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認清 學習 與 思考 的關係,正如我們在課本里學過的《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什麼

2021-10-28 03:37:16 字數 3733 閱讀 1936

1樓:原原笨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出《論語·為政》。意思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2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注】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作矇蔽,欺騙解;

殆,書指危險。

朱子雲:不求諸心,故緡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解】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運用所學的知識填空。

4樓:歲月不寒

1.在課內外的**活動中,我們常常有『站的高,看的遠』的感慨;請你用學過的一句古詩表達;『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同學們就要畢業了,請你寫出兩句古詩作臨別贈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3.人們往往借草的頑強了表達對生命的禮讚,白居易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 中有這樣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認清『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正如我們在課本里學過的 論語 中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孔子關於這方面的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樓:匿名使用者

1、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學而不思者罔,思而不學者殆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樓:匿名使用者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還有一山高。

學習有時是很辛苦的,但我們應該樂**待,正如孔子所說的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全句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學而》中有記錄,意思是學過的內容要經常練習它,是孔子重要的學術思想之一。

8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主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

1.思想家:孔子開創了儒家思想體系,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仁道精神),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2.教育家: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主張「舉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10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

「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是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禮」的主張是「克己復禮」,就是說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禮」要求.

11樓:昌瓊董惜寒

儒家思想簡介

孔子是儒學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係。

孟子是戰國儒學的代表,被尊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主張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與生俱來的。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苛政,反對殘暴的階級統治,他還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保障農民的利益。

荀子是與孟子同時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認為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而利用它,造福人類,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荀子還提出「學不可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主張。

西漢董仲舒對儒學加以改造,使之處於統治地位。他認為「天人感應」「君權神受」。自此,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12樓:匿名使用者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範等。孔子說: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範。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

「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

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

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

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1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在制度和社會框架中,個人和各個階級安心與自己所處的位子,按照已經存在的遊戲規則進行升降和生存。這就是「禮

有關學習方法的短文左右或有關學習與思考的短文左右

一 預習 在預覽教材的總體內容後再細讀,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學能力,理清哪些內容已經瞭解,哪些內容有疑問或是看不明白 即找重點 難點 分別標出並記下來。這樣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為聽課 鋪 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師解析的心理定勢 這種需求心理定勢必將調動起我們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二 聽課 聽老師講...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重要性

我只是想說,中國,一個一卷定終身的國家。如果說你的童年是黑暗的,那我就沒有童年!大人們總說,學習是學我們自己的,呵呵 其實也可以說學父母的,因為將來我們有出息了,父母也會跟著我們開心幸福!樓上那位熱心說的沒錯啊,就是為了考試,考試為了神馬?以後過清閒的小日子唄。如果再肉麻一點 為了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唄...

思考對我們的日常學習有什麼幫助,計算思維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有什麼影響

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指,如果學習書本知識而不思考,就回會答不辨真偽,更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如 果只是苦思冥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孤陋寡聞,才疏學淺,更不能做到博見約取,標新立異。孔子的這兩句話闡明瞭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