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有哪些賓語後置的句子,求文言文句子有賓語後置的句子,句子是怎麼後置的和句子的意思

2021-03-14 20:06:12 字數 6184 閱讀 8797

1樓:小橋流水

賓語後置總體分兩個型別:動詞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動詞賓語前置 3種1)。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例句:古之人不餘欺也。

「餘」為代詞,作賓語。「欺」為動詞。正常語序:

古之人不欺餘也。(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型別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餘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

「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擴充套件資料

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

第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如:「具告以事。

」(《史記.項羽本記》)即「以事具告。」這種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動詞賓語,實際就是「以事具告(之)。」

還有一種要注意,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韓愈《師說》)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譯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狀語,又可譯為「生在我的前面」,作補語,一般來說仍作補語,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則一定要作狀語。

很多人搞不清介賓短語後置與狀語後置的關係,其實他們關係很簡單。

介賓短語後置句(a)一定是狀語後置句(b),而狀語後置句不一定是介賓短語後置句。也就是說把狀語後置句看做一個集合,把介賓短語後置句看做一個集合,那麼介賓短語後置句(真包含於)狀語後置句。

2樓:文以立仁

文言文中,除了賓語前置的倒裝句以外,其它凡是帶賓語的句子,都是賓語後置。如「秦攻楚」,主謂賓,賓語在最後。

因為正常語序中,賓語都在動詞或介詞的後面,所以,從來沒有人將「賓語後置」作為研究物件。

3樓:洛水天譴

額?總的來說分兩個型別:動詞賓語前置、介詞賓語前置。(動詞賓語前置 3種1)。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 例句:古之人不餘欺也。

「餘」為代詞,作賓語。「欺」為動詞。正常語序:

古之人不欺餘也。(注:凡有不、莫、非、弗、否等)

求文言文句子有賓語後置的句子,句子是怎麼後置的和句子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只有賓語前置,沒有賓語後置這一說。

文言文賓語前置句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難點之一。那麼,什麼叫賓語前置句呢?所謂賓語,就是動詞所涉及的物件。

在現代文中賓語一般處於謂語之後用來回答是「誰」或是「什麼」的;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賓語放置在動詞謂語之前的情況,這種現象就叫賓語前置。如《鴻門宴》中「大王來何操?」句中的「何操」就是「操何」的倒裝形式,即「帶了些什麼禮物?

」那麼如何辨析文言文賓語前置句呢?熟練掌握文言文賓語前置句的六種常見型別,並舉一反三,不失為一種主要方法。

一、 在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論語》)

②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論積貯疏》)

③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例①中的代詞「己」是謂語「知」的賓語,至於謂語前;例②中的代詞賓語「之」是謂語「嘗聞」的賓語,前置;例③中「餘」是第一人稱代詞「我」,是謂語「欺」的賓語。

要說明的是,如果否定句中非代詞作賓語,則不前置,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麥。」(《碩鼠》)「我麥」中心語是「麥」,是名詞,不是代詞,所以在該否定句中不前置。

二、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

①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② 吾誰欺?欺天乎?

例① 中「何至」是「至何」,即「往**去」;例②中的「誰欺」是「欺誰」。

以上兩例,均是疑問代詞做動詞的賓語;如果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同樣提到介詞的前面。再如:

③ 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

④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⑤ 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③中的「安在」是「在安」,就是「在**」;例④的「誰與」是「與誰」,即「同哪一個人」;例⑤中的「何以」是「以何」,即「憑什麼」。

要說明的是,以上三例中的「安」、「誰」、「何」均為疑問代詞;如果疑問句中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則不前置,如:「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大王」不是疑問代詞,不前置。

三、 通過「之(是)」提賓。

這是為了強調賓語,將賓語提到動詞謂語之前,在賓語和動詞之間加「之」作為標誌來表示前置。如:

①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③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例①中的「何陋之有」,是「有何陋」(有什麼簡陋)的意思;例②「知」、「解」是謂語,「句讀」、「惑」是賓語,用「之」將賓語提到謂語之前,即「不知句讀」(不知道斷句),「不解惑」(不能解決疑難問題);例③「群臣是憂」是「憂群臣」(擔心我們這些臣子)的意思。

四、 用「唯……是(之為)……」的格式提賓,強調物件的一致性。如:

① 孤臣唯命是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② 唯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例②中的「唯命是聽」即「唯聽命」,「是」是賓語前置的標誌;例②「唯弈秋知為聽」是「唯聽弈秋」,「之為」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句式中的「唯」可譯為「只」或「只是」等。成語中「惟利是圖」、「惟才是舉」、「惟你是問」也屬於這種格式。

五、 介詞「以」的賓語前置。

這是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把賓語放到「以」之前,構成倒裝了的介賓短語,放到動詞前充當狀語。如:

①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③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項羽本紀》)

例①「是以」是「以是」的倒裝;例②「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的倒裝;例③「一以當十」是「以一當十」的倒裝。這種提賓不需要其他條件,只是一種強調的表示。成語「一以貫之」、「夜以繼日」也是這種用法。

六、 動詞謂語後用代詞之字復指賓語,原賓語則置於動詞之前。如:

