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茅舍賣酒翁
科舉制度選的是進士
剛才的有點問題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
他即位後,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好處是: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李世民科舉時曾說過「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2樓:風落
唐朝考明經和進士,發展後,科舉制度選的是進士,無明經
科舉制度的實施與唐朝的繁榮有什麼關係?
3樓:匿名使用者
武則天登記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文人頂她~
文人頂她很大原因是她的科舉制度。
一半一年才一次,她又一次一年就弄了好幾次。
而且錄取**人數多。多到連官職都設不出來了……官多了,而且都是文官,所以文化自然蓬勃發展了。
然後嘛就更繁榮了呀~
4樓:燃燒的雞霸腿
沒有直接聯絡。(有關係 但是不是主要的)
科舉制。科舉制是在選官制度上的一次改革。起作用是。提**員素質。提高行政效率。
周武時期。開創殿試,使最優秀的人才成為天子門生。作用是。加強**集權和皇權。
唐朝的繁榮主要**是-----唐太宗和議政大臣論歷代興亡總結出 「存百姓」思想。(輕傜薄賦。全課農桑,興修水利)
和玄宗的 限制佛教 施行募兵制。(保證勞動力和生產時間)
最後就是因為 結束了 戰亂 絲綢之路 復通 各族人民以及外族 經濟交流頻繁的必然結果。
非要說科舉制 帶來的繁榮可以參考 veronicady 的回答。(不過他是標,我是本)
5樓:イ空葥絕後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
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分子,使他們有了參與政權的機會,這就調和了階級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第四,科舉看起來好像是最公平不過的,任何人只要讀好書,就有資格應考做官,這樣不僅掩飾了官僚政治的階級實質,還可吸引全社會的知識分子,使他們埋頭讀書,養成極其馴服的性格,不易發生不滿封建統治的不穩思想。這也就是科舉考試製度之所以能在封建社會裡維持一千三百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唐朝的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的選士制度上,有了新的發展,它總結了漢代到魏晉南北朝的選士經驗教訓,比較詳明嚴密地開創了考試取士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多少要憑點才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有進入仕途的機會,打破舊的嚴格的封建等級界線,選拔某些有才幹的人,與察舉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較,它是比較進步、比較合理、比較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制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6樓:卞玉蘭渾雀
因為科舉是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科舉制度對唐朝有什麼影響??
7樓:萬里長城
積極影響:
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
這些師門關係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
8樓:匿名使用者
1.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明經科和進士科
。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是做**的主要途徑。
2.影響;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擴大了選才的範圍。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了**,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擴寬了道路。
9樓:宇文千丞
科舉制使唐朝得以網路天下俊才,擴大了政治統治的基礎。人才選拔、**任用的權利完全收歸**後,經科舉入仕的都成為「天子門生」,於是,門閥勢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離心因素逐漸消解,**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這裡有利弊
10樓:o太初小道
1,擴大****,
2,科舉取士,通過考試可以是提**員素質
3,****由世家大閥轉移到**,加強了**集權,
11樓:ya寶
唐代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科舉制的設立使唐朝在詩歌領域登峰造極。還為朝廷選拔了武將。
長期以來成為中下層人民追求功名利碌的出路,但總的來說還是為國家提供了人才。
12樓:飛落繁花
加強了唐的**集權,鞏固了皇權。促進文化的發展,提高了**的文化水平。
13樓:吳軍輝
產生了了貞觀之治。使唐朝有了空前盛世
科舉制度與唐朝的社會風貌有什麼關係
1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在唐朝的興盛,規範了唐代官吏的選拔制度,比起兩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可謂是進步的,同時科舉制度也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質,政治修養,為唐代的興盛創造了一大批有作為的官吏,在這方面科舉制是功不可沒的.
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的風氣及其風貌都有一定的促進作,因為剛剛從隋末農民起義中奪得天下的李氏王朝,最先做的事就是穩定風雨飄搖的社稷,同時又要選拔出大批建設新大唐的能人,這時候科舉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舉制的實施與唐朝的繁榮有何關係
15樓:完美假知己
(1)政治bai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du人制度,使擁有zhi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dao入各級**任職。專(2)教育屬、社會風氣方面:
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唐代科舉與唐代文學的關係
16樓:離我遠點
一方面,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是唐代詩歌繁榮的結果,唐詩的發展促使科舉以詩賦取士的興盛;另一方面,在以詩賦取士的背景下,詩歌成為仕進的敲門磚,士子唯有善於此道才有希望躋身仕進之門,又必然促使士子將心血澆漓於詩的創作,由此形成推崇詩歌的社會風氣,反過來促進唐詩的繁榮。 換句話說,唐詩的繁榮與科舉以詩取士之風的興盛是互為表裡的。
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的固定格局,是在唐代立國一百年以後。而在這以前,唐詩已經經歷了婉麗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階段,正以璀璨奪目的光華,步入盛唐的康莊大道。在這一百年中,傑出的詩人已經絡繹出現在詩壇上,寫出了歷史經久、傳誦不息的名篇。
這都是文學史上的常識。應當說,進士科在8世紀初開始採用詩賦的方式,到天寶時以詩賦取士成為固定的格局,正是詩歌的發展繁榮對當時社會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結果。」唐代進士科主要考試雜文,到開元、天寶年間雜文已明確為詩、賦各一首,考試中以首場詩、賦最重要。
詩一般為五言八韻,通常稱為試帖詩。賦為講究聲律對偶、重視聲音協調、通常為八韻且以四六句式為主,又稱律賦。進士試詩賦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構成了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發展的背景,在唐代社會營造了重視詩賦的氛圍。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背景
政治唐朝自從李淵開國以來,使得它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賢能人士在位,國家在正常的軌道上飛速發展。唐朝**對外開放,出現了絲綢之路。
經濟唐朝經過「休養生息」之後,經濟活躍,交通便利,前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經濟基礎。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錮非常少,***少見,為文學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思想環境。唐朝**儒釋道兼用,各家思想相容幷蓄。各級學校的建立,詩歌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各帝王對文學的愛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學空前繁榮。
社會唐朝時期的中國人思想開放,沒有固步自封,善於吸收各民族各國的優秀文化,西域的樂舞藝術、古印度的佛教、梵劇、古日本、古朝鮮的文學和唐朝的互相滲透、融合,才出現了豪放、富麗的唐朝文學。
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
唐朝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科舉制對唐朝起到了什麼作用?對唐朝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一 實行科舉制度,使儒家思想觀念更加普及化,統一了社會意識形態。二 唐代科舉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完善了社會的統治制度,是中國的封建制度在當時的歷史時期走 向了完善,從而為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輝煌的唐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三 科舉制度改變了人才觀念。四 科舉制對唐代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這也就是科舉考試製度...
科舉制度常設的科目是什麼唐朝科舉制的常設的科目是什麼做官的主要途徑又是什麼?
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 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 步射 平射 馬槍 負重摔跤等。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