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

2021-05-08 14:48:19 字數 5828 閱讀 1152

1樓:匿名使用者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孔子《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誰能翻譯解釋一下,謝謝

2樓:天下有雪

再說五美:

前面說過,在理想國,僅擁有執法權的官是很難「以權謀私」:財權(也就是食)在立法;自由裁量權(選擇性執法權)在司法或立法……

這時候的官,被戴上了鐐銬。他們很難「以權謀私」,卻也很難「大展拳腳」。所以, 「五美」看著簡單,操作起來卻很難!

惠而不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一個人、一個好人當官,肯定要讓民得到實惠,這叫惠!

可一個社會、一個好的社會,當官也沒有多餘錢,簡直沒法費。

要惠、又要不費,這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無米怎麼炊?借雞下蛋呀——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村口路壞了,每個人都想修、但憑個人的力量,根本沒法修路。這時我們官來了,把大家組織組織,齊心協力把路修了……

在這裡,路修好了、民得到了實惠,這叫惠;官也沒花什麼錢,這叫不費。

怎麼能惠而不費呢?還不是借「民之所利」這隻雞,下了「利之」那個蛋!

勞而不怨----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一個人、一個當官的好人,肯定要指使別人做事,這叫勞。

可一個社會、一個好的社會,官卻沒有權力指使民,這簡直沒法勞。

又要勞、又沒法勞,所謂的「夾板罪」不過如此。

夾板罪怎麼受?仔細分別呀——這就是「擇」……

可勞,既包括可勞之事、也包括可勞之民。我們再舉前面修路的例子吧……

路壞要修,這是可勞之事,我們沒什麼可以擇的。但是,路要修多寬、多長、多結實?款要怎麼募?要不要在旁邊修建一個「善款捐獻記念碑」等等?這些,都要我們去「擇」。

同時,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不可能一個人就把所有事安排得妥妥當當。我們要讓誰、去做什麼,這也要「擇」。

一件「民所利」的好事,我們「利之」卻往往不討好,其根源就在於:我們沒有「擇」好……

我們說「道是良性迴圈、不是永恆存在」。好事也是這樣:我們不能因為「修路是好事」、就認為它一好百好,而「沒有擇好」的「好事」往往是「民怨」的根源。

欲而不貪----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選擇權也是權,而且,我們無法把選擇權從執法分支完全拿走。

再以修路為例:作為「民代立法」,我們可以決定修路,甚至可以決定修多長、多寬、多好的路,但立法不敏,總有無限細化的選擇權、讓立法無從下手……

所以,執法分支(也就是官)始終會擁有「擇可勞」的權力。

有權怎麼用?就要看官怎麼想,想貪錢,他就會擇「能送錢的人」,他就會擇「能撈錢的事」……

我常說「金錢和財富不是一回事:財富能換來金錢,金錢卻不一定能換來財富……。」

有人說「有錢有權,不如有個好老爸」,這話絕對正確,因為:權錢不一定是財富,好老爸卻一定是財富!

末代君主,權錢都不缺,卻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這就是權錢和財富的區別……

「在者為物、用者為神」,當我們爭權奪利時,我們一定要想「我們爭的權、奪的利留幹什麼?」

我們無法用的權和錢,只會讓我們變成它們的奴隸……

理想社會的官也貪,他貪的不是權力、是民心,所以要「據以德」——用現代話說,他貪的是選票,希望更多的選民、用選票把他送到更高的位置。

欲仁而得仁:當我們瞄準更高的位置、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力時,我們一定要據以德,努力使更多的民推崇我、努力提高民對我的推崇度(民德歸厚)……

理想社會的官也貪,他貪的不是金錢、是財富:他們知道「積善之家、留有餘慶,積不善之家、留有餘殃……」

欲仁而得仁:當我們希望為子孫後代、聚斂更多的財富時,我們一定要據以德,努力樹立本人和家族的良好形象、努力使更多的人支援、同情、甚至照顧我們(留餘慶)……

對於選民來說,賄錢賄物只是小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賄政才是大賄……

對於我們來說,貪錢貪權只是小貪,「欲仁而得仁」的貪仁才是大貪……

所以,當選民真正擁有選舉的權力時,賄選和黑金絕不可能讓選民的胃口滿足;當我們永遠有更高的財富追求時,真正值得我們去貪的已經不再是權和錢,而是仁!

「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當我們追求竊國、能夠竊國時,誰會去在意那一堆堆的金鉤或銀鉤……這就是「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泰而不驕----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說到泰、我就想說尊嚴;一說驕,我就要說到面子。而尊嚴和麵子的區別,在《論語》11章11段後已經說過。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尊嚴;一個地方的官,更代表著地方的形象、地區的尊嚴。所以,我們要尊嚴、我們要泰!

