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儒林外史的藝術結構,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會意義及其的藝術特色

2021-06-26 05:11:53 字數 5633 閱讀 6836

1樓:龍氏家族

一、對比的諷刺藝術:對比是這部**的為了突出諷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如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的對比。中舉前稱他為「現世寶」、「癩**」,中舉後稱他為「賢婿老爺」、「天上的文曲星」;對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舉前說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舉後誇他「才學高,品貌好」;兩次的賀禮也不同,中舉前是「一副大腸和一瓶酒」,中舉後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錢」;離開范進家的動作神態也不同,中舉前離開時是「橫批了衣裳,腆著肚子去了」,中舉後離開時是「千恩萬謝,低著頭,笑咪咪地去了」。

通過對比,使他的前倨後恭、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庸俗自私的典型市儈形象躍然紙上。還有對眾鄉鄰的對比:范進中舉前對範家揭不開鍋,在死亡線上掙扎而不聞不問,范進中舉後趕緊送酒送肉,搬桌拿椅。

作者對他們嫌貧愛富的心態,進行了強烈的諷刺。對比之中寫出人性淡薄和世態炎涼,極富諷刺意味。

除了同一個人物的前後對比,作為一部諷刺**,《儒林外史》還塑造了一批體現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與體現社會腐敗的反面人物進行對比。

正面人物有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莊紹光、遲衡山等,反面人物如前面提到的胡屠夫以及眾多**腐敗的官僚們。這一鮮明的美醜對比,大大地增強了**的諷刺效果,越是正面人物就越顯出反面人物的醜陋,以美烘托出醜的極致。

二、誇張的諷刺藝術

在**中,吳敬梓對人物最富於特徵的細節加以適當的誇張,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顯目的特徵上,再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即把否定的東西加以放大來產生極強的諷刺效果。

吳敬梓在真實的基礎上,透過誇張這個放大鏡,把生活的黑暗擴大化,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人物的精神層面,反映出最深刻的內涵,讓諷刺顯得犀利而深刻。如人人皆知的范進中舉後因驚喜過渡而發瘋的這一幕,這種誇張的諷刺藝術可謂達到了極致。

當范進面對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大喜時,他那顆因飽經辛酸折磨而變得麻木的心靈,承受不住這強烈的刺激。於是,「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

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

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

」作者從范進幾十年的辛酸悲苦來寫這極度興奮的一瞬,把看似荒唐的現象表現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邏輯,將當時的讀書人熱衷「科舉」,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驚喜若狂,乃至發瘋這種社會現實加以誇張的描寫,從而達到了尖銳的諷刺效果。

第五回中,寫嚴監生之死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臨時了還不忘燈盞裡點的兩莖燈草,唯恐費了油,直到趙氏挑掉一莖才斷氣。透過這樣的細節描寫,恰到好處的誇張,把嚴監生那貪婪吝嗇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活靈活現。

三、詼諧的諷刺與嚴肅的寫實

**在諷刺過程中,把詼諧的諷刺與嚴肅的寫實結合起來,挖掘現象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在諷刺過程中起到對社會制度進行批判和反思的目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它所寫的事情是公開的,也是常見的,平時是誰都不足為奇的,而且自然是誰都毫不注意的。

不過事情在那時卻已經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於可惡。但這麼行下來,習慣了,雖也在大庭廣眾之間,誰也不覺得奇怪;現在經它特別一提,就動人。」

吳敬梓以客觀的態度去處理事情,不以主觀偏見去遮蓋物件的豐富內容。整篇**雖以描寫反面人物、揭露反面現象為目的,但並沒有因要顯露出描寫物件的戲劇性,而忽視人物的客觀真實性。在他筆下,諷刺物件並不是無惡不作的壞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著綜合因素的人物,恰恰是這樣,諷刺才更真實、深刻。

而諷刺這一創作手法,它本身就有著嚴肅性。作者必須對社會、人生作出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在這點上,吳敬梓對他所生活的社會現實有著敏銳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品德和見識,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那些儒林人物。

