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蟑螂小強大哥
權利下放到地方,滋生腐敗。畢竟只要考上了,只要考生願意,總是能夠做官的(先不管官的大小、位置),那麼寒窗十年為的是什麼呢?在古代讀書可不便宜,書籍費用就不說了,人吃喝拉撒趕考也要錢,而供養一個讀書人(沒有任何功名那種)足夠養活五口之家的伙食費。
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費用下來,一旦考上,在交通通訊極其糟糕的古代,你覺得那些千辛萬苦才考上功名的考生當官後會幹什麼?其次,士子們的各種好處加劇了土地兼併以及更加拖累朝廷的財政。最後,科舉制的創立把本來就夠低的武人的身價壓得更低,導致「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加劇,人人都想著讀書當狀元而不是開疆拓土。
畢竟在科舉出來之前,屁民上升階層在明面上只有武功,武功的權重也比文治高,但科舉出來後,文武功的權重反過來了,去戰場開片危險性本來就比文治要高很多,收益還比不上文治,隨著時間推移,除非是沒辦法,否則誰會選擇用武功上升階層?
科舉是為了從世家手中奪取人才、打破世家的人才壟斷所創造出來的制度,隋朝之前的人才選拔制度是什麼呢?舉薦制,雖然這樣讓屁民權利比科舉制小,但舉薦制度起碼避免了**又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狀況
2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度
3樓:大唐風流才子
科舉制度是中國隋唐時代產生的,通過制度設定和程式化操作,從所有男性社會成員的範圍內挑選人才,擔任國家行政**的制度,而且被選拔的人才在理論上可以晉升至皇帝除外的任何行政級別的官職,由於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官僚階級是統治階級(以下詳述),科舉制度的實施,使不同階級的社會成員有機會進入統治階級之中。這種選拔制度,實際上體現了在廣大社會成員之中,存在著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公平的機會。這種不考慮選拔物件的階級屬性的選拔方式,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階級社會中,社會成員階級屬性的本質規定性,使低階級的社會成員有了向高階級躍進的機會。
這樣,社會成員的階級屬性不會固化於其出生時所繼承的本源性的階級屬性,他所能達到的階級等級從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後天的努力。因此,科舉制度大大沖擊了社會的階級屬性世襲制的陋規,並最終導致維護世襲的嚴格的等級制度的門閥制度的崩潰。科舉制度實施之後,中國社會中社會成員的非世襲和奮鬥意識勃興,陳勝、吳廣「將相王侯,寧有種乎」的詰問,社會成員們的答案是否定性的。
由於有了階級屬性躍升的階梯,社會成員們意識到他們的未來地位並不是由他們的出身給定的,而是自己當下行為的直接後果,這樣一來,大大激發了社會成員的奮鬥精神和挑戰精神,一定程度上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活力。
雖然由於選拔的**有限,使得社會成員發生階級地位躍升的機會不多,但是這種機會的存在和全社會範圍內(當然女性除外)平等性、以及這種機會提供的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即使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雖然有限的民主政治制度曾經在社會中深入推行,但是,階級屬性,尤其是奴隸階級的屬性依然被本質化了,在社會中,沒有制度化的提供給奴隸主動改變自己階級屬性的公平機會。而在西方中世紀,階級屬性的本質化更是被統治社會的宗教勢力解釋為人類社會本質屬性的一個重要表現,世襲的嚴格的等級制是宗教勢力和世俗統治階級維護有利於自身利益的不公平社會秩序的基石。
因此,誕生在公元六世紀左右的科舉制度,在人類階級社會的歷史上看,無疑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進步。
但是,中國古代社會(包括實施了科舉制度的隋唐之後)階級之間政治權利的不平等是階級差異的重要內容,即統治階級相對於被統治階級,具有高得多的政治權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佔據了壟斷性地位。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階級是以世襲制的貴族階層和非世襲的官僚階層所組成,前面說過,在科舉制廣泛推行之後,貴族階層的勢力日益衰落,官僚階層則成為統治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和中間力量。因此,被統治的低階級的社會成員只有進入官僚系統,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才能實現社會成員階級屬性的真正改變,由於政治權利的差異是決定社會成員階級差異的最重要因素,使社會成員只是依靠實業和商業的經營,實現財富的巨大增長,經濟地位得到相應的提升,而由於其直接獲得的政治權利並沒有相應提高,那麼該社會成員依舊無法實現階級屬性的改善。
由此可見,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通過科舉考試,並進而進入官僚體系成為社會成員唯一的階級屬性躍升的通道,而如果不這樣做,在其他領域做得再好,也無法實現使階級屬性躍升的目的。
這種情況造成的後果是:科舉制度將社會中的最大數量的才俊之士的精力和興趣集中到科舉考試中,因為只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達到改變自身階級屬性的目的,而為了在考試中脫穎而出,就必須對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的瞭解達到圓熟的水平才行。因此,這些才俊之士花費了主要的精力,所關心和研究的物件只能是有助於科舉考試方面的內容,這種關心和研究並非出於興趣和目的所在,而是一種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雖然也有部分學人有興趣研究這些內容以外的學問,但是這隻能是一小部分人中發生的偶然現象,只能是在不影響準備科舉考試的前提下的「業餘愛好」。
由於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國家挑選行政系統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必然集中在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等政治性的內容上。因此,社會中最有才華的成員將最大量的精力集中於對這方面內容的學習和研究之上。同時,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出於維護統治統治秩序的需要,必然將論證這種統治秩序合理性的政治理論奉為唯一的、統治性的政治理論,其他政治理論則被視為異端而遭到排斥和鎮壓。
因此,科舉考試中對考生考試成績的評定,不是以其對政治方面的理論創新能力的高低為標準,而是以其對權威政治理論的熟悉度為標準的,因此科舉考試的推行並不能刺激政治方面理論的更大發展。
由於科舉制度能夠一舉改善參加考試者的政治地位,進而改變階級屬性,因此,整個社會都盛行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而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讀書的內容就是科舉考試的內容,也就是對權威政治理論的熟悉。其他的、尤其是涉及科學技術方面的研究,即使研究者取得多大的成就,也不可能成為該研究者階級地位躍升的憑藉。因此,在這種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對不涉及科舉考試內容的其他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被社會普遍觀點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奇技淫巧」而倍受輕視,因此,這造成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文化中的邊緣地位,這無疑大大抑制了中國古代社會在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上的進步。
