你參考吧。我的水平只能如此。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或需要哪方面的例句,你可再發問,我知道的再做解答。

我在《漢語大字典》中又查到了幾個《辭源》沒有收的「而」的解釋。 補充出來,你參考吧。

即,就是。常與「非」對用,構成「非……而……」。《戰國策·楚策一》: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譯]:「大凡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

」代詞 表示指示,相當於「此」。《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

『而可以報知伯矣。』」[譯]:「豫讓拔出寶劍,三次跳起來,揮劍擊刺襄子的衣服,喊著:

『天啊!這樣,我可以報答知伯之恩了。』」

副詞。⒈表示時間,相當於「才」。《左傳·襄公九年》:「有四德者,《隨》而無咎。」[譯]:「具有上述四種德性的人,佔到『隨』卦才沒有災禍。」

⒉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唯獨」。《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譯]:「不擔心(財物)少,而擔心(分配)不均勻;不擔心貧困,而擔心(人心)不安定。」

⒊表示繼續,相當於「猶」、「還」。《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譯]:「活到四十歲還被人厭惡,他這一生也就沒有希望了。」

《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譯]:「舜該算最孝的人了吧,五十歲還懷戀(父母)。」

(二)néng 《集韻》奴登切,平登泥,蒸部。

⒊安。《集韻·登韻》:「而,安也。」

一共二十二個意思和用法。

2樓:匿名使用者

而<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

「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連》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1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3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蘇軾《石鐘山記》

4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5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of]

虞之與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動》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摘自《高階漢語大辭典》 o(∩_∩)o 哈哈

古文中"而"有哪些用法

3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1.用作連詞。可bai連線詞、短語和du分句,表

zhi示多種關係。

(一)表示並列關係。dao一般版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權《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做做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4樓:匿名使用者

古文中「而」字的用法

1.用作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內.

(一)表示並容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如: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做做主語,譯為「你」.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複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語文古文中「而」字的用法拜託各位了3Q

詳細字義 名 1.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 一 表示鼻端,表示人中 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 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 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連 1.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 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

文言文中於的用法有哪些古文中於字的用法

因語境不同,於 這個詞往往有多種含義。一 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 在文言裡,於 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 於 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1 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 時間,可譯為 在 到 從 等。例如 1 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 在 2 皆朝於齊。同上...

古文中「夫」字的用法及其詮譯,字音

夫 拼音 f f 筆劃 4 部首 大 五筆輸入法 fwi 基本解釋 舊時稱成年男子 漁夫。農夫。萬夫不當之勇。舊時稱服勞役的人 伕役。拉夫。夫子 a 舊時對學者的稱呼 b 舊時稱老師 c 舊時妻稱夫 d 稱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與妻結成配偶者 丈夫。夫婦。婦妻夫 f 文言發語詞 夫天地者。文言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