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一心稱念南無
阿彌陀佛。第一個層次,最低階的出離心是害怕墮到三惡道,有這種出離心的人,必定會努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暫時不會墮入三惡道。
第二個層次,對整個六道產生離厭心,有這種出離心的人,必須初步斷除身見執著,才能證須陀洹。身見,執著身體為實有的邪見,為五見之一。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出種種謬誤的見解。
淨空法師講過:「六道凡夫,哪個不把這個身當成自己?」
這個身見就是我見,有了我見,就會有自私自利的心,進而貪嗔痴全都表現出來,造諸業行,隨業流轉,苦苦輪迴。所以要從煩惱痛苦中得到解脫,首先要破身見。
第三個層次,對十法界產生離厭心。淨空法師講過:「超越命運,這是最高的。
怎麼樣超越命運?有「我」就有命運;無「我」命運就超越了。無我,起心動念只有一切眾生,我這個身體是工具,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不是我,沒有我,你這樣就超過命運了,超過生死,沒有生死了。
有我就有生死、就有命運;無我,生死、命運都沒有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超越了,這個時候你是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薩,我們這一生可以證得。
所以只要執著這是我的、那是我的,你就沒有法子證得,你甚至於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做再多的好事,你可以作人王、可以作天王、可以作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你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
2樓:匿名使用者
出離心,也是心。它的存在是為了發揮它的用。
最後,出離心中的這個心,也要離之!
(僅供參考)
佛教上的出離心是什麼意思
3樓:美景良辰
佛教上出離心,就是清淨心。這個出離心不是說「我要出家」,這就叫出離心。出離心是清淨心,有了這種清淨心以後,他必然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之樂。
不貪戀世間五欲之樂,他只有出家去修行,我們稱這種心叫出離心。
出離心之後
有了這種長遠的出離心,就沒有現在和未來的分別,他就生起了慈和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了這種慈悲心,我們就稱為菩提心。
怎麼發出離心
人的心清淨了,才會有出離心,它倆是一個,不是兩個。有的說,我心裡清淨,但不想出離。實際上那個心並不是清淨。
比如說,當我們一個凡夫證到了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必然要出離。一個是出家,一個是涅槃。像佛的父親,在臨終時候證到四果阿羅漢,他只好涅槃了。
因為他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叫什麼呢,叫「義僧」。在(法的)意義上來講他就是僧,(但不能完全行持出家僧眾的一些事情)。他的心已經清淨,和僧是一致的,所以說他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這個出離心不光是說,我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我到西方極樂叫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應該放下我們的五欲貪著。
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家居士,貪戀家庭,這都是不能獲得出離心。因為出離心和這都是不相應的。
怎樣才能有出離心
清淨心要**於持戒,只有大家嚴持戒律,絲毫不犯,這時候由戒生定,生出的心必然清淨。只有嚴持戒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定力,它就是符合出離心。
因為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一切善根皆由戒生起。所以說沒有戒,一切善不得生。只有戒律才會生出真正的出離心。這點很重要。
有的人認為我讀經,我讀法,或是我修持,我能獲得這個出離心,實際上你獲得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感覺,並不是出離心。因為出離心首先要離相,出離心是離相的心。
如果一個人戒律不清淨,他怎麼能離相呢?既然不能離相,他又怎麼有出離心呢?所以說,這個就不正確了。
只有在戒律的基礎上,不斷地努力修持,才會有出離心。因為有了戒律,這個清靜的基礎,再加上我們的不分別——比如在家,有各種崗位上的,我們一個是嚴持戒律,另外,對好壞不進行分別。
這個出離心,它沒有什麼要發,要發出我要往西方極樂,或是到哪去,沒有這種心,而是一種無相。把自己,這個我相、人相都已經舍掉了,雖然還沒有證得這個心,但已經趨向這個無相的心,這個階段叫出離心。
這個出離心得到以後,我們就會不退轉,不管遇到多大的外境的壓力,好和壞,他這個心都不會變。平時我們在佛前,有的時候發願,或是……等等,說:我要出離,如何如何。
實際上這個心和我們所說的出離心,它是不相應的。那只是你的分別意識在作怪。因為,這是根據你的思維好壞來決定,並不是從心裡發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出離心,對我們修行很重要。為什麼有的人修一修道,就退道了?什麼原因,就是他沒有發出出離心。而且他往往認為我已經發了出離心。
他那個發的(所謂)出離心,只是在佛前發了個願,但也不是真願,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永續性,也不可能持久。因為,他後面的基礎**於分別,是分別心所產生的。
我們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遠離分別所得來的。遠離分別他就趨向於菩提,趨向於菩提心,所以說,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這麼發,也應該這麼修持。
按照這個出離心去走,出離心發出來以後,我想大家如果真發出離心,沒有幾個人說不想出家。
發了出離心,第一個目的就是想出家,第二個目的就想普度眾生。這個普度眾生不是有相的,而是無相的。他想把正氣留給人間,完成他的一生,哪怕就馬上犧牲自己,他也願意。
這個出離心,也可以說為悲心,慈和悲,這個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夠嚴持戒律,來得到這個菩提心,這個出離心。
為什麼佛教裡非常強調出離心?
