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翻譯伶官傳序的翻譯以及原文

2021-03-07 10:21:25 字數 5618 閱讀 4275

1樓:榛小陽

歐陽修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譯文: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為的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樑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者,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去祭告,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扔在地上,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

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為的呢?《尚書》上說:

「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沒有人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結果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有智慧、有勇氣的人常常會因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難道只是伶人嗎?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柳宗元,韓愈,王安石,曾鞏,「三蘇」蘇軾,蘇洵,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

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及第。晚年曆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諡文忠。

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在散文理論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張,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潔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澀。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

積極培養後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樓:loving奇偶

唉!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的,難道說不是人事造成的嗎?推究莊宗所以取得天下,與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枝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交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宗莊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人**,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裡,使人揹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樑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交還到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生前報仇的志向已經完成,他那神情氣慨,是多麼威風!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安定,一人在夜裡發難,作亂的人四面響應,他慌慌張張出兵東進,還沒見到亂賊,部下的兵士就紛紛逃散,君臣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到**去好;到了割下頭髮來對天發誓,抱頭痛哭,眼淚沾溼衣襟的可憐地步,怎麼那樣的衰敗差勁呢!難道說是因為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這樣的嗎?

還是推究他成功失敗的原因,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益處。

」憂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當他興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誰能和他相爭;到他衰敗時,數十個樂官就把他困住,最後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禍患常常是由一點一滴極小的錯誤積累而釀成的,縱使是聰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於某種愛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結果陷於困窮,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於是作《伶官傳》。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憐人也哉!作《伶官傳》。

3樓:匿名使用者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為的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樑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者,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用豬、羊各一頭到祖廟去祭告,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扔在地上,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

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為的呢?《尚書》上說:

「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沒有人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結果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有智慧、有勇氣的人常常會因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難道只是伶人嗎?

4樓:霧都靈光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樑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

」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

等到仇敵已經被消滅,天下已經被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去。以至於對天發誓,割下頭髮,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

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閒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僅僅是伶人啊!

伶官傳序的翻譯以及原文

5樓:116貝貝愛

伶官傳序的翻譯:

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朱溫,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樑。

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憾;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揹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莊宗用繩子**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樑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

等到仇敵已經被消滅,天下已經被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去。以至於對天發誓,願獻出自己的生命,大家的淚水沾溼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

伶官傳序的原文: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

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此文出自北宋·歐陽修所著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寫作背景:

歐陽修進入政界後,正是北宋王朝開始由盛到衰的時期,社會上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來越嚴重,社會危機越來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慶曆初年,以王倫、李海等為首的人民暴動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擾西北邊鏡,屢敗宋軍。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作者簡介: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

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伶官傳序的全文翻譯

一 譯文 啊!國家的興盛與衰敗的道理,雖說是天意,難道不是人為的緣故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傳言晉王李克用臨死時,曾把三支箭交給莊宗,並對他說 樑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與我結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歸附於樑。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

六國論遊褒蟬山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夢遊天姆吟留別經常考的名句默寫有哪些

高考前老師會給你們印出來的 到時好好背背就行 是快高三的學生吧,等上了高三早自習會安排的 如果你們老師負責人的話 會有一次系統的背誦然後就是抓重點了 可以去找你們老師要一些,他們這方面的東西有很多呢現在列舉不過來 別聽樓上的胡說,你只要買一本專項練習的練習冊就好了,上面的默寫都是挑的名句或者重點,並...

歐陽修在巜伶工傳序》說「盛哀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造成祥子命運悲劇的關係是什麼

歐陽修在巜伶工傳序 說 盛哀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造成祥子命運悲劇的關係是什麼?歐陽修著流光程式,生成了深愛自己確認營業費,享受了她的個人修改 就在說盛衰之理,雖曰天命奇妃人事之中很好 盛衰之理 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 什麼意思啊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大意為盛衰的道理,雖說是天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