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創作者
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即不能向西方發達國家照抄照搬,也不能墨守陳規,小打小鬧,脫離中國的實際而應付差事,走走形式而已。
近兩年,中國素質教育的口號喊的很響,但收效甚微,其原因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現行的教育太死板,學生死摳書本,缺乏靈活性。
其主要問題是:高考試題出的太死,太偏,初、高中的知識學的太寬,有特長的學生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因為考大學分數線不夠,你再有特長也不管用。所以,就放棄了特長,學一些與考大學有關而自己並不願意學的全方位課程去應付高考,其結果是高考落榜,特長也沒有發揮出來,培養了很多隻拿到了文憑而沒有能力的廢材。
我認為,要想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學制和教學內容必須改革,高考的制度必須徹底改革。
一是學制必須縮短。取消小學到初中的界線,改為初級文化學校,學制為7年。高中改為高階文化學校。
初級文化學校是公民必須接受的最普通教育,學雜費國家給予全免。從初級文化學校升到高階文化學校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高階文化學校學制為3年。
大專和本科的學制可以不變。
二是教學內容必須壓縮。現行小學到初中由9年完成的課程壓縮到7年,在全國統一初級學校的教材。學習課程的面可以廣些,但內容必須簡明扼要,抓住重點。
有一些課程可以編些詩句、順口溜,學完能記住,能會用。學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常用知識,書本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初級文化學校畢業後,在社會上能把學到的知識很好地與實踐結合起來,能瞭解社會上的一般常識,能夠在社會上生存。
高階文化學校學制可以不變,仍設為3年。按人才的特長分為幾類,分類並進。可在從初級學校報考高階學校時實施分類報考。
比如全面類、美術類、文學類、天文類、歷史類、地理類、生物類、科研類、外語類、數學類、聲樂類等。課程安排以專業為主,專業課程佔90%,輔助課程佔10%。全面類基本按以前高中的課程安排不便。
真正把有專業特長的人才挖掘出來,不埋沒人才。高階文化學校畢業後可以按專業報考大專或本科,經過3年高階文化學校和4-5年專科或本科的培養,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獨立工作,不需實習。
2樓:可愛的假戲真做
這個都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解決的,和我們國家的國情和歷史文化的影響有著很大的關聯的,應該得一步步的來,當我們的國民都能夠看清楚教育的本質的後也許就會 有所改觀吧,不過那些都是建立在社會有一定的文明程度的基礎上,就我們國家現在的國情來看,能有很大的改觀是不太可能得,只能做一些小打小鬧的,所謂的素質教育在進十年是不會得到施行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國家經濟條件真正的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生態度有了一定的層次後,也許這些就自然的隨之改革了吧
3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去掉應試教育
實行新型教育,也就是實踐教育
中國教育制度何時改革?
4樓:真的好難丶
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問題,不能之歸結為老師的問題。
錢學森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
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可見,中國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國家崛起就會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中國教育界廣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應試教育、填鴨式教學法、學術腐敗、**抄襲等。
大學的教育方法、教學理念
大學普遍重課本知識講解,忽略實際技能傳授、特別是忽略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實際上許多大學教師根本不知道怎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大學基本都是學生把課上聽的、課本上寫的知識背會了,考試考過去了,就行了。
大學的管理者
大學也存在著不瞭解教育的外行人當大學校長的情況。
比如說,很多大學都喜歡在形象工程建設上投入大手筆,建高檔校園餐廳、高檔運動場館,有的連宿舍都蓋五星級的。
而教育質量、人才的培養上面至於應該怎麼提高,沒有幾個人知道,至於培養學術領域的大師級人才,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大學的辦學理念
大學普遍存在沒有自己的定位,教學同質化。大學應該實行學術上百家爭鳴,
本應該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如果大學都基本一個樣子,教學方法一樣、培養方式一樣、課程科目一樣、教科書一樣,
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創新型人才和各領域領軍人才。
基礎教育的問題
中學的教育方法
中學基本都是應試教育模式,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法。學生總是背、背、背,拿著課本背上面的東西,
然後就是考、考、考,把把背會的東西揹著寫出來就行了。
中學的辦學思路
應試教育體制,以考試分數論英雄,學校也只能以升學率作為唯一評價的標準。所以學校也只能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
忽略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創新能力、品德修養。
升學體制
這個升學制度,「百萬學生一考一刀切,一卷說了算」,所有的學校間都只為同一個目的,都陷入了「考、考、考」的惡性競爭態勢,
學生們幾乎天天晨起晚歸,晝習夜讀,終日做題海,埋頭故紙堆,
負擔繁重不堪。
學生們的綜合能力素質的、個性特長、情趣愛好在現行應試模式
下根本是無法培養起來的。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傑出創新型人才是需要多年的培養,並且在比較好的環境和氛圍中成長。
基礎教育如果是這樣那就很不利於創新人才,傑出頂尖人才的培養。
後續是,教育部搞了一個珠峰計劃,就是在大學挑選一些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送入國家重點大學學習。
但是問題是這只是表面膚淺的解決問題,而問題的實質還沒有任何改變。
要想培養出當今時代的傑出人才,必須要從破解應試教育弊症開始,再搞活大學教育,讓教育家辦學,激發創新,有活力的學術氛圍。
估計沒戲!!