他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弊端和是非顛倒的社會風氣,認識到生活在這一現實中的卑劣人物以及人們的一些病態心理。

同時吳敬梓的創作態度也是非常嚴肅的,既不是人身攻擊,也不是隨意嘲笑,而是把這司空見慣的不合理現象進行提煉、概括、典型化,從人性被壓抑、被扭曲中去看醜惡本質。他是懷著一種悲憤的心情去揭示人的性格的**過程。可以說作者是站在高處來俯瞰人生,以喜劇的形式來表現悲劇的內容。

綜上所述,《儒林外史》的諷刺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豐富多彩的。在喜劇的背後,作者把犀利的筆鋒伸進人物最深的精神層面中,從而揭露這些悲劇性的社會原因,啟發讀者,尤其是讀書人對人生價值、對生活、對社會的深刻思考。笑中帶淚,是這部**諷刺藝術的精華所在。

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會意義及其的藝術特色

請問如何理解《儒林外史》的社會意義及其的藝術特色

論《儒林外史》的藝術特色

2樓:北島無夢丷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物件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

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成書於乾隆十四年(2023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2023年)。

3樓:望雲鶴

《儒林外史》最大的藝術特色有以下兩個:

1.諷刺藝術。關於這一點,可以從書中各位角色的言行舉止和經歷來欣賞。周進登第前後薛家集眾人的表現,范進中舉後的癲狂,嚴貢生的表裡不一等。

2.佈局藝術。《儒林外史》寫了那麼多人那麼多事,幾乎沒有誰能夠貫穿全書,絕大部分人是發生一段特色故事,然後退到背景裡面,只在別人口中出現。但讀者依然感覺歲月在流逝。

3.語言藝術。作者寫周進窮困潦倒,寫他戴了一頂舊氈帽,而寫范進窮困潦倒,寫他戴了一頂破氈帽,一下展現出范進比周進更潦倒。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4樓:匿名使用者

一、對現實與虛幻的描寫是雙向的

《儒林外史》對現實與虛幻的描寫是雙向的。這個雙向,一個指向現實,即向傳統的思想武庫尋找醫治現世的良方;一個指向虛幻,即與現實決裂而且向傳統挑戰的迷茫。「文行出處」,厭棄「功名富貴」是《儒林外史》中正面人物的基本品質。

他們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作品開宗明義就寫了一個王冕,他刻苦自學,他不求官爵,不事權貴,賣畫過活。

其意在「借名流隱括全文」,猶在讀者面前豎起一面明鏡,這面鏡子也就是作者向傳統的思想武庫尋找醫治現世的良方,書中那些接踵而至的人物,一個個在王冕這面鏡子面前原形畢露。

作者生活的年代正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時期,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民主觀念,影響著作者自覺不自覺地使筆下的某些人物閃射出近代民主思想的光輝。

二、用寫實與誇張手法相結合來揭露現實的虛偽性與欺騙性

《儒林外史》真實地再現了一代儒林生存的真相,馬二先生,一個被科舉制度弄得不知所以的受害者,卻無比堅信科舉乃天經地義的人生頭等大事。范進,一個年年參加科考,歷經幾十載的,卻一再落第,當窮其一生而高中之時,竟喜極而瘋。

王玉輝,把鼓勵女兒殉情,當做青史留名的「好題目」,又在女兒死後悲悼落淚而不得已外出。高爾基說過:「藝術的目的是誇大美好的東西,使它更加美好;誇大壞的――仇視人和醜化人的東西,使它引起厭惡,激發為的決心。

來消滅那庸俗貪婪的小市民習氣所退成的生活中可恥的卑齷齪。」《儒林外史》通過冷靜的描述,極儘可能的誇大,在寫實與誇張之間的強烈反差就會使人一看便知是無稽之談,充分顯示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荼毒。

