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代稱為縣令,通判,刺史,這都是什麼意思

2022-01-02 20:56:14 字數 6524 閱讀 4276

1樓:匿名使用者

縣令主要使用是在漢代,大縣長官為縣令,小縣長官為縣長,縣長官合稱「令長」,可以理解為現代的縣級市市委書記兼市長。唐朝縣的長官都稱縣令,最高者正五品上,相當於海淀區委書記兼區長,最低者從七品下。宋朝縣令僅是虛銜。

明清沒有。

通判在宋朝是輔佐並監視知府或知州的,到清朝成為知府副職。

刺史乃漢武帝設立,掌監察州郡,品級六百石。漢朝太守二千石,縣令六百石,縣長四百石。其職責和地位用現代話說可以理解為「中紀委&監察部派駐n省n市監察巡視專員(副局級)」。

東漢後期強勢的刺史能掌握相當於太守上級的權力,不過法律地位一直沒有改變。魏晉到唐朝,刺史是州這一級的長官,地位相當於現代的省委書記兼省長。唐以後不置。

宋朝知府知州有時會在私下稱「刺史」,用這種「古稱」僅是一種「雅趣」。通判則會被稱為「半刺」,意為通判能當刺史(知府知州)的半個家。

古代的刺史、州牧、太守、縣令有什麼區別?

2樓:手機使用者

漢武帝時設刺史,官不大,主要負責檢查,但是代表**,所以很牛 州牧就是刺史轉化而來的,東漢後期州牧已經掌握州的 行政、軍政等大權,等於州的最高長官了(哦,對了,州是漢武帝時期設定的檢查區,一開始全國設13個州) 後來的朝代有時稱刺史,有時稱州牧 太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守原為戰國時代郡守的尊稱。西漢景帝時,郡守改稱為太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 武帝元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成帝綏和元年(前8),罷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復舊制,不久又為州牧。

這個時候的 州牧.刺史相當於省長.級別很高 隋文帝撤銷郡,州長官除雍州牧外,均為刺名。

煬帝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職 唐改良改郡為州,以太守為刺史。玄宗又改州為郡,以刺史為太守。

肅宗再復舊制。隋、唐州郡相同;刺史太守亦同。宋以朝臣出知州(或府)事,所任即隋、唐刺史之職.

這個時候的太守,刺史.相當於今之市長

3樓:kyoya彌

刺史:在唐代以前相當於省長或省委書記,封疆大吏,前提是有實權。否則就是省檢察院檢察長,只管監察;唐時,相當於地級市市長,這是全國有280多州,每州一刺史。

五代以後,就是虛職了,只領工資不管事。 太守= 知州 = 知府 = 地級市市長(但是知州級別稍低於知府),都是管5、6縣,幾十萬人的水平。而且三者基本上都是五品。

再說年代,太守(即郡守)產生於戰國,到唐代隨著郡的消失而消失。 縣令也產生於北宋,至清末時也消失了。但唐時就已經有知府存在,不過當時稱**府尹,如京兆尹、成都尹。

所以,可以認為「太守」「刺史」「知州」「縣令」是一個級別。 州牧是郡一級的長官,古代以九州之長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

後廢置無常。東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於割據政權。

以後歷代設都督、總管、節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廢。唐宋時惟京師或陪都地方最高長官以親王充任者,尚稱為 「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廢。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別稱,實際上遠非東漢州牧之比了。

刺史、樞密使、參知政事、通判他們分別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參知政事官:

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

古代的刺史、州牧、太守、縣令有什麼區別

5樓:皓凌

古代的刺史、州牧、太守、縣令官職設定和管理區域區別及名稱演變如下:

一、刺史,又稱刺使,職官。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

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州牧,成帝綏和元年(前8)改刺史為州牧,秩二千石。不久復舊制,後再為州牧,東漢仍改為刺史。清人習稱知州為州牧,然位同知縣,與前代州牧大異。

三、太守,又稱郡守,地方職官,掌理地方郡一級的地方行政官。郡守設定始於戰國,列國在邊境衝突地區設立郡的建制,作為綜合行使軍政權力的特別政區,長官稱守、郡守;秦並六國,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以郡守為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西漢改郡守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四、縣令,一縣之長,起於戰國。戰國時三晉(魏、趙、韓)和秦已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秦商鞅變法,並諸小鄉為縣,置令及職責。

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制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6樓:ˇ白蘭地

刺使就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州牧就是朝代給與的稱呼也是類似於省長。太守的話就是市長,縣令就是縣長

古代的官職,象太守,刺史,知府等等的大小怎麼分??