我們有尊嚴,就要通過「尊重別人的尊嚴」、來展示自己的尊嚴。這就是「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

有道講尊嚴、無道講面子,無道的通常表現是「官凶民懦」。這時的官,在上級面前,是懦弱的小綿羊;在下級面前,是凶惡的大灰狼……換句話就是:無道中的官,在上級面前被人驕;在下級面前驕下級——這就是通常說的「前倨後恭」。

威而不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再說一遍,理想的國度沒有官:立法的「從大夫之後」是民,司法的「聽訟者」也是民,人人守法、也就用不著人來執法……

但「道是良性迴圈、不是完美存在」,通常的理想社會並不理想,並不是個個都是君子、人人都遵守法律……

這也正是執法分支(官)在理想社會存在的根源。

官要執法,所以就要威,就要讓不法分子望而生畏,進而懾服不法分子,使其守法……

但我們已進入理想社會了,所以這時的官,要「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而這樣的官,想猛也猛不起來。

本段(6)談大同社會的執法。

3樓:

君子給人以恩惠自己卻不需什麼耗費;役使老百姓,老百姓 卻沒有怨恨;有慾望卻不貪心;泰然自若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凶猛。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 不驕威而不猛意思

4樓:堅香菱亢心

惠而不費——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

勞而不怨——做事任勞,還要任怨;

欲而不貪——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

泰而不驕——心胸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並不使人恐懼;

5樓:賓令怡譙深

原文:"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譯文"

6樓:du知道君

原文:"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

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奉而不驕,威而不猛後面是什麼

7樓:

原文:"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高手進,幫忙解答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說:"君子給百姓邑好處而不浪費,讓百姓辛勤工作而無怨很,有慾望而不貪圖錢財,安泰矜持而不驕傲自大,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子張說:

"什麼叫給百姓邑好處而不浪費?"孔子說:"做有益於百姓的事,給百姓以實惠,不就是給百姓邑好處而不浪費嗎?

選擇百姓可以勞動的時間再去讓百姓勞動,誰會怨恨?自己的需要得到實現,還有什麼可貪圖的?無論人多人少,無論勢力小大,都不怠慢他們,不就是安泰矜持而不驕傲自大嗎?

君子衣冠整齊,目不斜視,莊重嚴肅,人人見了都很敬畏,不就是威武嚴肅而不凶猛可怕嗎?"子張說:"什麼叫四惡?

"孔子說:"不加教育就殺戮叫做虐,不加申誡便要成績叫做暴,下命令遲緩卻限期完成叫做害。同樣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9樓:匿名使用者

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

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可以讓百姓勞作的時間和事情讓百姓去做。這又有誰會怨恨呢?

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對人,無論多少,勢力大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凶猛嗎?」

君子惠而不費,老而不欲 20

10樓:前生今身來世

樓主的這二句來自子張和孔子的對話.子張問,何謂五美?孔子回答說: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分別解釋為:

「惠而不費——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

勞而不怨——做事任勞,還要任怨;

欲而不貪——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

泰而不驕——心胸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並不使人恐懼;

"君子惠而不費"下面四句是什麼?

11樓:楚玉巧關亥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解釋:惠而不費——給別人好的利益,對自己沒有犧牲損害;

勞而不怨——做事任勞,還要任怨;

欲而不貪——欲則可以,不可過分貪求;

泰而不驕——心胸寬大,不驕傲;

威而不猛——個人的修養,真有威德,並不使人恐懼。

威而不猛的解釋?

12樓:匿名使用者

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此句語出《論語·述而》,世人也多用此來描述孔子。雖廖廖數字,其義卻卓大堅實-溫和而嚴厲;威儀但不凶暴;恭謙禮讓卻又自然安詳……

同樣是孔子的「五美」之論,也可繼續深入此意-「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我想這些,足以是為人師者所共求之理想人格。

雖然魯迅先生曾說過:「最好不要讀中國的古書」,但先生是在通覽經書子集,並幾番讀進讀出之後,才有古書最好不讀之言。而其餘對我們說古書不可讀的人,多半並未怎麼細讀過先賢之語。

龍應臺在上海也說,「多讀古書,可以讓你面對現代化時找回傳統。魯迅先生是站在自己的石頭上說話,年青人不能人云亦云,應該讀一讀古書再做道理。」

鄭板橋曾說:「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閒事養精神。」這話在今天看來未必盡合時宜,但讀一點古書,鑑古知今,卻不一定是件壞事。

閒暇之餘,或開卷而讀,或掩卷而思。就會發現先人的話語不但言簡意賅,那意境融徹的文字更使得你如飲醇醪、暢快淋漓。相形之下,時文雖白話易懂,但有時卻略顯拘虛有餘,而達意不足了。

論語中關於君子的句子,論語裡關於君子的句子!10條以上,最好帶意思的!

在孔子時代,君子一方面可以是實指的所謂的先進的 今之君子 另一方面也是虛指 並無明確具體指謂。孔子就曾經以君子作為一個主導形象 論語 述而篇 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君子的出現是孔子面對禮樂崩壞而提出的一個範型式的生命樣式 請參看張巖在 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 中更加豐富的分析...

結合論語中描寫君子在談談怎麼做品德高尚的人

所謂和而不同,就是對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見,使決策更完善 對下能容納和聽取不同意見,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和睦相處,相互切磋。所謂同而不和,則是對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見 對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見只能贊成,不能反對,排斥不同意見和有不同意見的人。顯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導致真正的和諧,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

有朋自copy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 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