怎樣改革中國的高考制度
5樓:匿名使用者
改變是正在進行時。
我現在是北京高三學生- -#
之前我這屆就在討**理分科的事情,沸沸揚揚的,但是多年來的教育就是這個套路的,貿然改變高考的形式不現實,而一次高考都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多次考試也是不現實的。
所以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貌似高考的內容會慢慢變得豐富(就是題目難於理解,著重於知識的應用,我的意見就是扯淡),還有就是在高考的基礎下,增加大學的自由度,爭取大學的錄取考試分擔高考的壓力(無家族背景的還是憑實力)。
總而言之,就是對於學生來講越來越難了,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學力的教育,而考試的範圍已經慢慢超出了以往的學力,多出的部分需要自己額外補足。
預計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多種方式並行,這種改革是逐步的,大概10年左右。一種是改革高考內容和形式,這種直接改革必須從小學開始實行,所以最快也是12年,還不包括討論和實驗的時間。
6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蔣林志
中國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質,其實並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是綜合我國各方面國情而誕生的,因此把所有矛頭都指向高考,顯然是不合理的。
如果說高考真的是百害而無一利的話,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上那麼多年而巋然不動。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時考試。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於它「一考定終身」制度,無形的給廣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壓力。那麼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裡增加幾次全省範圍內的考試,這些考試的成績都記錄在案,最後與高考成績加權平均,作為高校錄取的依據。
(2)強化自主招生。其實自主招生這一形式本人認為還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著「不公開」的弊端,致使這種方式有失公平性。國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大擁有自主招生權的學校個數,同時專門設立一個監管自主招生的部門(可以隸屬教育部),並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時間錯開,讓每一位考生都有多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
(3)改變高考科目的設定。目前大部分地區高考採用的是「3+x」的形式,即語文,數學和外語必考,然後是理綜(理化生)或文綜(史地政)任選一組。雖然考生有自主選擇文科還是理科,但是這種「自主」有著極大的限制。
以後的高考可以這樣,語數外三門任然必考,然後從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門課中任選三門(文理可以混選),這樣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學習理科但是歷史很好,卻無從發揮的窘境。其次,文理不分科會
中國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新中國教育改革從哪年開始?
認識到了一定的潛在危機,所以想通過教改來整頓一下,改變一下中國的現狀 中國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指 實現快速發展 與世界接軌 中國教育改革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了90年代我國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 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
中國教育改革到底怎麼改,中國教育到底怎麼改變
教育部的 教改綱要 制定後,通過各大門戶 向全國民眾公開徵集了幾個改革方案,例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民間學者 楊東平提交了一個一考變多考,由一套捲紙變多套捲紙的方法。還有的提出高中校長實名推薦制。由高中校長向高校實名推薦比較出色的特長學生。還有兩套比較好的是教育專家趙寧提出來的 第一套是中學生創新能力...
中國教育發展的問題與期望是什麼,中國教育現存問題有哪些
1 理論與現實脫節,產生讀書無用論以及新讀書無用論 2 教育的長期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與某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幻想通過一次兩次改革 幾道行政命令 運動式的突進改變教育面貌 的衝突 3 教育與商業的媾和造成教育的庸俗媚俗化趨勢 為了利益甚至可以扭曲歷史 可以隨意安排課程的內容,沒有定性的東西都可以搬上...