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靈貓
常言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 大的孝,所指的應該是報效國家,為民作福。 小的孝,是指在家庭中對長輩的盡孝。
其實兩種在我眼裡都是孝。所謂『忠』就是指大方面的孝順,而『孝』所指的是小的方面的孝。 無論是男是女當以國家重任為己任,該如何選擇可想而知了把。
沒有國家何來我們自己的小家。無論大孝,還是小孝。不同時期應有不同的選擇要因時而議。
這些是我的看法。呵呵。
怎麼看待忠和孝?
2樓:清淡米線
自古以來所說的忠孝不能兩全是在大義的前提下說的。忠,是君臣,國家與百姓之間的尊卑;而孝則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倫理,兩個都是中國人很注重的,因此如何抉擇和看待,一直都是人們所討論的。
忠,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是人們所倡導的,也是一直弘揚的。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君臣關係是很明確的,是不容侵犯的,君就是無上的權利化身,自始至終都是高於臣的。因此為了統治階級的絕對統治,於是統治者對於個人是否忠誠尤為看重,而身為臣,首先得覺悟就是要忠誠,這是絕對的。
忠義的代表莫過於關二爺了,一身赤膽,無論曹操丟擲多大的**,關二爺仍不為所動,一心追隨劉備,忠心不二,令曹操也無可奈何,也正因此,這麼多年關羽一直都是忠義的代表。直到現在人們結拜,也拜關羽以示忠心。
孝,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百善孝為先」,可見人們對於孝的觀念很深,當然,立人之本要懂孝道,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可想而知這個人會對誰好呢?孝可以說是一種本能,因為那些跟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來說,孝是起碼的禮節,當然這是建立在正常的情況下的,我們不能愚孝,要分辨是非,對於父母的錯誤也要加以提示,因為孝也是分對錯的。
忠和孝在我國有很深的文化背景,跟國外的形式不同,因為受不同的環境的影響,也因此存在很大的差異,對於忠孝,我們也要明辨對錯,避免愚忠愚孝的錯誤。
3樓:哈哈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對於禮儀和禮節非常的重視。從很早開始,我國就開始有了忠、孝說法。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們從小就接受孝道以及忠義的薰陶,瞭解過很多的感人故事。對於忠、孝來說,我覺得真的是不能兩全,因為他們的物件不一樣,但是需求卻是一樣的。
首先說一下孝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和長輩,作為一個後輩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和長輩將我們從小護養到大,付出了他們的青春,當他們年老的時候,我們義無反顧的守在他們身邊,照顧他們,讓他們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和來自子女的愛意。但是我們往往很多時候都不能在父母晚年的時候在旁邊儘自己的孝道。
為什麼呢?因為忠義的存在不允許我們一直盡孝。
忠義是一個國民對國家的態度和義務,國家給予我們一個和平的環境成長,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幫助我們,可以說國家就是我們另一個母親,保衛者自己的國民。但是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義無反顧的為國家奉獻自己,不單單是為了榮譽,更是為了職責。國家需要我們,但是家庭也需要我們,我們到底應該滿足哪一邊,這是從古至今沒有解決的疑問。
因此,和很多人一樣,我覺得忠孝不能兩全,當你滿足忠的時候,那麼你就不能滿足孝道。
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很出名的將門家族,那就是楊家將。楊家將一門為將,可以說是為了朝廷放棄了自己的家庭,他們一直在不停地征戰沙場,為了忠義。面對家庭,他們選擇了大義,最終楊家男將全部戰死沙場,這個時候女將繼續出征,最終成就了他們忠義的名號,但是孝道他們卻絲毫沒有,他們都是選擇了大家而放棄了自己的小家,國家需要他們,他們就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但是家庭,就只能藏在自己的心裡。
現在和古代一樣,每當過年的時候,各個地方的人們都在前赴後繼的回家過年,陪自己的親人,和老人團聚,但是這個時候,國家的工作人員,軍人,他們只能選擇堅持自己的崗位,在熱鬧的年夜,自己一個人孤獨的思念。這就是那些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犧牲自己的奉獻者。國家的需求遠遠大於家庭的需求和內心的思戀,就這樣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不能儘自己的孝道。