但是,這種局面的形成決不是科舉制度本身的錯誤,因為從科舉制度本身的目的和手段來看基本上是合理的,造成這種局面的本質原因是科舉制度存在的封建社會中,不同階級社會成員政治權利的是不平等的,而使科舉制度成為改變社會成員命運的唯一方式,而由於改變命運方式的唯一性,使社會精英的精力投入方向和行為方式趨同化,並造成整個社會文化發展的不可避免的單一化。而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形成階級差異的因素的重大變化,社會成員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通過改變自身的經濟地位來改變自身的階級屬性(後文詳述),類似於科舉制度的公****只是改變社會成員經濟地位的方法之一,而社會成員如果能成為其他科學文化領域的專業人士,也能增加經濟收入,並改變自身階級屬性。因此,公****只是吸引了一小部分對此感興趣的社會成員對它的關注,公****的內容並不能成為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的主要關注和研究的物件,並不能限制社會成員的興趣範圍,也並不能遏制社會中科學文化的全面、快速地發展。
但是,這種客觀上的抑制性,並不說明中國古代社會從本質上阻礙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社會的世俗化,科學的發展不會象對宗教社會那樣產生動搖統治階級的統治基礎的巨大作用,而由於科學發展能夠帶來生產力和軍事能力的大幅度增長,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加強,只會對國家產生好處,因此,統治階級不具有主動地、有意識地嚴厲打擊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的。而如果統治階級真正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的益處,他們肯定會制定相應的政策促進科學的發展,為了吸引優秀人士投身科學,統治階級肯定會將從事科學工作、並作出重大貢獻的的社會成員吸納為統治階級的成員,並仿效科舉制度建立通過選拔和競爭機制的通向科技官僚的上升通道。同時由於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科技人員地位的上升,社會的價值取向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而這一切也同樣有利於國家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它的可能的形成是合乎邏輯的,可以說,在古代中國對科學精神的弘揚遠較對統治階級利益進行本質損害的民主精神的弘揚為易。
因此,我們看到,雖然中國古代社會在客觀上存在對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抑制作用,但是,中國古代社會並沒有類似歐洲中世紀那樣的宗教裁判所,對一切有悖於宗教教義的人文和自然科學思想進行殘酷鎮壓,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魯諾由於僅僅宣揚了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宗教裁判所處以火刑,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並沒有任何自然科學家是因為其自然科學思想而被統治階級**。
當然,由於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型態還不是民主的社會型態,統治階級的政治權威不容動搖,因此,與統治階級政治利益發生密切關係的人文科學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政治的影響和干擾,阻礙了人文科學的發展,使科學精神在這個領域無法充分發揚。但是,政教合一的社會是以宗教和政治的雙重力量影響所有科學的發展,是對科學精神的全面壓制。相對而言,中國古代社會、以及所有政教分離的世俗化社會,還是對科學精神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援。
而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宗教和政治對於科學發展的兩方面消極影響力完全消除了,科學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弘揚,各種科學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4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只許考生作八股文,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這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培養人才.
至於另外的朝代,總得來說對國家選拔人才是有幫助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使中國社會文明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從而遠遠落後其它國家.
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
6樓:賀顯華老師
利: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讀書一考試—做官三者聯絡,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和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繁榮。
弊在於: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比較隋唐科舉制和明清科舉制的不同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發端,終止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 1905年 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實行的重要選官制度。在它實施的一千多年間,對中國的政治走向,社會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科舉制度產生後的一千多年中,不斷有所變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國科舉制度變化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隋唐是科舉制度的起源...
科舉制的意義和影響,科舉制的意義和影響
積極地影響 1.相對公平的競爭機制,富有才學的文人學士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2.可以形成持久的尚學風尚 3.真正有才能的人可以為人服務,保證行政人員的質量!消極的影響 1.所讀的都是儒學經典,崇尚文科素質的修養!缺乏科學領域的研究,弱化理科的學習。學者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侷限!2.培養模式只是為了考試!...
科舉制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科舉制的創立對當時社會產生了什麼積極影響
漢代實行 察舉制 由各地方 推薦品德良好的人,入朝為官,以 孝廉 為考核標準,可是逐漸到後期,做官的機會被當地的地主霸佔,許多平民無法報效國家。晉朝的時候,實行 九品中正制 由 的子嗣入朝為官,以 士族 為考核標準 到了隋唐時期,實行了科舉制,以考試來測量一個人的能力,以 才敢 為考核標準,這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