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荀子勸學有感荀子勸學讀後感

2021-03-07 18:36:20 字數 5311 閱讀 8578

1樓:匿名使用者

當今世界是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替日新月異的經濟時代。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如何才能抓住機遇、尋求發展、迎接挑戰呢?自從讀了荀子的《勸學》,給了我很多啟示。

一、「學不可以已」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

如今的幼兒教師迫切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不斷進取,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開展多渠道的自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能和業務素養,努力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工作中勇於創新實踐,善於總結反思。

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與國際教育接軌。

相反,如果你僅靠自己過去在學校裡學的那點知識和技能,停滯不前,遲早會被教育改革的步伐所淘汰。老師們,在這樣一個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一天不學習就等於落後,所以轉變你的教育觀、學習觀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勢在必行。

二、「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向我們進一步證實了「只想不做」是不會獲得成功的。古人尚且知道抓緊點滴的時間學習,作為今天的幼兒教師就更應該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時間,儘可能的掌握多方面的文化知識,不斷更新自己,完善自己,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的幼兒教師們在學習上還存在兩大誤區:一是有的幼兒教師認為學習就必須向書本、向專家教授學習,或在專門的學校裡的學習。其實不然,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

例如:可以向孩子們學習,向同事們學習、向家長們學習……只要學做一個有心人,學習的東西無處不在。另外有的幼兒教師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就行。

在今天這個時代,抱有這樣的想法是絕對不允許的。這是因為,隨著幼教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在當代的幼教行列中,科學素養的缺失日趨嚴重,並已被越來越多的幼教專家們所重視,他們強烈呼籲:努力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

可見,今天的我們不僅要具備優良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向更加廣闊的知識海洋邁進。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

三、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我認為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說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少積多、由易到難的過程。其二是說學習要貴在堅持。

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都是不會獲得成功的。那麼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在今天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裡,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做事三分鐘熱度,後果只會落個一知半解,略知皮毛,不會真正領悟到其中的精華之所在,從而也就不會有所成就。所以有這樣一句話:

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拒抔土方能成其大。是啊,但願我們的幼兒教師們都能時時做到「積跬步,致千里,積小流,成江海」。

四、學以致用,不斷總結經驗,加以反思,不斷成長。

學習的目的就是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學到的任何理論知識如果不能與實踐相結合,那它永遠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現代的幼教改革,特別是隨著新《綱要》的頒佈,廣大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正在逐步的轉變。

但觀念的轉變並不是最根本的目的,觀念的轉變最終要落實到教師的教育行為上。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竭盡全力的做到理論聯絡實際。另外,在工作實踐中,除了需將理論知識加以運用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善於及時總結經驗,在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反思,記錄,這樣才會在工作中做到穩紮穩打,達到不斷進步、成長的目的。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誰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作為教師,我為自己肩上的擔子感到巨大的壓力。

老師們,為了自己,為了孩子們,為了祖國的未來,能不學習,能不努力嗎?時不我待阿!

總之,新時期的幼兒教師應把握時機、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無愧於時代對我們的召喚。

2樓:符蕾封庚

勸學讀後感|

《勸學》第一句話就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才能青出於藍。

不斷向學,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學,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學,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向學之人身上,言辭語氣,舉手投足之間都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蘭,散發沁人的清香。

孜孜求學,潛心鑽研的人,他們不一定是偉人,但絕對是一個有修養,有內涵的人,一定是一個真誠謙虛的人,也會是一個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將他們與市井之人的低俗,貪戀名利之人的勢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們那一種由內而外表現出來的,令人讚歎的氣質。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一生下來就天賦異稟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然後,在芸芸眾生之中,每個人的智力與學識,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

很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們掌握知識的豐富度不同。即使天資聰慧,如果怠惰於學,也會一事無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鈍,如果肯刻苦學習,他也可以取得成就。

我們要熱衷學習,更要善於學習,切忌墨守成規,東施效顰,每個人應該常常反思,總結經驗,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捨,腳踏實地。

俗話說:"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

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日積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

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並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說廣泛涉獵,博覽群書就可以了。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裡有句話: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於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

《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收穫的還有美德。學無止境,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學問的**,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

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荀子<勸學>讀後感

3樓:冰封過往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

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

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

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

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

「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

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

這時候才可謂之**,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4樓:火星真亮

要讀後感?樓上的是嗎……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

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

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

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

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

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

「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荀子可謂無師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夠悟道還是因為其修學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薩示現,則荀子之本跡我亦不敢妄測。從《勸學》篇中我們可以明白其修學思想與佛教戒定慧三學是暗合的。

荀子對道心之堅固非常重視,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這種德操與積善的關係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應」即是「慧」,也可以說「定」是「止」,「應」是「觀」,「能定能應」即「止觀圓融」。

這時候才可謂之**,即成就道業之人。

成就之後,荀子再談到了其境界「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天地間純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證量一二。最後荀子以「君子貴其全也」作結,勉勵後學勿得少為足,當勤精進。

希望對你有幫助

荀子《勸學》的背景是什麼,荀子《勸學》的觀點是什麼?

荀子五十歲遊齊,曾三為稷下學宮祭酒。祭酒是學宮的最高 長官。三為祭酒可見其主持稷下學宮時間之長。稷下學宮是齊國 專設的求學講學的機構,老師來自全國各地,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要求學生受業求學是祭酒考慮的重要問題,為此,苟子寫下了著名的傳世之作 勸學篇 勸學篇 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 學不可以已 意謂學習應 ...

荀子什麼啟示,荀子的勸學對我們的啟示

法家 荀子,名荀況,今山西安澤人,約前313年 前238年,文學家。荀子 有些時候想起當下的國人,諸候異政 百家異說 萬物異情 就想起荀子專的啟示,二千多年前的屬荀子且唱人之蔽,我等不知蔽之者何?天論 有見於此,無見於彼 解蔽 蔽於此而不知彼 解蔽 篇第二十一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

荀子的《勸學篇》原文

勸學 原文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 煣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 又 槁暴 曝 不復挺者,輮 煣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