雖然說忠孝不能兩全,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都是選擇犧牲小家成就大家,為了大義。但是如果這種事真的發生在我的身上,我不知道我會怎麼選擇,忠孝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我們迫不得已會做出選擇,結果也會因人而變。
4樓:冼染周冬
忠孝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孝是對家長權威的服從,是基於血緣關係而產生的親親之情,它所體現的是親子關係。孝是家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個人對待父母和家庭長輩的道德準則與規範。倫理規範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孝道,《論語學而》: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可見,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所以,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孝為根本的文化,中國社會是以孝為基礎的社會,講求孝道為中華文化的主要特色。
在中國的思想中,認為盡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種觀念,已構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人格特徵。
忠是對君主的服從,是社會政治關係的體現,突出地表現為君臣關係。忠是封建政治道德的基石,是個人對待君主和國家民族的道德準則與規律。《左傳》雲:
「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忠經》:「忠者,中也,致公無私。
」由此可見,忠的具體價值取向是「致公無私」,就是要求任何個人,私家或者集團的利益都要服從於公的利益。這裡的公就是指君主或君主所代表的國家。忠是一種臣僚對君主國家的態度和行為,身為忠臣起碼要做到恪盡職守,奉公無私。
忠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
5樓:山竹卞嬋
余光中先生曾寫下這樣一文字:「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土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好做江湖……」第一次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被震撼了許久許久。
因為那拳拳赤子之心,因為那濃濃思國之情,因為那懇懇忠國之意。
千百年來,「忠」字猶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總給人一種神聖的,沉甸甸的責任感卻又讓億萬子民熱血沸騰。一個「忠」字,可以讓千萬人拋頭顱灑熱血,「忠臣」一詞總會讓某位忠於國家忠於君王忠於百姓的人名垂千史,「誓死效忠祖國」一句凝結民族精神魂魄的話語,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歲月,傳承至今。
一本厚厚的字典,仔細翻閱,尋覓。卻只發現只有一個「孝」字所散發的光芒能與「忠」字相媲美,「百善孝為先。」縱觀歷史,不少帝王以孝治天下,以孝作為衡量,一位人才的基礎,記得一位老人曾說過,「一個人即使做過很多的壞事,只要他是個孝子,那他就不算壞人。
」當時看到時困惑了很久,思前想後,才懂孝乃人性善之本,只要「孝」仍存心中,一個多麼卑微、惡劣、低俗的人也能因「孝」而散發純潔氣息。
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李密因「盡節於陛下之月長,報養劉之日短」而先擇取孝,也許如果沒有看到《陳情表》,很多人會覺得李密雖為人臣,但極為不忠,以私已之事重於國家之事。其實現在很多熱血青年都會這麼認為,忠是大義,孝是小義。忠,意味著服務於天下;孝只是一家之意。
所以他們往往會棄忠選取孝,而唾棄選擇「孝」的人。
但我認為,其實「孝」為「忠」之本,如果一個人「不孝」,那他一定「不忠」,如果一個人是「忠臣」,那他一定是「孝子」。只有明白「孝」的真正的含義,才能做到真正的「忠」。李密孝感動天,看完《陳情表》,你能說李密這樣一個孝子會是不忠之人嗎?
當國家需要我們時,應當以忠為先。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天下太平時,就念念家中父母吧。不要老是以「要忠於人民而努力奮鬥」的藉口來過分忘我工作而忘了回家。
認真盡份孝道,家才會其樂融融;家和諧了,國家才能和諧發展。
孝忠孝忠,只有學會了孝,才能懂得忠,朋友們,認真做個孝子吧,擇孝而立,方為人傑。
當今社會怎樣理解「忠」和「孝」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先說一下「忠」:
我認為所謂「忠」就是對內心信念的一種堅持。當今社會與古代社會的區別在於什麼?