①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鴻門宴》)

② 以小舟之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錄後序》)

例①中,「珍寶」是賓語,「有」是謂語,「之」復指珍寶,為了強調珍寶,將它提到謂語「有」之前;例②「死」是賓語,「付」是謂語,「之」復指「死」,為強調「死」,將它提到「付」之前。

文言文狀語後置的句子有哪些

5樓:匿名使用者

狀語後置也就是介賓短語後置,有很多例句,例如:

1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2 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指南錄後序》

3 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

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孔子世家》

5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世家》

6 管仲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 《管仲列傳》

7 太子欲圖國事於先生也。 《刺客列傳》

8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淮陰侯列傳》

9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

10 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六國論》

6樓:文以立仁

狀語後置:用來限制或修飾謂語中心詞的詞語,語法上叫「狀語」。它們從情況、時間、處所、方式、條件、物件、肯定、否定、範圍和程度等方面,由副詞、形容詞、動詞片語、介賓結構等充當,對謂語中心詞進行修飾或限制,屬於謂語的附加成份,一般處於謂語中心詞的前面。

文言文中,含有介詞+物件的狀語,如「於~」、「以~」、「自~」、「乎~」等等,往往跟隨在謂語中心詞後面(有賓語時,處在謂語中心詞和賓語之間),這種情況就叫「狀語後置」,或稱為「介賓結構後置」。

例如:現代漢語句:「在北京買的」,「在北京」是介詞+處所組成的結構,充當「買」的狀語,表示買的處所。如果用文言表述,則為:「購於北京」,狀語處在「購」的後面。

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介詞的情況,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是「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的省略,仍然屬於介賓結構後置。

文言文並非所有的狀語都後置,有時它們仍然處在謂語中心詞前面。如:「天下雲集響應」,像雲彩一樣聚集,是「響應」的狀語。‍

如何判斷文言文中賓語前置句和定語後置句?

7樓:zjc**座

賓語前置

動詞可以帶賓語,介詞也可以帶賓語,在文言文中,賓語前置是有條件的。

一、動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賓語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種種情況: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這個代詞賓語一般要放在動詞的前面,這是古漢語特有的用法。

1、動詞前面有「不」「未」「弗」「無」等否定副詞的否定句。在這種否定句裡,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放在動詞的前面

2、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譯文:「古時候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餘」,放在動詞「欺」的前面。翻譯的時候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古之人不欺餘也」。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這是個否定句。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不」,代詞賓語「自」,放在動詞「信」的前面。翻譯時應該按現代漢語的順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無定代詞作主語的否定句。在這類否定句中,動詞的賓語如果是代詞一般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這是否定句。它的主語是「莫」「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賓語「我」也是代詞,現代漢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謂語前。在古代漢語裡,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他的還有「誰、孰、惡、安、焉、胡、奚、曷」等,它們作賓語時,也放在動詞謂語前面。

①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什麼了嗎?』」

這是疑問句,「何」是疑問代詞,它充當動詞「操」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大王來操何?」

② 沛公安在?(〈鴻門宴〉)譯文:「沛公在**?」

這是疑問句,「**:是疑問代詞,它是動詞在「的」賓語,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現代漢語的順序,應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現象古漢語並不多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文:「不懂得斷句,不明白疑難問題……」

句中的「句讀」,「惑」都是要強調的賓語,動詞是「知」、「解」。「句讀」、「惑」前置到動詞前面。「之」是標誌。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讀,不解惑」。

(四)用「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譯文:「君王不憂慮自己流亡在外,卻擔心臣子們,真是仁惠到極點。」

句中「亡」,「群臣」分別是「恤」,「憂」的賓語,「是」「之」都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①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該不會要責備你吧?」

句中「爾」作「過」的賓語,借「是」把賓語前置,以示強調,即「過爾」,「過」在這裡是「指責,責備」的意思。

像成語「唯利是圖」,「唯命是從」,「惟你是問」「唯才是舉」「惟馬首是瞻」等等,就是這種格式,其中「惟」譯成「只」「只是」或「專」「一定」等,而「是」是提賓的標誌,不譯。

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標誌是什麼,文言文賓語前置的標誌 各舉例句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 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 不 未 毋 莫 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碩鼠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 應理解成 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 誰 何 奚 安 等做賓...

文言文中有哪些字是表示紅色的,古文中有哪些代表顏色的字?

1紅2殷3丹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礦井形,裡邊的一橫是加上的符號,表示那裡有丹砂。說文 丹,巴越之赤石也。象採丹井。本義是 辰砂,硃砂 後表示 紅色,赤色 周禮 考工記 染羽以朱湛丹秫。4緋 形聲字。從糸 表示與線絲有關 非聲。本義是 帛 紅色 說文新附 緋,帛赤色也。後常表示 紅色,深紅...

什麼是賓語前置句,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是什麼意思?

賓語前置句即所謂的倒裝句 英語句子的自然語序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就叫做倒裝。全部謂語放在主語之前,叫做全部倒裝 只把部分謂語即be動詞 助動詞或情態動詞放在主語之前,叫做部分倒裝。1.存在句 there be live stand lie seem等 需要全部倒裝。如 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