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舉制度中進士的考取比明經更為容易嗎

2022-11-13 18:41:49 字數 745 閱讀 2381

1樓:涼雲茶煙

不是,考明經更容易。

明經與進士二科為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經」科試帖經,以通經比例決定等第。明經又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考試之法,先貼文,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 《禮記》、《春秋左傳》稱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稱中經, 《周易》 、 《尚書》 、 《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稱小經。

通二經者,通大經一部加上小經一部,或取中經兩部;通三經者,大、中、小經各一部;通五經者,大經、小經皆須通。科目則由舉子自選。另外,《孝經》、 《論語》是必考課目,有時還加試《老子》 、《爾雅》。

韓愈在《答崔立之書》中說:「及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或出禮部所試詩、賦、策等以相示,僕以為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有司者好惡出於其心,四舉而後有成。

」岑仲勉說:「明經多帖兩經,似乎較難,然《孝經》、《論語》文字無多,不難兼習。……進士詩、賦限韻,要須自出心裁,比口試專憑默記者,難易有差。

」神龍元年(705年)明定明經科考試有三場。第一場帖經,第二場試義,第三場試時務策。

楊國忠之子楊暄舉明經,落第。主考官之子見過楊國忠曰:「奉大人命,相君之子試不中,然不敢黜落。

」楊國忠罵道:「我兒何慮不富貴,豈藉一名,為鼠輩所賣耶!」主考官以「國忠恃勢倨貴」,「奈何以校其曲直」,於是「致暄於上第」。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所以進士更難。

因此進士出身的**都自覺高明經出身的**一等。

說說唐代的科舉制度有哪些優點,科舉制的優點與缺點

唐朝實行科舉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 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 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選用大權由 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第二,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第三,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 平民開啟了門路,刺激 網羅了一批中下層知識...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和特點,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實行有何意義?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 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 提 員素質 擴大統治基礎 促進社會穩定。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科舉制度的特點 第一,根據...

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