7樓:開著賓士偷白菜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祕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

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有主事等。

此外,**還設有專門機構和**,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

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派**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派**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古代官職

明朝(**)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令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範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3、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登出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僕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製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后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地方)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後,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慧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於**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宋朝收回節度使兵權,節度使後來只是榮譽稱號,只發獎狀不給實權。元代廢除。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文官大夫為五品以上**,郎為正六品至正八品**,佐郎為從八品以下**。

正 從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二品 資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議大夫 中議大夫

四品 中憲大夫 朝議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徵仕郎

八品 修職郎 修職佐郎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從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員出身可為宣德郎,地位與正六品等,正從九品同稱登佐郎。

武官中將軍為從二品以上**,都尉為正三品至從四品官,騎尉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為正八品以下**。

正 從一品 建威將軍 振威將軍

二品 武顯將軍 武功將軍

三品 武義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騎尉 武德佐騎尉

六品 武略騎尉 武略佐騎尉

七品 武絡騎尉 武絡佐騎尉

八品 奮武校尉 奮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的服飾

清時**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 濫用的。

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裡把各品穿戴

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頂戴 蟒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麒麟)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獅子)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豹子)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虎)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熊)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彪) 鸕鶿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紫鴛鴦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犀牛)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海馬) 練雀

未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獬豸) 黃鸝

(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飾圖案為獬豸)

明朝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是臨時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總督管轄一省或

二、三省,巡撫是省級地方長官。

鴉片戰爭前,清共有8總督16巡撫。

八督:直隸、兩江、陝甘、閩浙、湖廣、四川、兩廣、雲貴。

16撫: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浙江、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福建、江西。

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督撫直到公元2023年才設。直隸、四川只設總督,不設巡撫,甘肅巡撫於2023年撤去,由陝甘總督兼任。公元2023年建新疆省,設甘肅、新疆巡撫,駐烏魯木齊。

2023年,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駐臺北(臺灣建省)福建巡撫有閩浙總督兼任

櫻花在古代稱為什麼,古代有櫻花嗎?

古代叫 荊桃 櫻 花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樹冠卵圓形至圓形,單葉互生,葉倒卵形,葉緣長芒重鋸齒,花單生枝頂或3 6簇生呈傘形或傘房狀花序,花大重瓣與葉同時生出或先葉後花,萼筒鍾狀或筒狀,栽培品種多為重瓣 果紅色或黑色,5 6月成熟。下垂有玫紅 淡紅 綠白各色,4 5月間花葉同放。產地與習性 櫻花產北半...

中國有哪些人被稱為賢人,中國古代稱為「子」的賢人有哪些

所謂聖賢也就那幾位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朱熹,王守仁。中國古代稱為 子 的賢人有哪些?1 孔子,孔丘 2 孟子,孟軻 3 莊子,莊周 4 老子,李耳 5 荀子,荀況 6 孫子,孫武 7 鬼谷子,王詡 8 韓非子,韓非 9 墨子,墨翟 10 曾子,曾參 11 晏子,晏嬰 12 惠子,惠...

上古時代指的是文字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那為什麼把夏商周稱為上

因為我們平時將 朝 與 代 混稱了,就顯得稱夏商周為 三代 有些突兀。其實,嚴格地講,朝 是指統一王朝 代 則指比較鬆散的時代,既有 天下共主 又在京畿之外設立許多小王國,相對獨立。夏商周三個時代都 代 的形式。王為天子,名義上擁有天下,但是實際上的稅收管轄權僅僅在京畿之內,等於是直轄地區,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