是科學的發展?是文明的進步?......
我想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上一時刻的我們,我們的大腦這配的只有現在的我們,而我們的未來靠的是什麼?依我看來是夢想。
所以,我認為「忠」只是忠於我們的夢想。也就是說,我們所忠的只是未來,而且我想古往今來「忠」都是這個意思。
過去發生過有多少「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舉,有多少「還有後來人」的豪言。有些人為了盡忠甘願一死,有些人為了盡忠忍辱負重。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盡了忠,但!
是什麼使他們如此犧牲,不難理解就是對自己理想的堅持吧。
我再來說說「孝」
我認為「孝」的精髓在於敬仰,理解,融合。我也認為「孝」的內涵也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至少不會過多的變化。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對於年輕人傳統文化的教育雖然大不如前,但這個「孝」字作為文化中的瑰寶,無論誰耳濡目染了幾十年都會有所感悟。
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現在的法律中對於贍養親人的條文也很容易找到。我想對於現代人來說,「孝」不單單是贍養這麼簡單了,應該還有一份理解。
年輕人試著去理解長輩,而不是一味的培養個性,追求自己。
中國的開放使自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以發展為代價的不光只有環境的破壞,矛盾的增加,也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代溝。想一想,現在的80後90後,時代以10年進行了劃分,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有了劃分就有了差別,有了差別就有了分歧,有了分歧就有了矛盾,有了矛盾就有了隔閡。
對於現代社會的「孝」,不只是要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安慰,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融合。
7樓:匿名使用者
紀元2023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徐州、亳州、盱眙,並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國水陸各路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弧城,同時,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更為危急。
史可法等堅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
「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結果被慘遭殺害。
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餘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故事二: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2023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
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
「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
「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
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
「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
」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
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
」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
「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 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
孝故事一:據記載,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萬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僅十五歲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來後,發現母親仍在屋內,又縱身跳進火裡去救母親,當時街坊鄰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終沒有阻擋住。第二天早上,大家發現母子雙雙遇難,緊緊抱在一起,分也分不開。
此事不僅感動了當時的杭州市民,官方也作出了反應,「御史聞之,命葬之孤山,表曰郭孝童墓。」
故事二:董永,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屬博興縣陳戶鎮)人。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勞動養活父親。
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父死,無錢治喪,永便自賣其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什麼是 忠 和 孝 ,忠與孝兩者關係的理解
忠是對大國家的領導忠誠。孝是對小家族的領導忠誠。一大一小,既相通,也相斥,看個人的取捨。忠孝確實不能兩全。你要想為國家做事情,就要在年輕的時候離開家裡 離開父母,到外面去闖。這一闖,就是一輩子在闖,一輩子在外面,永遠不著家,不存在孝敬父母。你要想孝敬父母,那只有在父母身邊才存在孝敬。在父母身邊,就不...
我們如何看待孝文化,你是如何看待中國的 孝 文化的
一 孝觀念淡化的原因分析 孝觀念日趨淡化並非僅僅是從道德層面譴責就能解決問題的,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原因。如今,中國社會 老齡化 趨勢不斷加劇,年輕人所佔比重越來越少而年長者越來越多,4 2 1 家庭結構日趨普遍,同時,社會的養老保障體制的遠未健全,年輕人養老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開始越來越多的人試...
怎麼看待遠嫁,如何看待遠嫁?
女生可以為愛 嫁到很遠的地方 男生也可以為愛去很遠的地方 我們離開 熟悉的城市 去了陌生的城市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所有的生活場景 都要重新的熟悉起來 構建起來 最關鍵的 是你認為這份感情 是否值得你 為他付出這樣大的 努力和改變 遠嫁現在沒什麼了!現在交通方便,只要你有錢,到天涯海角也只是幾個小時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