三、以寫實手法譏諷世態人心

《儒林外史》的寫實手法雖冷靜、平實,但行文極具分寸感,描繪了世態人心。作品通過人物自身的言行來塑造性格,作者的寫作目的隱藏在人物的言行舉止中,這種通過人物活動「直書其事,不加斷語」展示客觀、真實的現實世界的手法。

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作品完全是事件場景的客觀描述,通過細節描寫指向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周進從「哭了又哭」到「說說笑笑」。

把一個對科舉抱有幻想而又備受壓抑、苦苦掙扎的老書生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了,這細節描寫反映了人物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前後一對比諷刺效果自然呈現。

5樓:演奏丶者

吳敬梓懷著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但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狂狷而豁達的性格,使他睥睨群醜,輕蔑流俗。「先生豁達人,哺糟而啜ㄤ,小事聊糊塗,大度乃滑稽」。

(金兆燕《甲戌仲冬送吳文木先生旅櫬於揚州城外登舟歸金陵》,《棕亭詩鈔》卷五)這樣的氣質和稟賦,使他採用了諷刺的手法去抨擊現實。   魯迅在《中國**史略》中簡括地論述了中國諷刺**的淵源和發展:「寓譏彈於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尤在人情**中。

」然而多數作品或「大不近情」,類似插科打諢;或非出公心,「私懷怨毒,乃逞惡言」;或「詞意淺露,已同謾罵」。《儒林外史》將諷刺藝術發展到新的境界,「秉持公心,指レ時弊」,「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諷刺的生命是真實。

《儒林外史》通過精確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范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里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

」言猶未了,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在家裡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

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范進吃飯,范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著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心才安下來。

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   《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綵,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設祭,莊嚴肅穆。

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權牙婆一手扶著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蝨子,捉著,一個一個往嘴裡送」。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

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物件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隱藏著的悲劇性內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御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臺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著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內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1]   由於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新增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於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並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鑽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   正反人物還分多種,書中理想人物就是第一回出現的王冕。

而其他的正面人物,如虞育德、莊少光、遲衡山、杜少卿等,雖然要比那些反派人物高尚得多,但心裡仍有儒家思想,例如杜少卿,雖然討厭虛偽的孝道,但卻因為提倡真孝而進行的「豪舉」也不過就是被那些市井之流欺騙奪產,最後落了個貧窮一世的結局。沈瓊枝作為一個敢於反抗、自強自立的女性在書中獨具光彩。   再如儒士「馬二先生」馬純上(原型是作者吳敬梓的一位姓馮的朋友),雖然在儒學方面有些封建思想,並且做事天真(見西湖廟裡被假神仙騙),不過結果是好人有好報的型別。

並且在仗義疏財事件中,也不乏看出他是一個君子,所以他主要還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但有些反面人物,如范進、潘三等,確實全是諷刺了。   其實,從正面人物也有很大的儒學思想中可以看出,吳敬梓本人還是有一定的「崇奉孔孟」的道德觀。

怎樣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諷刺藝術

對 儒林外史 的諷刺藝術特徵中的三點進行一個粗淺的探析 一 對比的諷刺藝術 對比是這部 的為了突出諷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如胡屠戶對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的對比。中舉前稱他為 現世寶 癩 中舉後稱他為 賢婿老爺 天上的文曲星 對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舉前說他 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中舉後誇他 才...

儒林外史裡的故事,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有哪些?

1 嚴監生 嚴監生原名嚴大育,字致和,是個膽小有錢的人。嚴監生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 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後還是趙氏走上前道 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曉得你的意思 你是為那燈盞裡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莖就是了。直到趙氏挑掉...

《儒林外史》的社會調查,請問《儒林外史》現在的研究狀況是怎樣的?

長篇 儒林外史 汲取了古代文學中諷刺藝術的營養,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圖卷 是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經典作品。請問 儒林外史 現在的研究狀況是怎樣的?魯迅 儒林外史 研究之初探 清代人吳敬梓所著的 儒林外史 是我國 史上不朽的現實主義諷刺傑作。魯迅對此進行了深入 全面的研究,作出了精湛的論述和高度的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