4樓:倫天干
為什麼說輪迴是苦呢?我們可以概括地來思維一下:
我們現在身處人道,如果人死之後,心識會完全中斷,沒有任何延續,即真能「一了百了」,或許生死的問題就很簡單了。但是死亡之後,心識會結束嗎?不會的。
死亡後,心識會進入中陰階段,此時就像人做夢一樣,心識會到處遊蕩,因為心識的習氣之故,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還有一個身體,稱為「意生身」。之後,再因為各自的業力,投胎至六道之一。
天道、阿修羅道、人道、旁生道、餓鬼道或地獄道,是眾生重複生死的六種世間。這就像蟬脫殼,丟掉一個身體外殼,另一個身體會繼續延續。又像一隻蜜蜂在密閉的瓶子裡,一會兒飛到上方,一會兒掉到瓶底,雖然想逃脫出來,可是找不到出口。
當眾生善業福報足夠之時,可以向上生到天道、阿修羅道或人道等三善趣;當累積惡業且福報不夠時,就會往下墮入旁生、餓鬼或地獄等三惡趣,如此不斷反覆迴圈。
輪迴,就是不停地重複相同的過程。廣義來說,除了今生來世的生死輪迴之外,日常生活中也充滿著輪迴的現象。人們每天重複相同的煩惱,除非有極大的痛苦或快樂,讓人們可以有短暫更為深入的生命體認之外,大部分的時間,人們都在迷迷糊糊過日子,「這一天一天的,過得真快啊??
」其實這些都可以叫「輪迴」。就像輪子開始轉動時,能看清楚它的轉動方向,可是轉得很快之後,就看不清楚真實狀況了。
如何才能脫離六道輪迴之苦呢?首先,要知道輪迴流轉之因――有漏的善業和不善的業。無論你現在放生、持戒、上供下施等做一切善行,如果沒有用「三要行」(又叫「三殊勝」,具體意思文末備註)攝持,就都是有漏的善業,不論行持多少,也是投生三善趣的因,無法脫離輪迴。
而不善業,就是做了十不善業為主的所有惡業,更不可能脫離輪迴。
進而言之,這些有漏業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只要你的「我執」還存在,就會永遠不停地輪迴。如果你能下定決心破除「我執」,就有可能脫離輪迴的樊籠。
所以,如今在輪迴中有機會跟隨具德上師系統聞思修佛法之人,應當經常觀修六道輪迴皆是苦,而觀修的要點有以下幾個:
(1)認識輪迴就是六道。
(2)六道之中都只有痛苦,沒有絲毫的安樂可言。
(3)通過思維輪迴痛苦,讓自心生起脫離輪迴的出離心,而且要斷除自私自利之心,不僅是希求自己一人能脫離輪迴,同時要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目標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應該經常反問自己:「我現在修行,是為了今生,還是為了來世?
是想獲得人天善趣,還是從輪迴中永遠解脫?」如果發覺心態錯誤了,一定要立刻調整自己的發心。
有些人現在生活得不錯,就覺得在人道生活非常好啊,不用出離,卻不知道現在所能感受到的所有安樂,都潛藏著痛苦之因,最終會隨著無常壞滅消失;也有人無明的認為,生老病死的確痛苦,但是做人不就是這樣嗎?人人都逃不開,為什麼自己要逃開呢?從而根本發不起出離心??
對輪迴過患沒有清楚的認識,就算知道了輪迴中充滿痛苦,就算有善知識傳授給他正法,如果不去好好修行,不去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反而精勤為世間的瑣事忙忙碌碌,為了一點名利和暫時的快樂,就如剛落入溫水中的青蛙一樣,不知危機四伏,如此就真是苦受無出期了。
除了總體觀修之外,也可以就六道眾生的個別之苦,一一觀修,如此可以更深入體會輪迴的痛苦。在思維六道千差萬別的痛苦之時,不要像旁觀者看熱鬧似的,一定要觀想自己身臨其境,正在那裡遭受痛苦。
比如去思維那些惡趣中的眾生,那些眾生曾在死亡時,因為各自的惡業,投生在極為痛苦的地方,這些地方稱為惡趣。而地獄是三惡趣中,最痛苦的地方。觀修之前,就要對地獄的環境、身體、壽命、痛苦與轉生之因等內容,有清楚的理解,這樣你在真正思維的時候,才能一一作出觀想。
(嘎瑪仁波切)
備註:三要行又叫三殊勝,是指我們行善或做功課時的三個要點――一是發心殊勝,二是過程無緣殊勝(以三輪體空、如夢如幻的方式看待),三是迴向殊勝。(筆者注)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出離心說明還有貪執,還有沒放下的東西。貪著就會迷在假象上,人心不死道心就難立,假覆蓋了真,就很難脫胎換骨和見性明心。
6樓:麥樂宣
觀察六道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從而發起出離心,生命的重大意義是暇滿義大,解脫煩惱與束縛,解脫六道輪迴苦,解脫對於現世的貪著,恭敬出家人、恭敬佛法僧三寶、恭敬心。
觀察六道沒有什麼是真正的快樂,從而發起出離心,生命的重大意義是暇滿義大,解脫煩惱與束縛,解脫六道輪迴苦,解脫對於現世的貪著,恭敬出家人、恭敬佛法僧三寶、恭敬心。
佛教問題,出離心是否就是厭世心? 30
7樓:海印放光
出離心,與厭世心,完全不同。
出離心——是指放棄世俗間的名利心,追求菩提覺悟。
厭世心——悲觀,沒有追求。
8樓:臨世預言
南懷瑾說,學佛要有厭世心,然後發願,行願。這個厭世心好像和你們理解不同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佛教中,空是什麼意思?
一切萬有都是緣起,這就是佛教 空 之本義,無 之真意。空,是佛教對世界一切事物本質最簡要的描述,是釋迦世尊洞徹世界萬物緣起的結論。故 心經 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佛教所說的 空 根本不是...
佛教中的空,佛教的「空」 是什麼意思?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第一 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 相空 性自性空 行空 無行空 一切法離言說空 第一義聖智大空 彼彼空。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佛教思想的核心內容便是戒 定 慧。由戒生定 由定發慧。鳥巢禪師把這三個字通俗易懂地表達成十六個字偈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 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四諦包括苦諦 集諦 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