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宜春**醫院
創科舉是封建社會不實行推舉制度的一大進步,各方文人可由科舉出仕
廢科舉則是打破八股對於科學發展的禁錮
時代不同,所適應的方式不同
2樓:sine叶韻
慈禧太后,2023年開始廢除的
科舉制度什麼時候廢除的?
3樓:青妍知識屋
1、科舉制度在2023年被徹底廢止。2023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
2、簡介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3、意義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4樓:端木戀心
2023年 奏定學堂章程
科舉制度創立和廢除分別是在哪個朝代
5樓:凮起雲湧
科舉制度的創立在隋朝,廢除在清朝。
科舉是一個含義豐富複雜、具有動態特徵的詞語。廣義的科舉指分科舉人或設科取士,約略同於貢舉,起始於漢代;=,狹義的科舉指進士科舉,始於隋朝。
科舉制的諸多特徵是經歷漫長的過程才逐漸形成的,但要定下一個起始年代,必有標誌性的創制,而真正具有標誌性意義且與歷史上科舉一詞相符合的。
只有隋煬帝創立進士科這一歷史事件,從隋煬帝大業元年進士科的創設,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存在2023年之久。
6樓:安維_上好佳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從隋朝開始,各朝科舉考試科目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定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僅有策問,隋煬帝開考十科。
唐朝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到明朝只設進士一科。清襲明制,但也開過特製(特別科),如博學鴻詞科、翻譯科、經濟科等。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明經,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考試形式在各個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宋朝主要是經義、策問、詩賦等,到明代只有經義一門了。
墨義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口試則是口頭回答與墨義同類的問題。
帖經帖經,有如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策問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髮表見解,提出對策。策問所及範圍較廣,有政治、教育、生產、管理等,比起帖經、墨義來難度更大,有的也還有一些實用價值。
詩賦詩賦,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認為明經多抄義條,議論只談舊策還是表現不出真才實學,建議加試雜文兩篇(一詩一賦),於是開始了詩賦考試。
經義經義,是圍繞書義理的議論。如果說策問還有考生髮揮的餘地,經義便已經無所謂個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聖賢書」是遵。自宋朝開始,經義取代帖經、墨義,而明朝就乾脆專考經義,讀書人真正走進了「死讀書,讀死書」的死衚衕。
7樓:匿名使用者
在隋朝創立,在清朝廢止
8樓:匿名使用者
開始於隋文帝時期,廢除與清朝末年
9樓:小虛
- =~!!
你讀的是什麼書~!!
10樓:ss紫月靈
創立於唐朝
廢除於清朝
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有哪些
科舉制度是怎樣被廢除的
11樓:熱豆腐
改革科舉制度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之後,在如何改革,通過什麼方式來進行改革的問題上存在著不同的選擇。
第一種選擇是漸進的變通的方式。清末新政初期,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在2023年和2023年初向清廷呈交的「江漢三奏」的改革建議中,就主張通過「變通」的方式來改革科舉制度。他們主張在科舉考試中增加考試「各國政治地理武備農工演算法」的內容,並建議留學學成歸國者經清**複試可以取得進士貢士的資格。
清**接受了這種改革思路,在清末新政初期,改革科舉制度的辦法也是漸進式的,例如辛丑年(2023年)七月,清廷命自從此為始,鄉會試等均試策論,不準用八股文程式,並停止武科考試,等等。此後,取消科舉的呼聲日益高漲,但清廷的主政者在具體措施上還是漸進的。2023年張之洞首先提出十年內逐步廢止科舉制度,這一建議受到清廷採納。
方法是每科取士名額遞減,分三科減盡,十年之後,一律從學堂取士。
第二種選擇則是立即徹底廢除科舉。其代表人物有袁世凱、端方等人。清廷認為他們的奏議「不為無見」,此後不久,端方與袁世凱的廢科舉的建議被清廷採納。
清廷於2023年採取更為激進的徹底廢止科舉的措施,其理由可以從袁世凱、端方的奏議中看到。該奏摺的大意是:——根據現在危迫情形,實同一刻千金,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悻得第之心,不能專心一致砥礪新學,民間更是相率觀望,而且,私立學堂極少,公家財力有限,不可能普及學堂。
因此,如繼續採取漸進方式,新式學堂就沒有大興的希望。——即使現在立即廢止科舉,遍設學堂,也要等10多年之後,才能培養出足夠數量的各類人才。如以漸進的方式廢止科舉,那麼要培養出所需人才則要到20年以後。
而在強鄰相逼的窘迫環境下,中國大局必然危殆。——學堂最為新政大端,學堂對開通民智、普及教育、培養合格國民有根本的作用。因此,科舉不停,學校不廣,士心不能堅定,民智不能大開,故欲推廣學校,必自先停科舉始。
[2] 從以上奏摺內容來看,端方與袁世凱等人之所以要求迅速廢除科舉,其理由是,由於人心戀舊,從而妨礙了新制度的建立與開展,他們認為,在危機深重的情況下,只有迅速地取消科舉制,才能釜底抽薪地消除人們對舊制的依戀,迫使士紳知識分子接受新的教育制度。這種「先破後立」的觀點,反映了當時主流精英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思想方法。他們注意到了科舉制度的固有惰性對變革的阻力,並且以此作為徹底廢除科舉的理由,而又以中國所面臨的危機壓力作為迅速廢除這種制度的根據。
但他們卻較少考慮到,這種作為現存社會有機體的組成部分的制度一旦突然取消將可能在社會整合上引發的問題。此外,他們也很少考慮到,一種新制度的建立與發揮成效,並非簡單地「破舊立新」就能達到,新制度的發揮效能尚需要一系列的複雜條件的配合。
激進的廢除科舉派實際上忽視了改革所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嚴復所指出的「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一種富有成效的改革必須儘可能避免整合危機所引起的社會**,這就必須在新舊規則之間形成一種過渡的連續性。對科舉制度不是採取變通,而是採取迅速取消的辦法,其結果是,一方面,變革舊制而導致傳統的社會整合方式的喪失,另一方面,新的社會整合方式(例如學堂教育體制)又無法單憑體制改變而及時形成,由此產生嚴重的社會脫序和社會整合危機。
12樓:匿名使用者
你沒說事慈禧廢除的阿,這確實事那老太太的功勞。
唉一輩子還辦件好事~~~~
科舉制度產生和廢除分別是在哪個朝代
1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完備於唐朝,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我來回答
14樓:匿名使用者
產於隋廢於2023年清末
15樓:匿名使用者
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為止
16樓:餘生合誰一起走
產生於隋朝,廢除於清朝
科舉制度開始於哪個朝代廢除於那個朝代
17樓:澤熙丶
您好! 最早的科舉制開始於隋朝 由楊堅設進士科 廢除於清代末期! 2023年! 望採納 謝謝!
18樓:一江煙雨半生緣
開始於隋唐,廢除於清末
科舉制度產生和廢除的的原因是什麼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和特點,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實行有何意義?
隋唐科舉制度的作用 科舉制度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 提 員素質 擴大統治基礎 促進社會穩定。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資源,而設定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蔘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對於中國傳統社會後半段的政治運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關鍵作用。科舉制度的特點 第一,根據...
歷史簡述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動作用
廢除科舉制 bai度,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du的基zhi礎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衝擊儒dao家學說灌輸在國版民頭腦中 權的 學而優則仕 的思想 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簡述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動...
唐朝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唐朝科舉制度有什麼特點?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 明經 進士 俊士 明法 明字 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 明算 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